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主要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本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导致的一类疫病,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等。这些疫病都能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五种梭菌病的对比 防治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干燥、保暖、通风。对已有发病的羊场、圈舍和运动场,20-30天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消毒液进行消毒。 ◆在冬春季节,饲草要多样化,防止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需补饲胡萝卜青干草等,同时应在饲料中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并防止羊吃霜冻和霉变的饲料。在舍饲圈养的情况下,羊舍群体密度要适宜,防止舍内羊多拥挤,有条件的让羊只适当运动,多晒太阳,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防治措施 ◆在冬春季节出生羔羊,要做到保温防寒,防止昼夜温差大。对多胎羔羊要专人照顾哺乳,防止过饥过饱、羔羊消化不良,诱发羔羊痢疾,并做到母体卫生、乳房卫生清洁。 ◆在饲喂精料时,要将健壮与瘦弱羊分开饲喂,防止健羊抢吃多量精料造成胃肠机能紊乱,瘦弱羊吃不到精料缺少能量,营养不良。胃肠机能紊乱和营养不良都易诱发羊梭菌病。 防治措施 二、疫苗预防 ◆使用梭菌三联四防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为了强化免疫效果,应在接种后,隔15日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这样才能使羊只获得强度免疫效果。
◆对于个体大的成年羊,在每次免疫接种时应加大0.5-1.0倍的菌苗剂量,分两点注射,使其达到较强免疫效果。 ◆母羊产前2-3月再接种一次,羔羊通过初乳获得抗体。 防治措施 三、治疗 治疗药物:可使用青霉素、头孢噻呋、磺胺等药物进行治疗,羔羊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服用药,连用3天。 加强驱吸虫:硝氯酚、丙硫咪唑驱除肝片吸虫,可减少羊黑疫的发生 羊痘 羊痘是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羊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性痘疹为特征。 典型病例初期为丘疹,后变为水泡、脓泡,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绵羊痘较常见,又名绵羊“天花”。 发病特点 绵羊痘只感染绵羊,不感染山羊,山羊痘病毒只感染山羊。 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及含病毒的飞沫和尘土传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消化道传染。 被病羊污染的用具、饲料、垫草、饲养人员,病羊的粪便、分泌物、皮毛和外寄生虫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妊娠母羊可发生流产。 本病于冬末春初多发,气候寒冷、雨、霜冻、营养不良、管理不当等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羊痘 羊痘 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及特征症状一般可作出诊断。
实验室诊断分离病毒、查包涵体、动物接种、血清学试验(琼扩或中和病毒药中和试验)。 防 制 治疗:局部处理及对症治疗 预防:一是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二是免疫接种:鸡胚化绵羊痘弱毒疫苗、山羊痘细胞化弱毒冻干苗,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尾内面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毫升,免疫期为1年 。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综合症,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为我国一类动物疾病。 发病动态1942年小反刍兽疫首次发现于西非的科特迪瓦,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赤道以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几乎遍及所有中东、西亚、南亚国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均呈地方性流行。我国2007年7月首次发现于西藏,2013年12月又在新疆发现,截至2014年6月我国多省份发生该疫病。小反刍兽疫可引起呼吸困难、腹泻、流产,甚至引起病羊死亡。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 病原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
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 抵抗力 小反刍兽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50℃60分钟即可灭活;在ph11.0条件下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醇、醚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naoh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传染源,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 人工感染猪,不出现临诊症状,也不能引起疾病的传播,故猪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中无意义。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发生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 症状 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症状 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 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典型症状有发热、口炎、腹泻和肺炎。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小反刍兽疫 防治 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 在初发病的国家和地区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对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疫苗预防 新生羔羊1月龄以后免疫一次,对本年未免疫羊和超过3年免疫保护期的羊进行免疫。应单独免疫,不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与其他疫苗的间隔时间至少在10天以上。?用过的疫苗瓶及瓶中剩余疫苗集中焚烧后深埋,接种用注射器、针头冲洗干净后高温消毒。
防控制度 1.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 2.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有关法律法规,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只,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3.发现可疑病例,限制其移动,加强消毒,并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政府监管措施 一是 指导各地养羊场户和牧场加强小反刍兽疫防疫管理。 二是 严格按照农业部要求抓好疫区和高风险区免疫。 三是 加强羊只等易感动物的监测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四是 强化活羊 调运监管,严格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关于跨省调运活羊监管的规定执行。 五是 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发现病羊或病原学阳性,必须严格按预案和规范要求,坚决彻底拔除疫点。 六是 加强地区防控,防范区外疫情传入。 症状 牛感染布氏杆菌之后有短则两周长则可达半年的潜伏期,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流产多发生于怀孕5-7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胎儿。母牛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阴道内继续排出红褐色恶臭液体,可持续2-3周,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患畜常发生睾丸炎或附皋炎。
症状 流 产 症状 流 产 症状 流 产 症状 子宫内膜炎 症状 乳房炎和关节炎 症状(人)急性症状呈现波浪热、盗汗、战栗、关节炎、神经病、肝脾、淋巴结肿大。 诊断 细菌学诊断(1)涂片镜检:抗酸染色法-红色(2)细菌的分离、鉴定(危险)(3)动物接种:小鼠、豚鼠 血清学试验:试管凝集、平板凝集、补体结合反应防 制 1、检疫淘汰:平板凝集初筛,凝集试验、补体结合反应诊断 2、培育健康畜群:净化畜群 3、疫苗接种:A19注射,免疫期6-8年、S2口服1年。 4、治疗:不建议治疗。 羊主要寄生虫病 吸虫病:肝片吸虫病、双腔吸虫病等 绦虫病: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等 线虫病:捻转血矛线虫、毛圆线虫、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等 外寄生虫病:蜱、螨等 原虫病:球虫病、血液原虫病捻转血矛线虫病二、生活史羊球虫病 羊球虫病是由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各种球虫寄生于羊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球虫的发育球虫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孢子化为感染性卵囊,具有感染性,羊感染是因为吃入了感染性卵囊,没有孢子化的卵囊不具有感染性。球虫卵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化学消毒药物及低温的抵抗力也很强,大多数卵囊可以越冬。
但对日光和干燥敏感,直射阳光在数小时内能杀死卵囊。 球虫卵囊可借助苍蝇或节肢动物传播。 流行病学 1.发病年龄 羊多发生于羔羊阶段,易感年龄是1-3个月龄的小羊,成年羊常是带虫者。 球虫病的发生与年龄成负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流行病学2.发病季节5~9月份多发,潮湿环境更易发生,冬季舍饲期间也可发病。3.促发因素饲养管理不当,如圈舍潮湿,密度过大、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K等,均可促进发生。临床症状 ?多为急性型,病期通常为10~15天,个别病例于发病后1~2天内死亡。病初精神沉郁,被毛松乱,体温略高或正常,腹泻,食欲下降或废绝。典型症状为排带血的稀粪,其中混有纤维性薄膜,有恶臭,后肢及尾部被稀粪污染。病后期,粪便呈黑色,几乎全为血液,体温下降,在极度贫血和衰弱的情况下发生死亡。 非典型症状: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粪便稀软,体况差,生长缓慢,被毛粗乱,在粪便中很少有血液和粘液,较严重者可看见会阴、尾巴和飞节被粪便污染。 此种现象最容易被忽视,使得羔羊在断奶、气候或环境等出现较大变化时产生应激从而导致羔羊大群发病。 成年羊:不表现症状,带虫。 诊断 1.流行病学诊断 2.症状诊断 3.粪便虫卵检查:漂浮法检查虫卵 治疗 杀虫、补液、补能、缓解酸中毒、对症治疗等(输血治疗)。
抗球虫药: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磺胺六甲氧嘧啶、氨丙林、莫能菌素等。 预防 1.建立良好的消毒制度 圈、运动场要保持清洁卫生,转群时,必需经过严格、彻底的消毒后才能转入新圈;要保持每周消毒一次,包括饲槽、饮水点等。 在球虫病高发生月份,应每日消毒一次,防止环境污染引起感染。 2.做好羔羊的养育:保证营养充足,提高体质,减少发病 3.加强管理 (1)及时清理粪便及被粪尿污染的垫草,防止羔羊误食或污染躯体; (2)保证饲草、饲料和饮水卫生,饲槽内要及时清理剩余草料,防止变质或被粪便污染,饮水池要经常清洗,保持饮水清洁卫生。因为羔羊的饮水点大都设置较低,所以极易被粪便污染。 (3)做好分群管理,防止密度过大;同时保持合理通风。 (4)运动场管理:土质运动场在被球虫卵囊污染后无法进行彻底的消毒,污染源持续存在,难以控制球虫病。 (球虫在土壤内可保存半年的活力) 4.合理药物预防使用抗球虫药在多发病季节饮水或拌料预防。 蜱 螨危害与症状 防治 药浴:2%敌百虫水溶液、0.05%蝇毒磷乳液、 0.01%溴氰菊酯 1%的伊维菌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羊妊娠毒血症 羊妊娠毒血症是糖和脂肪代谢障碍的一种病。
临床上以低血糖、高酮体(酮血、酮尿)、虚弱和瞎眼为特征,常有凝视、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甚至昏迷等症状。绵羊、山羊均可发生,以绵羊发病居多。 病因 多发于妊娠后期,尤其是怀双羔或三羔的羊更易发生。 羊怀孕后期胎儿发育快,仅靠采食的牧草不能满足胎儿的发育需要,因而引起体内糖、体脂肪代谢紊乱,体内形成多量酮体,肝脏机能受损,引起发病。 症状 多发生于妊娠的最后一个月,以分娩前10-20天居多,也有在分娩前2-3天发病者。临床表现为离群孤立、双目失明、不断鸣叫、不愿走动。呼出气体内有明显的酮味,磨牙,后期可发展为肌肉震颤,头不自主摇动,嘴唇扭曲,流涎,空嚼,甚至产生角弓反张,头颈侧弯和转圈运动,最后躺卧、昏迷、死亡。幸存者常伴有难产,羔羊极度虚弱或不久死亡。 治疗 1、在怀孕最后2个月内应加强营养。 2、静脉注射及口服葡萄糖:50%葡萄糖300毫升,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