张细香(左一)与合作社社员一起对桑苗进行浆根。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马腾(左)入户动员贫困户发展产业。
当高学历“遇上”最基层,会有着怎样的“化学反应”?近年来,广西先后选派1.6万多名机关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担任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其中许多是名校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机关干部,他们扎根基层倾心扶贫、摸爬滚打,谱写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从无到有坚韧不拔推动产业发展
2013年7月中山大学硕士毕业后,作为“90后”定向选调生的马腾告别繁华的广州,坐着绿皮火车一路向西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2018年3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他响应组织号召,到位于广西西北部的极度贫困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丹桂村担任第一书记,投身脱贫一线。
尽管作为深度贫困村的丹桂村2017年底已经“摘帽”,但山大沟深资源匮乏,从石头缝里“抠”出零星土地,人均耕地不足1亩,要巩固脱贫质量、预防群众返贫还需依托产业发展。去年2月,33岁的村民班玉花在山上栽种山葡萄时被滚石击中去世,对马腾触动很大,他表示一定要在产业上开辟一条新路。
马腾与村两委干部经过一个多月走访调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对比各种产业发展优劣,决定发展种桑养蚕。但从无到有推动一个新的产业,困难可想而知。在一次动员大会上,40个村民中有31人举手同意,但过了几天后担心种养技术和市场销售等难题,变成27人有发展意愿,最后一次统计只剩下19人。但马腾没有气馁,而是针对这19户做更细致、更耐心的工作,一户户走访沟通、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下来12户。
周福波(左三)下屯入户走访了解情况。
马腾购买种桑养蚕的各种书籍、下载有关论文、请教农业专家,并组织群众到南宁、宜州、环江等地考察学习。他积极向上级汇报获得支持,整合9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建设2个自动化种桑养蚕扶贫车间,还在县农业部门支持下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目前,50多亩桑苗正在茁壮成长,养殖大户开始试养桑蚕,越来越多农户申请加入进来。
村委会副主任覃猛说,在马腾书记带领下,丹桂村已建成5个扶贫车间,初步形成由桑蚕、山羊、七百弄鸡养殖产业组成的扶贫产业项目基地。
一年多来,丹桂村还完成全村入户道路硬化,修建产业机耕路、落实集中饮水改造项目、维修防洪水渠、建设移动基站、解决产业发展基地水电设施、安装一批太阳能路灯等,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
“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我感受到从大城市到小山村、从区直机关到最基层转变的心路历程,明白了做基层工作要用心用情、发展产业自己先要搞通弄懂。我将迎难而上,担负起全村巩固脱贫成果的责任!”马腾说。
倾情投入扶贫工作始终无怨无悔
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细香,被广西区直机关工委派驻田东县立新村担任第一书记。去年3月她接受组织安排奔赴脱贫攻坚一线时,儿子才3岁,老母亲体弱多病。面对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她想办法克服困难,反复做家人思想工作并取得理解和支持。
下村后,张细香吃住在村,满脑子都想着为村里办实事,每天晚睡早起、中午不午休,所有时间基本上都耗在贫困户家里和田间地头。除了遍访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外,还走访其余的430个农户,泥泞路上、庄稼地里、山林水渠到处留下她奔忙的身影。一年多来,张细香协调了534.18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道路硬化、水利建设、产业发展等,为贫困户争取20万元产业奖补等扶贫资金。经过努力,立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贫困率已降至0.88%。
“党建,就是要把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建到群众心坎里。”31岁的张细香说,她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激励党员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先锋队。党员黄海带动81户贫困户种植芒果258亩、党员黄胜天带动34户贫困户养殖肉猪167头、党员韦昭东带动12户贫困户养牛56头……
张细香带领农户到平果县等地考察种桑养蚕项目,并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成立创富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种植210亩桑树,带动98户贫困户。今年3月21日驻村满一年,她配上与村民一起在桑田劳作的照片,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发苗—播种—发芽,一年过去发现收获满满,幸福感爆棚,心中充满着对群众无限的爱和力量!”
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成海生产和生活面临的困难较多,张细香往他家跑了10多次,帮着申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医疗补助、产业奖补、就业奖补等政策,去年杨成海一家6口收入好几万元。张细香掏出心来做村民的贴心人,大家都很喜欢她,亲切地称她为“昵书记”(当地壮语,意为“好书记”)。
张细香宿舍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本《信仰人民》。她深有感触地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最强大,只有信仰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工作中的很多困难才能迎刃而解。”
一年多来在条件艰苦的山区日夜奔忙,曾经身体很健康的张细香患上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今年6月被单位接回南宁治疗。村民们对她依依不舍,说张细香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不舍得她走,希望她病好了回来看看……
张细香说:“我一点也不后悔到立新村工作。能为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和潜能,多大的代价和付出都值得!”
在田野中历练成长绽放别样光彩
2016年7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的周福波,刚到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时就提出:“我申请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让青春在基层绽放光彩。”
2018年3月,周福波来到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担任第一书记。刚到村里,见他是个“90后”小年轻,很多人都嘀咕这个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但周福波吃住在村,与群众同劳动,积极为村民做实事,大家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认可。
驻村以来,他走遍全村15个屯700多户村民,努力学习壮话,和村民交朋友。伏兴村759户3531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3户1670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44亩,周福波认为只有发展产业才是唯一出路。在周福波带领下,竹鼠、牛、柑橘3个传统产业不断壮大,三华李、油茶、中药材3个新产业欣欣向荣。这个曾经的“空壳村”去年底集体经济达到12万元,一年间全村脱贫67户308人,贫困发生率从16.4%下降到7.35%。
坛达屯道路没有硬化,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周福波了解情况后争取了10万元资金建设屯内道路。一年多来,他通过多种途径帮村里争取近5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为把抛荒的林地用起来,他带领能人和村民考察学习,与广西林科院和企业对接,争取有关单位项目资金支持,建设伏兴村千亩油茶基地。
周福波在田间地头奔波不停,皮肤晒得黝黑。水稻插秧时节,他看到贫困户覃元煌在地里忙活,撩起裤腿便下田,插完秧发现大腿上爬满了蚂蟥。覃元煌感慨说:“我儿子都没有下田插过秧,周书记对我们真是亲!”
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这位年轻的丈夫对妻子充满了愧疚。当初妻子放弃北京的工作与他一起来到广西,现在已怀孕6个多月了,但他平时都在村里忙碌,周末也经常加班,没法照顾妻子,对妻子有亏欠。
在社会学领域,一般把到基层做调查称为田野工作。周福波现在有了新的认识:“双脚沾满泥土,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是‘田野’。在基层为群众服务,向群众学习,这种历练成长过程是青春年华最宝贵的经历。”(王念、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