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6年新七尖艾草种植技术指南
前 言
本指南编写规则、内容符合GB/T1.1、GB/T1.2的规定要求。
本指南由固始县鑫三禾农业种植合作社整理。
本指南起草单位:固始县鑫三禾农业种植合作社工作办公室、种植协会。
七尖艾草栽培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七尖艾草的定义、生长环境、生产技术及收获、质量、运输及贮藏条件。
本指南适用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七尖艾草的栽培、生产。
2 指南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3059-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NY/T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3.1 七尖艾草
又名艾、艾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保护范围内的特殊气候、土壤条件和规范化种植要求下生长的菊科蒿属植物艾蒿。七尖艾草成熟期高0.8—2.5米,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绒毛,单叶互生,花期7—10月,果熟期11—12月。
4 要求
4.1 自然环境
4.1.1 气候条件
七尖艾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北岸,位于东径115°12′——115°56′,北纬29°59′——30°40′,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数1934.8h,年均气温16.8 OC,≥10 OC积温5230 OC,年均降雨量1422.8mm,七尖艾草适宜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向阳的丘陵、缓坡山地和平原。
4.2 栽培条件
4.2.1在荒坡、田边、地头等地均可种植,丘陵地区最适宜。
4.2.2 空气应洁净无扬尘,附近无居民生活水和工业水污染,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59的规定。
4.2.3灌溉用水各项水质指标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4.2.4七尖艾草生长的土壤类型以微酸性黄壤或黄棕壤为主,耕层厚度≥25cm,pH值5.7~6.3,土壤有机质含量≥1.6%,排灌条件良好。土壤应符合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5 栽培技术
5.1 土壤管理
5.1.1 土壤耕作
2、4月下旬,中耕除草各一次,要求中耕均匀,深度15cm。
5.1.2 翻晒园地
七尖艾草采收后翻晒园地,清除残枝败叶,疏除过密的茎基和宿根,深度15cm。
5.2 肥料管理
5.2.1 肥料使用须符合NY/T496标准的规定。
5.2.2 培肥
七尖艾草采收后,结合翻晒园地,施入农家肥、厩肥、饼肥等作为基肥。
5.2.3 施苗肥
七尖艾草栽植成活后,苗高30cm(具体时间依长势而定),施用尿素每亩6公斤作提苗肥,阴雨天撒施,晴天叶面喷施。化肥催苗仅适合第一年栽种,以后各生长期(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则影响挥发油的积累。
5.3 灌溉排水
5.3.1 灌溉
干旱季节,厢面漫灌,有灌溉条件的山地可以喷灌。
5.3.2 排水
厢面整成龟背形,排水沟通畅。
5.4 病虫害防治
5.4.1 每次收获后及时清场,去除残枝败叶集中深埋或焚烧。
5.4.2 在采收后的空地上,蕲艾未出芽前,地表喷洒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
5.4.3 每年冬季结合中耕除草,深翻土壤,杀灭虫卵,阻止虫卵在土中越冬。
5.5 育种技术
5.5.1 繁殖方法
七尖艾草一般不采用种子繁殖;根状茎繁殖成活率高,但苗期较长(1个月);分株繁殖最好,不仅成活率高且无幼苗生长期,繁殖速度快,为普遍采用。
5.5.2 选种方法
选育良种要求叶片肥厚而大,茎杆粗壮直立,分枝少、叶色浓绿、气味浓郁、密被绒毛,幼苗须根发达。
5.5.3 栽种方法
2-3月,苗高5—10cm,选地面潮湿(最好是雨后或阴天)时,从母株茎基分离出带根幼苗或鲜活的裸根,按垄距25—30cm起垄,垄底根根相连,连起垄边覆土压实。栽后2-3天内,如没有下雨,要滴水保墒,栽种蕲艾每3—5年翻兜一次。去掉老根,防止品种老化。
6 采收
6.1 采收
夏季采收在端午节前后一周,睛天中午12~14时,选艾叶生长旺盛,茎杆直立未萌发侧枝,未开花的蕲艾整株割取采收。
注:七尖艾草开花季节在10月中旬,结子在11月。
6.2 摘叶
在脱取七尖艾草艾叶前,人工清除附着在植株上的藤蔓及其它植物落叶等杂质,自然失水干枯的艾叶同时去除,然后集中用流水冲洗附着在茎杆枝叶上的泥砂,洗净后在晾架上摊开晾干,再脱取艾叶。
6.3 干燥
七尖艾草叶应置于室内干燥处摊晾。摊晾叶片时1~2天要翻动一次,以免沤黄,先期勤翻,待晾至七成干时可3天翻一次,八九成干时可一周翻动一次。待叶片含水量小于14%时,即为全干。如作为提取艾精油的原料,不需脱叶干燥,用鲜艾叶带茎杆提油更佳。
7 包装、贮存
7.1 包装
7.1.1 七尖艾草艾叶的包装材料必须干燥、洁净。
7.1.2 七尖艾草艾叶先用打包机打包,后储存于麻布袋。
7.2 贮存
7.2.1 七尖艾草艾叶须存放在通风干燥场所,防雨淋。
7.2.2 堆垛时垫木板或油毡,堆垛高度以低于五层为宜。
7.2.3 储藏按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的间隔期进行抽样,测试含水量,发现含水量超标,要及时翻垛、拆包重晾,做到勤养护。
蕲艾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单独成篇)
七尖艾草是地道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七尖艾草艾茎\叶均可入药,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功效。
七尖艾草艾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七尖艾草艾相对于普通艾来说不仅产量高,质量好(叶大而厚,质润不碎,香气浓郁),而且易制成艾绒,出绒率高,制成艾条,艾柱易燃持久,热穿透力强,所以,人们不仅把七尖艾草称为地道的中药材,而且还誉为炙家珍品。
七尖艾草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地整地
1、选地。七尖艾草艾生长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松润及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及粘壤土生长良好。坡地、平地均可种植,也可利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植。
2、整地。冬前深翻冻伐土层,使土壤疏松熟化,春后犁耙三次,土细松软,利于七尖艾草根系生长,结合犁耙整地亩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或进口复合肥60-75公斤,均匀混合翻入土层,然后整厢修沟,一般整成厢宽1.2米,沟深宽各0.3米的瓦背畦,四周开好排水沟,以利排水。
二、种苗繁殖
七尖艾草的分蘖力很强,一般一株艾一年能分蘖成几株至十几株根蘖苗,这些分蘖苗可作为分株繁殖的材料。分株繁殖生长周期短,栽培技术简便,是目前七尖艾草的主要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方法较少采用,多在选种、育种工作中采用。
1、分株繁殖。3-4月份,由根茎生长出的幼苗高15-20cm时,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挖取艾的全株,根据幼苗的自然分布情况分成数株,移栽于大田,定植株行距30cm×30cm,移栽成活后加强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作种蔸用的大田定植密度可稀些,一般株行距50×60cm。
2、种子繁殖
①采种与种子处理。收获前,应在田间选择品种纯正、植株健壮、枝繁叶茂、穗多而密、无病虫害植株留作采种。当种子充分成熟,籽粒饱满时采收,晾干脱粒,清除茎叶杂质,将种子装入布袋,悬挂于通风干燥处贮存备用。播前种子需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5-6小时,漂去浮于水面的种子,捞出沉底种子晾干种皮表面水分。
②播种期。以春播为主,一般于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
③播种方法。条播或撒播均可,但以条播为好,便于管理。拌细沙土播种,亩播量1.5公斤。
三、定植及田间管理
1、定植。3-4月份当苗高15-20cm,土壤墒性好时(最好是雨后或阴天),选品种纯正,叶片肥厚且大,茎杆粗壮直立、分枝少、叶色浓绿、气味浓郁,密被绒毛,根系发达的健壮幼苗定植,株行距30×30cm,每穴1-2株,亩栽1万株左右。栽时根系舒展,覆土压实,栽后2-3天内如遇天旱要适时浇水保苗。
2、田间管理
①中耕除草,七尖艾草栽后一个月或头茬收获后一个月内要求加强田间精细管理,要求进行人工除草2次,深度15cm左右,6月中旬七尖艾草采收后进行深耕,同时清除残枝败叶,疏除过密的茎基和宿根,深度达15cm以上。
②追肥和培肥。七尖艾草定植成活或第一茬收割后,苗高在30cm以上(具体时间依长势而定),亩用6公斤尿素作提苗肥撒施(雨前或雨后)或兑水蔸施(浓度0.5%以内)或叶面喷施。第二次是在苗高60-80cm时趁阴雨天亩撒施进口高含量复合肥10-15公斤,促使七尖艾草健壮生长,叶厚杆壮。11月上旬,整理清除艾园枯枝残叶,再沟施入腐熟农家肥,厩肥或饼肥,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或饼肥150公斤,促使艾根生长肥壮。
③病虫防治。七尖艾草幼苗期由于枝叶较嫩,常有蚜虫发生,以食嫩叶为主,生产防治上一般在定植成活后用康宽喷防1~2次即可,随着七尖艾草的生长,七尖艾草艾叶散发的挥发油有驱虫作用,根茎亦有强烈的抗病害能力,但每次收获后要及时进行一次清园,去除残枝枯叶,集中烧毁,并在七尖艾草未出芽前,地表喷洒一次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进行清园消毒。
3、采收。在端午节前后一周采收或选晴天中午12-14时,艾叶生长旺盛,茎杆直立未萌发侧枝,未开花的七尖艾草整株割取采收。此期艾叶挥发油含量最高,药用价值最好。采割下来的蕲艾不能暴晒,一定要摊晾自然风干,叶片含水量小于14%时,即为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