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福建龙岩,草木葱茏。一片片现代化蔬果大棚生机盎然,一座座独具风韵的农家别墅焕发新颜,一个个美如画卷的秀丽山村游人如织……

为充分发挥绿水青山优势,走出一条能让乡村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的振兴之路,龙岩市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福建省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精神,坚持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机制,抓住“产业振兴”关键,打牢“人才振兴”基础,铸牢“文化振兴”灵魂,优化“生态振兴”支撑,着力加强“组织振兴”保障,弹好龙岩乡村振兴“五重奏”,奋力谱写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样板”。

适合农村创业致富花卉种植_农村致富种植花_农村种植花卉

资料图片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岩市着力构建特色现代农业“1172”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畜禽产业、蔬菜产业、果茶产业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市以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主线,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创建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得千金”,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雁江村是新罗区小有名气的“杨梅村”。走进雁江村,引入眼帘的是各山头成片的杨梅树,一颗颗红青相间的杨梅挂满枝头,娇艳欲滴,甚是惹人喜爱。近年来,雁江村通过“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示范户带动,引导农民种植杨梅,壮大集体经济。由于村里种植出的杨梅“甜度足、色泽好”,杨梅产业也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雁江村还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开发休闲农庄,兴建乡村民宿,建设集绿色果蔬、采摘观光、餐饮娱乐等一体的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吃农家饭+赏农村景+体验农家生活”假日经济,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从脱贫到致富,一朵小兰花催生了幸福千万家。连城兰花享誉全国,这也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法宝。“我们公司通过指导兰花种植栽培技术、统一保底价回收,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还带动周边地市共同发展兰花产业。”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饶小琼介绍道,在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下,连城县有20多个农民合作社42000多户农户加大兰花种植投入,种植面积达5600多亩,品种1100多个,去年全县兰花产业链产值超13亿元。

选准选优特色产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雁江村和连城兰花产业的生动实践是龙岩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岩市充分发挥“天资”优势,做好“特色”文章,大力扶持培育茶叶、水果、蔬菜、薯业、畜禽、林竹、花卉苗木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2020年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34.16亿元,产值近三年年平均增长6.02%;评选出漳平水仙茶、武平绿茶、武平金线莲、龙岩咸酥花生、永定万应茶、冠豸山铁皮石斛、龙岩山茶油、杭晚蜜柚等“八大珍”和河田鸡、连城白鸭、上杭槐猪、通贤乌兔、永定牛肉丸、龙岩蜂蜜、汀江大刺鳅、漳平毛蟹等“八大鲜”名特优产品,去年实现八大珍鲜产业产值50.08亿元。

“红古田”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龙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农文旅产业融合的试点项目,园区新建有露营区、烧烤区、亲子戏水区、民宿餐饮区、体能锻炼区等游息设施,还搭建了研学及田间课堂体验区,邀请学校、科研单位、农民专家入驻教学,打造“好看、好吃、好玩”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高科技农业休闲康养园区。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是撬动龙岩产业振兴的关键一役。我们要抓住产业园创建的契机,推动龙岩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龙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近年来,龙岩市还重点推进连城现代甘薯产业园、漳平现代茶业产业园、上杭现代水果产业园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共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5个;连城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优质的农产品意味着更响亮的品牌和更高的附加值,一方面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范化,让品质助力产业腾飞。在龙岩,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和农业品牌创建深入而持久。全市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质增量,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1个(上杭县),累计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6个,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覆盖,创建率居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全市有19个特色产品入选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龙岩“福建百香果”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增武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现有地理标志农产品23个,占全省总数的20%,数量居全省第一。

当下,龙岩还全力打造“红古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深入挖掘“红古田”文化内涵,开展“红古田”杯茶王赛、果王赛、采摘节、茶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不断扩大“红古田”品牌声势,促进全市生态绿色特色优势转化为农产品品牌优势,走出了一条有闽西特色的品牌强农兴农之路。

培育“新农人”

解决乡村振兴“人”的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近年来,龙岩市成立乡村人才振兴专项小组,严格落实《龙岩市推进乡村振兴十条措施》,制定出台《龙岩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积极构建具有龙岩特色的乡村人才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守家就业,是他们的心愿。因此,如何通过创业开发农村就业增量,方便农民就近上岗,是引贤回乡的着力点。

2019年4月,在龙岩市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引导下,一群致力于发展农业的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本着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新农人协会。协会搭建起全社会服务“新农人”和“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平台,聚合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主、高素质职业农民、乡土网红、农产品电商、乡村民宿业主等会员力量,加速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旨在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目前,协会共有会员197名,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197家;会员平均年龄3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160人,占比81%。

“现在村庄建设的特别好,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村里也有很多留守妇女,对我们招工也方便。”龙岩市优达农业创始人王秀珍,看到了家乡快速发展的成果,再加上充足的劳动力,这让一直在外漂泊的她,回乡创业。

在王秀珍的带动下,村里200多户农户投身百香果种植,王秀珍还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帮扶,并对贫困户的日常生产进行量化指导,提高种植效率,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大山深处逐梦想。既然选择了返乡,就要坚持下去。”王秀珍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家乡的山水美景利用起来,与乡亲们一起实现致富梦,因为她的根在这里。

与王秀珍相似,大学学习动漫专业的阙友隆2014年回到家乡龙岩市上杭县通贤镇大东村,创建了友润生态家庭农场。从成立伊始阙友隆就在生态和现代化管理上动脑筋:农场里不但配齐了各种农机具,还根据山地种植的特点设置了增压泵、配药池、大型蓄水池,258亩的山地果场依靠预设管线进行滴灌和喷药;连接不远处的养殖场的沼气液管道也在阙友隆的计划之中,同时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他还准备在果山上建一条山地运输缆车。大胆的农场设计让阙友隆做到了种地和养地结合,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成立短短4年时间,农场种植的三红柚、板栗和油茶就获得了2018年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近年来,龙岩市创新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整市推进家庭农场培育工作,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形式支持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开展省、市、县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提升,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6001家,农民合作社4169家。

乘着龙岩市推进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东风,龙岩市还成立了市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解决“新农人”回乡创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金融保障。

人才振兴,需要把人才“引进来”,也需要输送更多的本土农民“走出去”。近年来,为加快培养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龙岩市持续组织农民到漳州等地交流学习,为乡村振兴“造血”,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龙岩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层农技干部培训、高素质农民师资培训和办学管理人员培训等培训开展有声有色,获得广泛好评。龙岩农发公司还面向全国承接“三农”领域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业务,打造立足龙岩、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和“新农人”学习成长基地。

下一步,龙岩市将继续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农业农村建设,以吸引培养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为代表的“新农人”为切入点,让返乡大中专生“留得下、有空间、发展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振兴之路。

“一县一片区”

破解乡村振兴同质化

今年以来,龙岩市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思路,在全市创新实施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各县(市、区)依托各自的生态资源和文化、产业优势,选择一个片区,以项目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行动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和方法,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片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进入龙岩上杭县古田镇境内,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高速公路两侧是红色题材壁画,沿街的店铺门牌一间间都装点着红色标语。在镇上游览,古田会议会址、红军小镇、毛泽东故居、红军后方医院等散落四处,让古田红味十足。

上杭县古田镇将同一区域且具有较强关联性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串联成红色乡村旅游路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市场潜力。古田镇吴地村,距离古田核心景区仅15分钟车程,当地依托古田会议会址,立足国家3A级景区,大力推进古田(吴地)红军小镇建设,依山就势设有红军哨所、红军阅兵台、红军兵器库、红军剧场、红军食堂等红色景点,并推动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和红色文艺作品创作,打造一个有故事、有温度的红色文化乡村。

随着龙岩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在吴地村落成,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愈发丰富,原本冷清的小村庄,现在每天都“军歌嘹亮”。那些写满红色标语的墙体也成为感染大众的室外道德“新讲坛”,群众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曾经的吴地村村民之间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般的小事起争执,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吴地村村民争执少了,大家的幸福感也提升了。

龙岩市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那时山上几乎寸草不生,到处都是松散的红土。历任福建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都曾亲临长汀,倾注心血,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长汀生态治理接力数十载,赤岭荒山之上,绿色开始顽强生长。如今,穿行于长汀,青山夹道,草木繁茂,目力所及之处,明显连片的水土流失地貌已难找寻。从千里赤地到绿满汀江,从火焰山蝶变为花果山,长汀的沧桑巨变,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按照水土共治、文化共荣的发展战略,长汀着力打造“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将长汀红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将革命圣地旅游资源与唐宋古城的历史文化有机融合,把红色文化的开发主题回归到长汀悠久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中,真正做到古今交相辉映。同时,将红色资源与自然山水资源相结合,以河田水土保持科教园、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为依托,继承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形成“红、古、绿”相辅相成的文化发展路径。

像上杭县、长汀县这样的嬗变也在龙岩其他片区上发生着。永定区围绕“文化瑰宝·土楼人家”特色重点打造“土楼十里长廊”片区;漳平市依托对台优势,弘扬两岸文化,围绕台湾农民创业特色重点打造“台湾小镇”片区;连城县重点打造涵括项南同志故居——朋口镇文坊村以及朋东村、宣和乡培田村、莒溪镇璧洲村、小莒村、罗坊乡下罗村、邱赖村(4个乡镇7个村)的“红土朋口·项公故里”片区……每一个片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建设体系,让农民不仅生活富起来、精神也乐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

“两治一拆”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

曾几何时,农村是萧条、脏乱差的代名词;而今,在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下,不少村庄焕发生机,颜值气质双双提升——在龙岩,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实施。

今年来,龙岩自上而下、全面开展以治理“空心房”、治理裸房、拆除违法建筑为重点的“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围绕整体提升村容村貌,落实村庄“五清楚”,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龙岩市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是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为深入推进“两治一拆”工作,文坊村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传达落实镇整治工作。镇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包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逐项排查整治内容,列出整治清单,进行一一落实。包村工作队对现有空心房进行分类评估,在保护传统古村落、古建筑的基础上,入户积极动员户主拆除年久失修、整体品质差、与环境不相协调、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同时,以美化农村裸房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结构为目标,结合文坊村丰富的红色文化,对村内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打造安全、经济、实用和美观的村民住宅。此外,镇督导组采取随机抽查与定时督导相结合方式对文坊村“两治一拆”工作进度进行督导,确保扎实推进“两治一拆”工作。自从全村全面开展治理空心房、治理裸房、拆除违法建筑工作后,乡村面貌目之所及,焕然一新。

文坊村的嬗变是龙岩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自从龙岩市开展“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全市150个任务村共整治裸房3901栋,空心房5247栋,拆除违法建筑670处,各个村庄颜值大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龙岩市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抢抓政策机遇、细化进度目标、严格质量把关,今年更是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真正转化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战略实践。

在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黄地村,厕所改造大受欢迎。村民依山就势,合理布局,建立村内公厕4座,实现三格化粪池全覆盖和卫生厕所普及率100%,部分村民家中都在忙着改厕。

“改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太大了,环境干净了,苍蝇、蚊虫少了,我们也过上了城市一样的生活。”如今,在黄地村走村串户提及改厕话题,随处都会听到这样的谈论。2018年以来,龙岩市累计新建、改建乡镇公厕347座、村庄公厕953座,旅游公厕336座、户厕改造27000户,均超额完成任务,拆除旱厕11.12万座,部分乡村实现旱厕清零。

在污水治理方面,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文元村,做了积极的探索。该村建设有日处理量2000吨的集镇污水处理厂,采取生活污水经三格化粪池预处理后,通过管网收集,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在人口较少的远郊自然村和分散的农户,生活污水经三格化粪池处理后,将尾水排入山体、林地、农田消纳吸收利用。目前,龙岩市已经实现12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率达72.5%。

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路边花坛里铺满了茶花、三角梅,随风摇曳……如今,随意走进龙岩一处村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山美水美的小乡村美丽“蝶变”正当时。

党建引领

创新乡村振兴落实机制

今年以来,龙岩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纳入2021年全市基层组织建设重点任务,在全市组织工作推进会暨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部署,层层传导压力。

龙岩市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各级党委“一把手”挂帅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部署重要改革、亲自把关重大方案、亲自协调关键环节、亲自督察落实乡村振兴情况。同时,注重发挥各级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市、县、乡三级工作职责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发改、财政、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立足职能,扎实落实行业责任。龙岩市已形成了市指导、县主抓、乡落实,各部门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提升支部的战斗力是关键。龙岩市把育人的重点放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上,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当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以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力度完成农村基层党建保障工作和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改提升,广泛动员致富带头人、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创业人员向党组织靠拢,储备党员后备力量,不断固本培根、强基蓄力,让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被激发出来。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龙岩市不断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先锋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新罗区雁石镇益坑村,作为龙岩市红土地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龙岩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党建工作上,党员先锋争做头雁,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实现长足发展。村部率先成立“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下设政策宣传、文化传承等8支服务队,每支服务队明确1名党员领衔,其他党员结合个人意愿和特长分别编入相应服务队。“以党员先锋带党员”不定期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提升党组织建设工作力度和为民服务能力。其次,设立党员责任巷,将益坑新村一期二期建设按列分成9个责任巷,分别由9名党员承担网格管理责任,负责维护巷道周边的环境卫生和邻里和谐,融和党群关系,让支部党员践行初心使命,争当时代先锋。同时,益坑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受益权,在村庄规划、产业振兴、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等工作中,为农民群众提供表达建议的渠道和参与乡村振兴的平台。益坑村的基层实践证明: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支部强起来了,组织力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提高了,乡村治理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过程中,龙岩市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党员率先模范、主动带头“零补偿”拆除旱厕、空心房的典型事迹。在上杭县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中,临城镇党员干部挺身作表率,水西村主任张思贤、党员曹远贤,土埔村党员孔繁忠、范富英、范裕斌等纷纷主动带头拆除了自家的危损空心房、旱厕。上杭县旧县镇谷坑村村民张先明在村干部的配合下,做通自己几个兄弟的思想工作,“零补偿”拆除了自己家的老旧危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只有将党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发挥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激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真正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

过去的一年里,龙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高位推动的领导体制、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及系统配套的规划体系,并开展了试点示范的创新实践。由此,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乡村人才队伍得到新加强,乡村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乡风文明展现新风貌,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下一步,龙岩市将坚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示范引领项目和特色产品,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走好具有龙岩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蓝图更加清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