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节,从江口县坝盘镇开车出发,记不清转了多少弯,只知道车在大山里一直打转,经40分钟左右,便看见“茶香都村欢迎您”几个大字,抬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连片茶树。
下车后村支书陈光辉介绍,这些茶树都是他们村脱贫致富的法宝,全村种植茶叶4000亩,这几年,90%的村民靠着茶叶已经稳定脱贫。
都村村,位于坝盘镇南部,距坝盘镇22公里,属偏远村之一,也是坝盘镇三个“高坡村”之一,最高海拔980米,全村543户2187人,早些年因没有致富门路,满山荒坡难以种出庄稼,迫使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
“过去我们想富富不起来,主要是找不到路子,加上村民思想不开放,议论纷纷,所以始终迈不开发展步子。”谈到当初的困惑,老支书杨胜才说。
起初,为了脱贫致富,杨胜才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烤烟产业,由于土质不适合,烤烟成活率十分低,村民亏损不少。发展烤烟产业的失败经历,让杨胜才意识到,都村村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因地制宜才能致富。
如何破解“荒山致富”这个难题?一直困扰村两委。
2009年,江口县提出打造10万亩生态茶园目标。杨胜才觉得这是一个发展产业的好机会,经过论证,村里的土壤、水质和气候等方面均十分适合茶树生长,特别是含硒丰富,通过反复思考,杨胜才认为发展茶产业在都村行得通。“要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必须外出学习发展经验才能找到答案。”杨胜才说,他前后三次自费赴湄潭考察茶叶。
发展烤烟才失败,现在又要发展茶叶,行得通吗?更让杨胜才苦恼的是,当他把想法告诉村民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同意。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户向村民算经济账和宣传国家相关扶贫政策,最终村民被他的执着所打动。
思路明了,该村制定了以“建设生态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打造万亩茶园村为发展目标的村级远景规划。支书杨胜才,党员杨秀明、杨顺真、黄树林、田江发等人则带头种植茶叶,成为该村发展茶产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先后辐射带动全村245户农户种植茶叶3500余亩,户均增收4000余元。
尝到甜头后,2015年,村两委又多次外出考察,经商议,决定大规模种植茶叶,通过“致富带头人(大户)+茶叶协会+农户(散户)”的发展模式,茶叶大户和茶叶协会主要负责技术、标准的把控和销售,农户负责采收管护,不断提高茶叶的质量,优化茶树的品种,把茶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
为解决茶叶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该村高薪从湄潭县请来技术员驻村指导,并联系县茶办定期或不定期派技术员来村开展茶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村支部还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几”等形式,组建党员户联系种植大户,共同帮助困难户脱贫致富。
“村民自种自护,我们提供技术、回收,这样能更有效提高生产效益和群众种茶的积极性。”陈光辉说,今年,在茶叶采摘的过程中,按春茶、夏茶、秋茶依次采摘,分别以80元、60元、25元每斤的价格回购,全村仅采茶的工资就达80多万元。
“这仅仅是采茶的工资,还有卖茶叶的钱呢!”一旁的第一书记杨辉补充道,今年全村的抹茶产量8.6吨,在全县排名第二、全省第十,收益80多万元,大宗茶也是80多万元,加上村民的采茶收入,共200多万元,这些都是真真切切被村民拿在手里的钱!”
而在销售方面,陈光辉更是笑盈盈地说:“我们村茶叶品质优良,茶叶从来都不愁销路,每年到出售茶叶的时候,许多外地的老板都来我们村抢购,茶叶没有卖不出去的,只有不够卖的。”
随着村里种茶叶的村民越来越多,为做大做强产业、规范发展和销售市场,该村还建立了两个大型加工厂,一个抹茶加工厂,一个大宗茶加工厂,不断提高茶叶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