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淡水渔业大省,也是淡水水产品加工大省。近年来,我省水产业开展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淡水鱼产业。2019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69.5万吨,同比减少2.33%;渔业产值1152亿元,同比增长4.15%。初步呈现出降产量、提质增效的良性发展态势,其中,特色淡水鱼的发展功不可没。
一、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淡水鱼,是指除青、草、鲢、鳙、鲫、鲤、鳊等大宗鱼类之外的淡水鱼。近年来,特色淡水鱼养殖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主要养殖品种有加州鲈、鳜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长吻鮠、泥鳅、黄鳝、乌鳢、鲟鱼和银鱼等数十种,其中养殖产量和规模较大的品种为黄鳝、鳜鱼、泥鳅、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近5年来,鳜鱼和黄颡鱼产量增速分别为6.9%和5.3%。
特色淡水鱼经济效益远超大宗淡水鱼。以黄鳝为例,我省平均亩产约3000公斤,按每公斤40元价格计算,平均利润约6万元/亩。与之相比,草鱼每亩利润约3000元,鲫鱼每亩利润约6000元。
与此同时,特色淡水鱼对养殖技术、养殖条件均要求较高,加工技术也需要跟上市场需求。因而我省特色淡水鱼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较大的需求矛盾。
1、特色名优水产品新品种育种和规模化育苗亟需加强。至今,我省部分特色淡水鱼苗种仍来自外省。如,2019年,省内约80%的鳜鱼和73%的鲈鱼市场销量均来自于省外。事实上,外地苗种成活率低,只有30%-60%左右,还有外来病害的交叉感染风险。因此,需要加强苗种本地化进程。
2、新型养殖技术需加强推广示范。特色淡水鱼的养殖技术非常重要。如鳜鱼的虹彩病毒病传播感染非常快,一旦发病,全池的鱼可能随之死绝。2017年6月,仙桃市某鳜鱼养殖基地发病后1周内死了接近1万条鱼,超池鱼的三分之一。我们采取控料加换水的方式,降低水位,同时针对性用药,并采用底净等方式改底增氧,一周后病情即得到有效控制,并在20天后基本恢复正常。为推广新型养殖技术,必须加大经费支持,加强县、镇各乡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
3、安全高效新鱼药的研制周期长,无法满足生产需要。鱼病及其用药中,小瓜虫、指环虫病和斜管虫病治疗效果尚可,其余鱼病及其用药效果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水霉病为例,原有孔雀石绿治疗效果极佳且用药成本很低,被列入禁药后,其替代品层出不穷,如硫醚沙星和亚甲基兰等,一方面是效果依旧不如孔雀石绿,另一方面其价格远高于孔雀石绿。
4、安全活运技术待开发。相比大宗淡水鱼,特色淡水鱼活运在水温、水质、溶氧和时效等方面通常要求更高,抗逆性较差。以鳜鱼为例,夏季及其前后气温较高时期,20小时运输时长内,一般运后成活率仅维持在90%左右,运后3天后死亡率常高达75%以上。为此,一些不法商贩在特色淡水鱼运输中违规添加抗菌剂和抗生素,以减少活运死亡率。这些现象值得重视。
5、深加工技术研发有待突破。预制调理品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但目前产品同质化严重,品质良莠不齐;常温保存技术不过关,导致保质期短,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针对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的新产品开发跟不上市场需求,且缺乏技术和产品标准。我省水产品深加工业吨值仅在1万元左右,沿海一带水产品加工吨值达2万元以上。近10年来,湖北成功打造了“楚江红”小龙虾、“梁子”牌大河蟹和“洪湖渔家”生态鱼的“一鱼一虾一蟹”三大水产公共品牌。
其中梁子湖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通过精深加工,白鲢鱼“身价”大涨。鱼肉被加工成鱼糜制品,鱼皮和鱼鳞被加工成胶原蛋白粉,连鱼骨也经水解高温高压熟化,采用纳米技术被加工成骨钙粉。这种深加工的附加值远高于风干鱼、鱼丸等常规产品。按这种方式加工,一条鱼的“身价”至少涨40倍。
湖北德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日本最大的胶原蛋白企业合作,其产品远销日本,今后,还将开发欧美市场。以往被丢弃的鱼鳞和鱼皮,如今变废为宝,成为价格昂贵且具有保健、药用的产品。一般18吨鱼鳞原料,可以提炼出1吨胶原蛋白,每吨市场价在20万元以上。
二、健康发展建议
必须以技术支撑,提高养殖和加工水平,提升水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特色淡水鱼全产业链发展。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特色淡水鱼产业健康发展。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攻关,建立原始数据采集、技术资源整合等数据库;培育原始创新成果:选育新品种、研发新鱼药、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制定特色淡水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形成与我省特色水产相配套的技术规范和新产品标准,保障产品品质。
3、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我省是渔业科教大省,但科研资源和推广力量分散,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水产品协调创新机制,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和新产品、新工艺的科研成果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导致我省特色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产业发展受制于人。我省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都不高。因此必须整合资源,开展产学研协调创新,并示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