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作华,男,汉族,1964年生,中共党员,现任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地方猪保护与利用、饲料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78篇、著作1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6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等荣誉12项。
刘作华在国内率先建立地方猪保护区、保种场及遗传资源冷冻库三级动态保种模式,率先创制无菌猪,研发非粮饲料固态和液态发酵关键技术与系列发酵饲料产品,创制首个国家批准使用的猪用免疫调节肽新饲料添加剂,为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5月30日,或许只是一个平常日子,但对于刘作华而言,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刘作华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重庆只有2人获奖),截至目前重庆仅有9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据称,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际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我国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奖。截至目前,重庆仅有9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数十年来,刘作华积极探索进取,不断增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领,带领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在生猪高效养殖、医用实验猪模型动物培育等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对标一流水平,取得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破解猪品种、饲料、重大疫病等难题做出突出贡献。
做先行者:保护利用中国地方猪种
都说“粮猪安天下”,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猪肉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高达2/3。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外来猪种大量进入中国,而由于国内地方猪种缺乏专门的培育和改良,存在“生得少、长得慢、料重比高”等问题,导致我国生猪饲养主要以外种猪为主,目前在我国生猪市场已超过90%。
中国地方猪种在哪儿?
事实上,我国拥有世界最丰富的猪遗传资源,地方猪品种数量丰富多样,普遍具有抗逆性强、繁殖能力强、肉质好等特点,并且可大量利用粗饲料喂养的优良种质特性,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华系名猪,比如“荣昌猪”是我国三大地方良种、世界八大名种之一。如何保护好并开发利用好我国地方猪种,成为相关科技工作者必须解答的课题。
为了把国人的“肉盘子”端稳,刘作华从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入手,以优良地方猪种“荣昌猪”为素材,创新地方猪资源保护模式,创建地方猪饲养技术体系,破解了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利用难题,为其它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示范。成果获 2002、201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一)、201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敢为人先,率先建立新型保种模式、率先创制无菌猪。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荣昌猪保护区、保种场及遗传资源冷冻库相结合的开放式动态三级保种模式,其纳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并建成我国最大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库。基于地方猪建立无菌猪创制技术并率先培育出无菌猪,利用无菌猪模型阐明了地方猪耐粗饲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差异机制。
他精研细磨,研制猪营养国标、研发猪肉营养调控技术。研究提出地方猪及培育品种主要营养需要参数,制定了国家标准《猪营养需要》;开发了提高种公猪抗高温高湿应激能力与改善精液品质,降低生长育肥猪氮、磷及微量元素排放量,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
他创新探索,创制猪福利化、清洁化养殖系列技术及设施设备。研究提出猪福利化养殖工艺参数,自主研发出养殖圈栏、温热调控等福利设施设备;解析规模化猪舍颗粒污染的组成及潜在来源,创制出规模化猪场空气污染物源头-过程-末端减量减排技术。
毫无疑问,这一项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保护了地方猪优良遗传特性,将地方猪资源优势变为品种和经济优势。2023年经中国品牌促进会牵头组织专家评估,荣昌猪品牌价值 50.98 亿元。面对如此喜人的局面,也许最感欣慰的就是刘作华,因为他为此付出了很多。
做创新者:研发饲料新资源新产品
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其实,猪也一样。如何让猪吃饱、吃好,吃得有营养,吃了不生病?关键在猪饲料。用刘作华的话说,你只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养猪人”,坚持在饲料研发上下功夫,才能有所收获。
这不,他精心研制的饲用免疫调节肽、益生菌剂和发酵饲料等新产品,有效促进了饲料禁抗后生猪健康养殖,提高了非粮资源饲料化利用率,为饲料无抗、养殖减抗与缓解玉米豆粕资源短缺提供重要技术和产品补位。成果获 2002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 年度大北农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
他带领团队在国内外首创新型饲料添加剂。创建腺苷七肽高效制备技术,突破表达产物抑制底盘菌生长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腺苷七肽高效持续表达,表达量达国内外最高的 5 g/L,创制出国内外首个国家批准使用的猪用免疫调节肽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腺苷七肽。
他积极挖掘创制益生菌新产品并揭示其作用机制。通过挖掘益生菌菌种资源,培育出抗逆性强的植物乳杆菌和丁酸梭菌;通过创新高活力益生菌制备技术,创制益生菌新产品 3 个,揭示了益生菌通过改变猪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模式进而预防腹泻、促进生长的作用及机制。
他创制非粮饲料固态和液态发酵关键技术与系列发酵饲料。建立了底物与菌酶协同适配的非粮固态发酵工艺,研制出发酵柑橘渣、甘薯渣等产品 5 个;研发了一次接种乳酸菌连续发酵生产猪液态饲料新技术,建立了全套工艺参数。
也许,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些都太过专业,甚至显得枯燥,但对刘作华来讲,这些就是他的日常。用他的话说:自己除了跟人打交道,就是跟猪打交道最多,实际上,养猪也是个技术活儿。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养猪人”,总在琢磨猪饲料的成份之类的东西,看似平常却闪烁科技光芒。
做推动者:行业整体创新发展
作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不可能把自己定格在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致力于工程技术和产业集聚,为促进生猪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担任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以来,他牵头建成“总部+分中心+协同创新研究院+示范站”协同创新格局,带领团队围绕新品种培育、高效养殖、重大疫病防控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他还担任农业农村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和农业农村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打造了“重牧硅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5 个,“重牧硅谷”2022 年被科技部考核评价为优秀。
他带领团队从 1998 年起技术支撑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与全国唯一的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撑重庆荣昌建设全国首个农牧特色的国家高新区,推动荣昌发展形成饲料生产、畜牧养殖、食品加工、畜牧装备、生物医药等贯穿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培育澳龙生物、铁骑力士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03 家。作为发起人连续承办了10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和 6 届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成为我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畜牧科技交流、成果推广和经济合作平台。
关于刘作华,我们还能说些什么?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养猪人”,也可以把他看成一个科学家;你可以在养猪场遇见他,也可以在实验室遇见他;你可以在乡野村头看到他,也可以在殿堂之上看到他……其实,专注生猪研究数十年,刘作华只为端稳国人“肉盘子”。
记者 何军林 通讯员 屈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