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4岁的袁俊是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白云镇宝呈村人,曾在绵阳、成都务工,从事厨师工作。2015年,袁俊返乡创业,开办了“俊美家庭农场”,*养殖土鸡。今年,他将家庭农场扩大成了“俊林土鸡*合作社”,已发展社员60余户,预计年出栏土鸡7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土鸡司令”。
近日,当记者在白云镇宝呈村见到袁俊时,他正在育雏室忙着往旧油桶改造的炉子里投放柴火,炉子上接了一根*筒,室内没有一点*雾,这是他在用土办法给刚出壳的鸡苗升温。育雏室内,几百只小鸡有的喝水、吃料;有的在抱团嬉戏、奔跑,十分可爱。
每天上午10时许,袁俊提着满满一桶玉米,来到商品鸡鸡舍。顿时,珍珠鸡、九斤黄、芦花鸡从树林里、草丛里、山坳里飞奔而出,向“根据地”聚拢,抢着啄食地上的玉米粒。袁俊告诉记者,珍珠鸡市场行情不错,达到70元一只,此外,今年合作社还引进了芦花鸡、绿壳蛋鸡。
今年是袁俊返乡创业第二个年头。他发现,自己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单靠个人养殖,规模小、实力弱,还是个“光杆司令”。今年1月,在白云镇*和相关部门帮助下,由袁俊牵头,联合60户农民,其中有10户为贫困户,注册成立了“俊林土鸡*合作社”。于是,除了养好自己家的鸡外,袁俊经常走村入户,免费发放*品,为贫困户指导养鸡技术,分享养鸡经验。
随后,记者跟随袁俊来到贫困户袁登全家查看土鸡长势,指导防病技术。一年前,原本就不富裕的袁登全因儿子出的一场车祸,四处举债,一家人身陷困境。今年年初,袁俊主动找上门,将其一家纳入合作社,除了提供养鸡技术外,还包市场销售,以此带动他家养鸡增收致富。
通过现场一番查看后,袁俊说:“袁叔,你给鸡喂点感冒*,天气潮湿的话就垫点垫料,我今天给你拿的*,都可以添到水里面喂。”看到袁俊下雨天上门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袁登全仿佛看到了养鸡致富的希望,一脸感激,连声说:“好,好,要得要得。”
长期的打工生活练就了袁俊吃苦耐劳的坚韧个*。拿着几年打工、养鸡积攒的钱,发展养鸡产业,袁俊丝毫不敢大意,每天“闻鸡起床”,当起了“鸡司令”。
“今年是鸡年,又是我的本命年,今年合作社养鸡规模将达到7万只,预计收入也70万元左右,乡亲们将和我一起共同致富。”面对未来前景,袁俊说,他有期待,更有信心。
第2篇:养殖水蛭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农村创业故事
孙立呈,2011年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曾任职国企,也曾考取过银行,但他最终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毅然选择了村官之路,现任*都区郭村镇大彭村党总支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他创办的家庭农场项目荣获2014年*苏省及扬州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奖,水蛭养殖项目荣获2015年*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奖,2016年荣获*苏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优秀奖、扬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二等奖、*都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一等奖,获评扬州市优秀青年创业之星,同时入选2015年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人物事迹宣传名单。
开创先河——创办*都首家大学生村官家庭农场
2013年6月,孙立呈创立了*都区第一家集谷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于一体的大学生村官家庭农场——*都区鼎荣家庭农场。该农场共有粮食面积80亩、水产养殖面积43亩。他说:“我老家一直有螃蟹和鳜鱼混养的做法,而且还挺赚钱。这边本来就很少有人搞螃蟹养殖,螃蟹和鳜鱼混养更是没有人搞过,我想为大家探个路,起个示范作用。”
目前家庭农场整体规划为河蟹养殖,同时套养鳜鱼;土地目前是小麦与水稻的种植,现已投资30万。预计年底进行二期扩建投资,将建立垂钓中心,并计划在河塘周边进行花木种植,同时流转10亩左右土地进行大棚蔬菜、水果种植,预计投资约30万。该项目2013年河蟹养殖成本共10.67万元,销售额16万元,当年利润约5万元;2014年河蟹养殖成本共10.92万元,销售额29万元,当年利润约8万元;2015年河蟹养殖成本共10.25万元,销售额25万元,当年利润约9万元;谷物种植年总收益约2500元/亩,成本约1500元/亩,利润共约8万元。同时该农场每年帮助3名固定村民就业,并用到多名零散工,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多名农民的就业。
大显身手——养殖水蛭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2015年4月,他又投入90万元,将水蛭养殖池面积扩大到3000平方米。养殖场还带动5名固定农民就业,同时每到水蛭养殖季节,喂养、维护;养殖结束后,捕捞、晒干,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仅带动农民就业,还提高家庭收入。
在他的示范引领下,目前,当地的水蛭养殖户已经增至9家,总面积近200亩,2015年全镇总产量约16万斤水蛭,总销售额约1500万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可以帮助到每一户,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说:“我就是想通过我的示范,不断引进新的项目,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第3篇:广东梅县郭旺明养殖肉兔带领村民致富的农村创业故事
城东镇上坑村是梅县区有名的养兔村,现存栏母兔2000多只,年出栏肉兔10万只,销售额超过400万元。但养兔业并非上坑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上坑村从不成规模、零星养殖到规模养兔、成为远近闻名的养兔村,养兔带头人郭旺明功不可没。
“以前我们村规模养兔的不多,但现在养兔的共有13户,其中最早大规模养殖的就是郭旺明。我们是看到他在养肉兔致富后,才逐渐加入养兔行列的。”上坑村村民阿勇说,以前他对养兔一窍不通,是郭旺明在养殖后琢磨出各种养殖方法与他们分享。如今,他靠养兔每年能增收五六万元。
对于郭旺明来说,如何养兔、如何发展养兔事业,花费了很多心血。“2008年,我回到村里谋发展,在前期了解到上坑村临近三鸟批发市场,且当时肉兔价格好,供不应求,所以就想到了养殖肉兔。肉兔投资少,繁殖周期短,第一批养了10多只,开始琢磨养兔技巧,心里有底后,就养了几百只,那一年赚了一万多元。”郭旺明说。
有了养兔的“第一桶金”后,郭旺明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但他也随之遇到一些问题,出现兔子生病损失了数百只的情况。“兔子易生各种病,尤其是梅雨季节,断奶不到一个月的小兔子更易染病。传统治疗方法是给兔子喂*、打针,可这也会陷入吃*病好、停*死亡的怪圈。所以要规模养兔,不掌握科学养殖方法、不创新喂养方式是不行的。”他看到其他地区把益生菌应用在养猪、养鸡上的新闻,马上想到将益生菌运用到养兔上。他一边和梅县区畜牧局技术人员讨论益生菌应用方法,一边从外地购买菌种进行培育,培育好后用来喂兔子,同时也在栏舍进行喷洒。一段时间后,郭旺明发现肉兔患病率明显下降。在克服养殖难关后,他又琢磨将兔子排泄物利用起来。“传统兔笼会让兔子各种排泄物混合在一起,没人愿收,后来我自己改造笼子,粪、尿分离,这样兔粪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郭旺明说,他自己现存栏约有4000只兔子,每年仅卖兔粪就能赚5万元。
从2009年开始规模养殖到现在,郭旺明养兔事业逐步壮大,而村民们也从郭旺明的养兔事业中看到了“钱”途,纷纷向他讨教并加入养兔行列。郭旺明也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向农户们提供技术指导,为农户们统一购买种兔、草料,喷洒益生菌等,保*养兔质量。在带动部分村民共同养兔增收后,现在他还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将养兔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