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养殖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重要产业之一,年养殖产量超过10万吨,在保障优质水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就业及拉动沿海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石斑鱼被正式纳入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9月20日,由中山大学、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在山东青岛召开,本届论坛吸引了400多名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士参加,共同分享我国石斑鱼的成果与经验,探索产业发展良策,以推动石斑鱼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部分演讲嘉宾观点如下。

随着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提高和养殖模式的创新,石斑鱼养殖产业已经发展成海水鱼养殖的重要产业之一,连续数年养殖产量超过10万吨,养殖企业除南方外,北方地区也有很多石斑鱼养殖企业涌现出来,形成了市场扩展、技术创新、南北互相促进的新格局。石斑鱼养殖产业体系的建立和中国流通与加工协会石斑鱼分会的成立,对石斑鱼养殖产业产生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晓春教授:中国石斑鱼类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本世纪初,随着对石斑鱼生殖特点和生殖调控机理的了解,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以斜带石斑鱼为代表的若干石斑鱼种类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带动了石斑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此期间,还陆续开展了石斑鱼杂交育种试验,培育出了“虎龙杂交斑”优良新品种,推广养殖取得显著效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石斑鱼养殖业的快速发民,如今,石斑鱼养殖年产量已超过10万吨,石斑鱼种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石斑鱼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诸如饲料、水产药物、流通、加工等石斑鱼养殖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石斑鱼养殖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网箱养殖外,池塘养殖模式迅速发展,工厂化养殖模式方兴未艾,而且,工厂化养殖模式使石斑鱼成功实现了“南鱼北养”。随着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团队的长期研究及多家大中型企业的强势投入,石斑鱼专用饲料的研发取得显著进展,石斑鱼饲料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石斑鱼苗种饲料、养成饲料等精细化产品。对石斑鱼苗种培育和养成过程的病害研究正不断深入,一些严重危害苗种生产和养成成活率的病害初步得到有效控制,针对某种特定病原的疫苗开发可望取得突破,石斑鱼运输和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互联网+营销模式正在兴起。石斑鱼加工技术的开发正日益受到行业的关注。

总体看来,我国石斑鱼养殖产业正在兴起,表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也应该看到,由于针对石斑鱼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还相对较薄弱,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例如,苗种培育的成活率仍然不高且不够稳定,良种的覆盖率还比较低,针对各发育时期和不同品种的精细化饲料还有待于深度开发,病害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石斑鱼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效益明显下降,产品市场成为阻碍石斑鱼产业发展的新瓶颈。2017年,石斑鱼正式纳入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保障我国石斑鱼养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深圳市华大海洋研究院游欣欣博士:石斑鱼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自2011年以来,中山大学联合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石斑鱼分子育种研发工作,先后完成了斜带石斑鱼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赤点石斑鱼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斜带石斑鱼生长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分析和全基因相关联分析,鉴定出与斜带石斑鱼生长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开发出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的石斑鱼基因分型芯片,关对石斑鱼后备亲鱼进行筛选,构建石斑鱼繁育核心群体。同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虎龙斑及亲本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脑、肝脏和基因表达水平,解析了杂交石斑鱼生长优势的分子机制,鉴定出控制杂交石斑鱼生长优势的基因位点。以上研究成果为石斑鱼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安兴教授:石斑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刺激隐核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引起致死性疾病。现有的研究表明刺激感染后,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殖上清能使幼虫发生阻动反应,并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该抗体是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幼体时的保护率可以达到80%。此外,我们发现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并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后,通过免疫试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的可行性。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谭北平教授: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研究进展

“十三五”期间,本课题组以斜带石斑鱼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参数,对各种饲料的生物利用率、高比例鱼粉替代技术、不同生长阶段最佳投饲模式,在此基础上集成资源节约型高效环保饲料关键技术并推广示范,构建了一套适合石斑鱼养殖的高效安全水产饲料生产技术体系,为石斑鱼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石斑鱼人繁技术的突破,养殖产量逐年增加,配合饲料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石斑鱼饲料产业目前尚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比如:精准营养参数缺乏,饲料配方不尽合理导致利用率低下;饲料配方过于依赖鱼粉等紧缺资源,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大量残饵、重金属排入水体,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饲料安合控制与产品品质改善技术尚不完善;冰鲜杂鱼投喂量仍然很高,饲料普及率仅30%~40%。因此,精准营养参数数据库及典型养殖模式下营养供给模型的建立就成了当前石斑鱼饲料企业的迫切需求。针对重大产业需求,“十三五”期间将以“节源、环保、安全、高效”为目标,开展石斑鱼营养安全与饲料提质增效科技创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超研究员: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对石斑鱼养殖与繁育技术的需求

东盟十国中,印尼在海洋渔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优势,大量分布于赤道两侧的海岛蕴藏着丰富的陆上植被资源和海洋生物,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充足的海洋生物及鱼虾蟹类及传统的饮食生活习惯,加之传统的渔业和养殖作业方式影响了其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启动后的几年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实验研究发现了中国—印尼等国之间的海水养殖鱼类中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并通过双边合作、共同研究、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实现其海水鱼类养殖的飞跃发展。印尼等国在海水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苗种数量严重不足、使用的饲料营养偏差未能正确认知、海上网箱养殖中大量寄生虫困扰、养殖技术和管理不到位、冷冻和食品加工技术未跟上、大型网箱养殖技术缺乏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田永胜研究员:石斑鱼种质库建立及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首先,建立了我国最大、保存数量最多的石斑鱼种质冷冻库。由于精子冷冻库具有突破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地理分布、繁殖时间和温度不同等生殖隔离的特点,而且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因此石斑鱼冷冻精子在远缘杂交育种、杂交优良苗种的人工繁殖培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在石斑鱼胚胎超低温冷冻保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两种选择、五步平衡、快速冷冻、一步解冻、逐步洗脱”的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除在牙鲆、鲈鱼和大菱鲆胚胎冷冻中获得成活胚胎之外,又在七带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石斑鱼胚胎冷冻保存成活胚胎537粒,并且孵化出正常鱼苗252尾。目前这一成果成为国际上鱼类胚胎冷冰成活最多的范例。

最后,首次在国内开展了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培育出“云龙斑”养殖新品种。生长速度是云纹石斑鱼的2~3倍以上,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葛辉: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

近年来,石斑鱼鱼苗受神经坏死病病毒的感染愈发严重,严重影响了石斑鱼的养殖。目前尚未有针对神经坏死病治疗的特效药物,因此研制神经坏死病病毒的疫苗刻不容缓,研制疫苗首先需纯化出神经坏死病病毒的蛋白。

本研究成功表达纯化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主衣壳蛋白,为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为早日解决石斑鱼的病毒性神经坏死感染问题、提高我国鱼类养殖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李文升:云龙斑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养殖产业化潜力

2014年首次完成云龙斑人工繁育,近三年累计获得上浮卵65千克,生产云龙斑苗种266万尾,其中2017年云龙斑受精卵孵化率达到73%,苗种成活率29%。近几年苗种推广到河北、天津、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出口韩国、日本。养殖生产统计表明:云龙斑体色亮丽,肉质良好,畸形率≤5%,生长速度优于同批珍珠龙胆,年养殖规格达到800~1100克/尾,最适温度22~28℃。可适应工厂化、网箱、池塘等多种养殖模式,其规模化推广对石斑鱼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