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啊,这牛场建起来了,群众是打心眼里高兴啊。可我看呢,最重要的是拴住了一头牛。”
“一头牛?”
“对呀,就是拴住了你这头老黄牛,哈哈哈。”
“也对,这一拴就是19年,把贫困户的穷根给犁翻了,哈哈哈。”
已经退休的“老张”本该在家享天伦之乐,却仍坚守义务扶贫一线,被称为无怨无悔的扶贫“老黄牛”。从2000年开始,他在黄土高原上连续扶贫19年,先后在陕西省榆林市6个县区19个乡镇56个贫困村驻村帮扶,累计帮助1.2万多名群众脱贫。他就是陕西榆林供电公司原工会主席张雷威。近日,他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这是全国脱贫攻坚最高奖项,也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系统唯一一个个人奖项。
“把村里当家,群众就是亲人”
扶贫工作能不能认真负责,能不能把贫困村民当作亲人,把脱贫当作自己的事,是对扶贫干部的政治考验。2002年,张雷威到神木县芹菜沟村驻村扶贫,最初是早上进村,晚上返城。3天过去,张雷威只认得几个村干部,村民的眼神满是不信任。
张雷威决定把家安在村头废弃的小学校。村支书解兰兰、村主任解礼兴极力反对:这么个环境怎么能住人?再说也没有必要。张雷威说:“我可不能‘水上漂’,得沉下去、扎下根,把村里当家,群众就是亲人。”他除杂草,刷房子,安玻璃,盘土炕……两天后,炊烟升起。之后,他白天到地头和村民拉家常;晚上灯开亮,引来三三两两的村民谈天说地。
一周后,村民大会召开,张雷威对“咱村”的村情一清二楚,谁家几口人几亩地几头牲口,谁家娃在上学或在哪里打工,他张嘴就说得上来。村民刮目相看:这个老张不简单哩!
紧接着,张雷威采取了第一个行动,把在外打工的劳力也是各家的主心骨叫回来栽树。可当200棵枣树苗从外地拉回,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来了。
还栽不栽呢?村民们缩在村委会议论纷纷。首次行动失信,以后怎么叫人呢。“不就是一点风沙嘛,栽!”张雷威留下一个村民做饭,带头扛起一捆树苗走进风沙。晚上,他留下大家,便饭、袋装食品、几杯薄酒下肚,话匣子全打开了。
张雷威把村民当成自家人,乡亲们也把他当自家人。他着手扶贫,组织村民修整进村道路,联系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改造老旧农电线路,引进新品种牛羊,带领村民搞适度养殖。三年后,仅靠适度养殖一项,户均增收1.5万元。
那时候还在念小学的女儿埋怨他说:“我上几年级爸爸不知道,他扶贫的村里有多少头牛羊倒清楚。”
2007年夏天,薛下村、寺沟村、岔上村水利工程同时开工。一天傍晚,张雷威去工地查看。山高坡陡,他一不小心摔倒在地,险些滚下悬崖,左脚疼得钻心。去医院检查后确定脚部三处骨折,医生为他打上石膏。但张雷威心里着急,在家只休息了27天,就拄上双拐,坐车行驶了100多里山路回到村里工地上。爱人气得直掉眼泪,打电话说:“老张你不要命了吗,落下病根子我可不伺候你!”挂了电话,爱人好长时间都不理他。张雷威的努力没白费,三项水利工程当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解决了5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懂农经的扶贫专家 村民们特别佩服
“老张跟我们说,玉米从根部向上数,到第三片叶子发黄的时候就可以收割了。这个时候玉米粒成熟了,玉米秸秆的水分也多,是玉米的最佳青贮期。”刚刚脱贫的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村民冯有飞佩服地说,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还没有张雷威专业。
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19年的扶贫路,让张雷威这个国家电网干部成了懂农经的扶贫专家。村民喜欢和懂农经的行家打交道。
玉米秆是养牛的好饲料。但村民传统做法是掰走玉米棒子,把玉米杆在野外焚烧。为了转变村民观念,张雷威给大家算了算经济账。
村民秋天收玉米,一般都等到熟了后,砍了秸秆,把棒子弄回去晾干,脱粒,卖玉米。玉米啥价格?好的时候九角多,过两天就降到八角多,搞不好连化肥钱、种子钱都贴进去。正常的玉米种植,在玉米叶子从上往下死三片叶子的时候,玉米颗粒粮食已经淀化,达到一定硬度,水分也比较多,营养价值最高。此时,把玉米和玉米秆当饲料卖,一斤两角钱。一棵玉米连棒子接近十斤,就能卖两元多钱。要是一棵结两个棒子,可能一棵玉米就能卖四五元钱了,收割花费的劳动力还能省200元呢。村民们一算,还真是这个理,把玉米秆卖给牛场,增加了收入,也解决了野外焚烧的环境问题。
2002年,神木县芹菜沟村村民习惯喂养骡子。张雷威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向村民提出不养骡子改养牛。“为什么,凭什么?”村民提出问题。张雷威掰着指头给大家算:骡子力气大,拉车耕地跑得快,但是一头强壮骡子五六年就得淘汰,卖肉也就一两千元。如果换成饲养秦川母牛,虽然拉车耕地慢一点,也慢不了多少。关键是一头母牛一年生一头小牛犊,一头4~5个月的小母牛卖个四五千元,小公牛饲养成肉牛可卖1万多元。年年如此,能够可持续发展。账算得清、理摆得明,谁能听不懂呢?村民们把养骡子改成了养牛,效益很好。
张雷威给农民出主意,绝不乱出主意。吴堡县有个深砭墕村,7个养羊户喂的都是本地长角羊,一只羊只能产3两羊绒。俗话说:母羊好,好一窝;公羊好,好一坡。他帮忙引进了4只优质白绒种羊,羊绒产量翻了三番还要多。村民霍爱连每年仅靠养羊收入12万元左右,养大了4个孩子,箍起了7孔新窑洞。
牛羊养殖又产生了大量农家有机肥,土地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农民减少了购买化肥支出。村民用农家有机肥种植山地有机苹果和核桃,致富方式愈加多样。
“养牛合作社、富硒生态村,扶贫产业新梦想”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2014年开始,张雷威走村进户加大调研力度,落实总书记指示。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他将贫困人口按照年龄和劳动能力分类,分类施策,实现了年初实施、年底见效、次年脱贫、三年致富。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实施。张雷威的信心更足了。他紧跟国家的扶贫政策,在扶贫路上从最开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策”、适度养殖,发展到产业扶贫、成立合作社、打造富硒生态村,夯实精准扶贫的根基。
2018年,张雷威带领村民成立米脂县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合作社整合村民土地6.2亩,社员67户,其中贫困户42户,占63%。贫困户100%参加合作社。入股分红的模式针对性地解决了贫困户无劳动力、发展动力不足、缺资金的问题。
合作社各项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轨,目前已经采购关中秦川牛等四个品种102头,远期计划养殖120头以上肉牛,达到中型养殖场规模。合作社的成功运行,带动了周边其他村也办起了养牛合作社。“合作社增多,可能会出现牛肉降价或滞销的问题。”张雷威又开始思考新的致富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雷威了解到富硒农产品这一概念,萌生了新的想法——将李站村打造成榆林首个“富硒生态村”。
为了进一步了解富硒农产品,张雷威选择距离比较近的山西晋中考察,注意到能给村民减轻劳动强度的青贮机。由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一直很低,玉米收割青贮机适合坝地和坡台地的单行玉米收割,日收割20亩玉米。这对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李站村来说,可谓大好消息。富硒茶叶、苹果、果醋、黑小米……一系列成熟的富硒产品让张雷威大开眼界。如何因地制宜在米脂也发展富硒农业?张雷威有了自己的思考,种植富硒玉米,让牛肉含硒,增加产品附加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村民增寿成了他的新梦想。
“扶志又扶智,勤劳致富很重要”
贫困户自身的脱贫动力才是脱贫工作最长久的动力和结果。“扶志又扶智,鼓励勤劳致富很重要,不光挖经济的穷根,更要挖思想的穷根。”
张雷威从一开始参与扶贫就注重扶志。最初,部分村民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对致富项目不积极、不热心,只想要钱。为解决村民“自身造血”问题,张雷威的办法是树典型,让其他人看到希望,树起志向,激起致富愿望。
史家坬村村民冯学胜48岁,光棍一人。看到其他村民养牛增加了收入,他也想养牛,又下不了决心。张雷威和村支书冯生成就唱了一出双簧。冯生成领着冯学胜来找张雷威,讲冯学胜想养牛。张雷威说:“学胜啊,你连自己都养不好,你能养好牛?”冯学胜涨红着脸说:“老张,你不要小看我,我冯学胜这一次一定要喂好牛,在全村人面前争一回气!”“怕就怕你没决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把牛养死了怎么办?”冯学胜着急地说:“老张你放心,我先买我自己的牛,你再给我牛怎么样?”张雷威笑着答应了,还资助他买了柴油三轮车、微耕机、碎草机。冯学胜把他哥外出留下的土地也全都耕种了。对于这样大的进步,张雷威在村民大会鼓励表扬,更是逢人就表扬。冯学胜勤劳致富的劲头更足了,重新过上好日子。
扶贫这些年,张雷威清楚,不仅要扶心扶志更要扶智。他自费购买了《枣树修剪栽培》《优良秦川牛培育》等大量书籍,吸收书本知识并用在实践中。“现在每个村都有国家扶持的图书室,涉农书籍很丰富,也有远程教育电视。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但毕竟贫困村民识字和理解能力有限,扶贫干部们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扶贫道路上大有用武之地。”张雷威说。
2017年,张雷威牵头成立陕西省第一个“金点子”劳模扶贫帮困服务队。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热爱精准扶贫的劳动模范、第一书记、农牧业专家自发义务为脱贫攻坚出主意、想办法。“金点子”服务队组建以来,足迹遍布榆林地区13个村,指导脱贫攻坚,建设光伏发电站、肉牛养殖场、白绒山羊养殖场、小米杂粮加工厂、粉条加工厂、养鸡专业村、香菇大棚、千亩山地有机苹果园等,深受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村民的欢迎。“金点子”服务队已累计发动9029名职工参与购买120余万元的农特产品,从作物收购、工厂务工、集体分红等多方面带动三个村共148户340名贫困人口增收。
回首19年扶贫路,张雷威曾写过一首诗:“无功少过安然退,品茶弄孙享天伦。精准扶贫事未尽,扶贫帮困勤咨询。”他曾愧疚地说:“挺对不起家人。”2015年6月退休后,他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部7座旅行车:“我一直都有一个心愿,退休了,带上全家人,好好玩玩,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他现在仍然坚守在米脂县李站村扶贫。“我想着再干一年,等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脱贫。我就可以兑现承诺,带着全家人安心去旅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