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我省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提升全省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水平,依据《河北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大纲(试行)》,省教育厅结合各地课后服务工作经验做法,制定了工作指南,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我省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的工作要求,坚持学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等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有效解决“三点半”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落实《河北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大纲(试行)》要求,坚持需求导向,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切实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切实提高学校育人水平。
三、工作原则
(一)以校为本,多方参与。学校要落实课后服务主体责任,以本校师资及场地资源为主、适当补充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社区教育资源、社会公益力量等资源开展课后服务。
(二)规范管理,特色发展。学校应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规范课后服务工作管理。鼓励学校结合校情实际,在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指导下,创新实践,打造课后服务特色品牌。
(三)教育为先,安全第一。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素质教育活动。学校在组织、落实课后服务过程中应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
(四)尊重意愿,公益普惠。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建议,尊重学生意愿,自愿选择,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或不参加。学校及时、准确公开课后服务项目名称、课程内容等信息,坚持公益导向,不得营利。
四、工作内容
课后服务主要采取放学后托管服务、初中晚自习服务、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就餐午休服务、假期托管服务等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两部分,其中作业辅导部分包括自主作业和学业补习与拓展等内容,素质拓展活动部分包括科普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劳动类、阅读类、德育实践类、校外活动类及其他活动等内容。具体为:
(一)作业辅导
1.自主作业。组织学生自主做作业,引导小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引导初中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2.学业补习与拓展。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作业辅导帮助,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二)素质拓展活动
3.科普类。可组织开展科普讲座、自然科学实验、信息技术、模型制作、创客、STEM课程、天文地理观测研究等活动,利用各类科技资源,组织学生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4.文化艺术类。可利用本地文化、人才资源优势,开设舞蹈、音乐、美术、戏剧与影视类、设计学类、书法、摄影、中国传统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5.体育类。可组织开展基础体能(田径类)、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登山运动、棋牌、武术、趣味体育及其他体育类活动,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提升体育素养。
6.劳动类。可组织开展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农业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等劳动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7.阅读类。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等资源,可组织开展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阅读等系列阅读活动。
8.德育实践类。可组织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生态文明、品德教育、团队活动等多种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德育活动。
9.校外活动类。就近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活动实践基地、公共文化设施、青少年宫、科技场馆、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校外实践活动。
10.其他活动。学校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及素质提升的其他活动。
五、实施要求
(一)强化机制建设
1.制定“一校一案”。各学校要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一是各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人员、场地等特色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实际,体现特色。二是要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校内教职工课后服务岗位职责。三是要优先完成学生高质量课后作业指导,切实提高课后服务时间的有效性,细化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具体安排。四是要坚持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遵循学生意愿,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后育人实践活动,构建“课上+课后”相互衔接、有效拓展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各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应在每学期开学前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2.健全管理制度。一是服务时间。各学校要结合相关文件和学校实际,制定本学校《师生作息时间表》和各班级《课程表》,明确学校课后服务具体时间安排,及时公示公开,接受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监督。原则上非寄宿制学校应全面实施每周五天、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的“5+2”课后服务模式,结合实际,小学可按照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合理确定服务结束时间;非寄宿制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结合实际需要开设自习班。各学校根据实际为有需求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寄宿制学校要严格《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通知》(冀教基〔2022〕2号)要求,统筹安排好课后服务工作和学生课余学习生活,充分保障学生寝前准备与睡眠时间。开展寒暑假等非工作日托管服务的时间,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建议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实施。二是作业管理。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并实施《作业总量统筹调控制度》《作业公示、审核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作业设计教研制度》《作业管理考核办法》等相关作业管理制度,落实《河北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大纲(试行)》中“自主作业”相关要求,优化作业管理,严格控量提质,持续提升教师自主设计作业能力。三是作业辅导。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并实施《作业辅导教师安排表》《作业辅导评价制度》《作业完成情况反馈制度》等相关制度,对辅导作业、分层作业及每日作业、每生作业完成情况实时反馈,落实过程管理。
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不得将课后服务变为集体补课。四是素质拓展活动管理。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并实施《社团活动家校沟通一封信》《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意愿征询制度》《课后服务社团活动教师安排表》《素质拓展活动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明确并公开课后服务素质拓展类活动的师资、时间、经费、内容等要素,确保工作规范安全有序开展。五是教师激励。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并实施《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教师关爱暂行办法》《素质拓展活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绩效考核,同时注意平衡教师工作量,积极探索教职工在弹性上下班、调休、午餐、晚餐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实行弹性上下班制的教师,要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定,认真上课、备课,开展教研活动,确保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六是安全保障。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并实施《学校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办法》《学生课后服务时段校门口交接办法》《学生弹性离校延时服务管理办法》《参加社团学生考勤办法》等相关安全制度,细化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涉及的人员、设施、场地、管理等要素安全有序。
3.严格经费管理。一是完善机制。各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本学校《课后服务经费管理制度》《课后服务经费绩效发放办法》等保障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落实好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公开标准。各学校应执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的服务性收费标准。应通过门户网站、公众号、公示栏、明白纸等形式对服务性收费与代收费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期限等公开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和家长监督。三是强化管理。学校应按照学生当月实际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向学生出具收费告知书,于次月据实收取费用,不得跨月预收。四是专款专用。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含寄宿制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补助。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
(二)细化工作环节
1.开学前调研。一是征求家长意见。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告知书、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学校开放日等渠道调研学生在作业辅导、参与社团、供餐午休、延时托管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二是合理安排教师。学校应当在开学前,对本校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开展专项调研,根据本校教师的专业、特长、意愿等整体情况,统筹合理制定课后服务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等工作清单。三是吸纳志愿力量。在本校教师承担课后服务任务基础上,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团校校外辅导员、少先队校外辅导员以及具备资质的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劳动模范、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同时密切家校社沟通,开展家长及社会人士课后服务志愿活动。学校综合建立课后服务志愿清单。四是引进校外教育资源。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要严格从主管教育部门推荐的校外资源名单中按照“质优价廉”原则择优选用并公示,同时建立完善校外教育资源使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五是加强学区帮扶。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可利用集团化、学区化、对口帮扶等模式,将可入校走教、支教、挂职的课后服务优秀教师在制定方案时一并考虑。六是开发校外教育场所资源。各学校可根据实际,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少年宫、文艺院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同时发挥好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实践教育基(营)地等各类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结合学校课后服务整体工作安排,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2.精细化推进。一是完善整体安排。各学校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制定本校课后服务工作“项目菜单”一览表及实施方案,各社团项目应包含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场所地点、形式安排、辅导教师、相关费用等关键要素,并按照分年级、分层次设置相关内容。二是组织学生报名。课后服务所有社团的辅导教师、活动内容、参与人数、招募时间等相关信息,应在开学前通过微信群、家长一封信、家长会等方式,向全体在校学生及家长公布并组织学生自愿报名,报名过程必须公开透明。部分社团需要辅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要安排专人做好沟通。三是形成服务清单。各学校应在学生报名完毕后,及时核对相关人员信息,最终确定学校本学期课后服务清单并公示。四是强化流程监管。各学校应严格落实学校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书记校长负责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明确专人分项管理。各学校应在开班前对所有参与课后服务的教职员工分类组织培训,强调工作职责和规范要求,确保学校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即正常提供课后服务。出现工作拖延、组织不力的学校,要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予以问责。
3.过程性评价。各学校要做好参与课后服务师生信息和活动过程资料管理,科学开展评价。鼓励学校采用信息化手段做好课后服务组织管理和评价。一是作业辅导评价。各学校要安排专人,落实相关作业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探索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及跨学科综合性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同时各学校要持续完善作业辅导质量评价相关制度,强化过程督查,确保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对学生作业要认真批改,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不得将课后服务变为集体补课。二是素质拓展活动工作质量评价。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学期初公示的《学期课后服务清单》内容,针对开设的不同类型课后服务工作,建立对应的管理、评价及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各学校应成立督查专班,全面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学生兴趣培养、特长发展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鼓励各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形式多样的组合服务。各学校在使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时,要适当安排本校老师共同参与。三是管理工作整体评价。各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要坚持全校“一盘棋”思维,在实施方案中同步加强作业辅导、素质拓展活动管理和课后服务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监管、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所有教职员工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落实岗位评价,强化考核监督,共同提高课后服务工作质量。
4.学期末总结。一是家校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和家长委员会在课后服务中的协助、沟通、监督等作用,每学期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校热线、校园邮箱及发放《课后服务工作调查问卷》等,全面加强学校课后服务效能反馈,以家校合力推动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二是绩效考核。落实学校《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强化课后服务绩效考核,所有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都要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定,认真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所有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三是示范引领。各学校及时将课后服务过程性资料进行汇总,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教师、学生、社团及相应工作人员予以表彰,可采取发放奖牌、媒体宣传、推荐优秀等方式强化示范引领,树立正确工作导向。
(三)突出分类实施
各学校要广泛深入宣传本校实施方案和服务特色,积极引导学生自愿选择,严禁以任何方式强制或拒绝学生参加。
1.学校类型
(1)市区学校
①服务特色——市区学校要充分依托市区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开发系统性课后服务特色课程。
②社团数量——根据学校学生实际需求,开设数量满足学生需求、规模适中的多类别课后服务社团。
③服务组织——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各学校可综合采用自然班、年级内混班、全校混班等多种组织形式提升课后服务组织与管理效率。可根据师资情况分设班级基础社团和学校特色社团。
④资源使用——一是高效利用。根据实际综合利用教室、图书馆等学校空间资源。空间场地、教职工不足的学校,可探索分年级、分时间、分区域开放,确保应开尽开、能开尽开。二是深度整合。充分整合校内教师、校外志愿者、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等多种教育资源,开设高品质科技类、戏剧类、乐器类、球类等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同时充分依托少年宫、文艺院团、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等学校附近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设校外研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塑造特色名片。三是优质辐射。充分发挥办学优势,通过教师走教、支教、城乡结对、线上资源共享等多种帮扶形式,帮助对口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⑤服务时间——原则上非寄宿制学校应全面实施每周五天、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的“5+2”课后服务模式。根据家长需求,积极探索午餐供应、寒暑假等非工作日学生托管等。
(2)县城学校
①服务特色——县城学校要充分发挥本县域历史、地理、文化、非遗等办学特色,设计完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
②社团数量——根据学校学生实际需求,开设数量满足学生需求、规模适中的多类别课后服务社团。
③服务组织——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各学校可综合采用自然班、年级内混班、全校混班等多种组织形式提升课后服务组织与管理效率。可根据师资情况分设班级基础社团和学校特色社团。
④资源使用——一是合理利用。根据实际合理统筹教室、图书馆等有限学校空间资源探索分年级、分时间、分区域开放区域,确保应开尽开、能开尽开。二是资源整合。充分整合校内教师、校外志愿者、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等多种教育资源,开设科技类、戏剧类、乐器类、球类等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同时依托文化、艺术、体育、科普、社会实践等学校附近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外研学实践等活动。三是优质辐射。充分发挥办学优势,通过教师走教、支教、城乡结对、线上资源共享等多种帮扶形式,帮助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⑤服务时间——原则上非寄宿制学校应全面实施每周五天、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的“5+2”课后服务模式。根据家长需求,积极探索午餐供应、寒暑假等非工作日学生托管等。
(3)村镇学校(含教学点)
①服务特色——村镇学校要紧密围绕本地特色文化和学校办学方向,多样性开发课后服务特色课程。
②社团数量——根据学校实际,开设适当数量的课后服务社团。
③服务组织——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原则上可采用自然班、年级内混班、全校混班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也可分设班级基础社团和学校特色社团。教学点可按照自然班为单位组织开展。
④资源使用——一是社团活动要充分利用好校内教育资源。可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等图书资源,开设阅读、书写等课程。二是依托校园周边绿色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好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园、生态公园等村镇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开设劳动类、实践类、合作类等区域社团,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城区优质学校教师走教、支教、城乡结对、线上资源共享等多种帮扶形式,加强资源共享,丰富本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提高工作质量。
⑤服务时间——原则上非寄宿制学校应全面实施每周五天、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的“5+2”课后服务模式。服务结束时间可根据家长意愿和季节特点适当调整。
2.学段类型
(1)小学阶段。小学阶段要重点做好学生看护、作业辅导、延时托管等服务工作,开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文体、自主阅读、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等课后服务社团,“五育”并举多角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初中阶段。初中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加强分层、分类指导,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补差补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同时围绕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增强实践等目标,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文体、艺术等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四)优化教育资源
1.加强安全管理。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经费投入,按照相关要求全面提升学校在课后服务方面的安全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特别加强对校园出入口和主要通道的灯光、视频监控等安保设备维护和建设,落实课后服务期间校内外安保、卫生保健等人员配备,确保学生在校安全。二是加强流程监管。各学校要完善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课后服务安全工作机制,把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延伸至课后服务时间。全面落实中小学校方责任保险、附加无过失责任保险等,学生平安保险的保障范围覆盖学生全部在校时间。鼓励家长为参与课后服务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校园安全管理(包括学生信息安全)的各项规定。学校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安全管理责任应当在服务合同中做出明确划分。各学校要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时段各类活动及场所的安全管理、师生考勤、学生出入校监管等各项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教育和演练。三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学校在做好午餐供应和教育工作的同时,可采取学生自带、学校供应、集中配送等不同形式,探索解决参加初中晚自习服务学生的饮食需求,完善食品供给和安全管理,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2.提升教师能力。一是强师德。所有参与课后服务教师要严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守学校各项规定,做好课后服务上课、备课、教研等相关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课后服务工作任务。二是提师能。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职工组织不同层次的能力培训,加大在组织研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不同学科教师的校本研修等专业发展活动,挖掘教师潜力,提升服务能力。可通过“青蓝工程”“助教辅助”“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帮助校内教师提升课后服务专业本领。三是重评价。通过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价,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角度立体化监督反馈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参与课后服务的每一位教职工,在绩效工资及评优评先等方面落实相关奖惩制度,坚持榜样引领,树立正确导向。
3.探索假期托管服务。各学校在探索开展寒暑假等非工作日学生托管服务时,要坚持学生及家长、教师自愿参加、自主选择,不得硬性要求。各学校要按照相关文件落实好托管服务经费保障。托管工作要科学合理安排文体活动、阅读指导、作业辅导等服务,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教育资源,积极拓宽托管服务渠道。
4.探索就餐午休服务。各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因地制宜推进“阳光午餐+课后服务”。一是硬件保障。鼓励加强市区和县城非寄宿制学校的“中央厨房”“卫星厨房”“送餐电梯”等供餐设施建设。二是部门协作。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发挥家长委员会监督指导作用,推进全流程全链条优质管理,确保学生供餐健康安全。三是探索午休。坚持自愿原则,在有利于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探索有序推进学生午休服务。四是托管教育。可根据实际,在午餐前后时段开设若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积极向上的的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五是鼓励创新。鼓励开发符合家长习惯,简便易操作的学生午餐管理系统。
5.拓展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各学校要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河北基础教育在线教学资源平台”等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依托丰富优质的线上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题教育资源和中小学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提高课后服务工作成效。鼓励教师探索开展课后服务免费在线互动交流和辅导答疑等作业辅导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学校要把落实“双减”及课后服务工作作为重点,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严格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各学校党组织要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