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1月17日讯 近日,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完成的《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5)》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系统梳理和回顾了“十二五”期间甘肃农业科技的整体发展情况,总结在农业科技研究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谋划“十三五”时期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应用支撑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措施与对策。
绿皮书指出,在长期扶贫开发实践中,甘肃科技工作者在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创造性地把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参与式扶贫理念与我国贫困农村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把项目管理与到村到户、项目实施与技术支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甘肃省委省政府2015年制定出台的“1+17”精准扶贫方案,更是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新理念、行业融合的新模式和措施配套的新机制。
科技促进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发展壮大
近年来,甘肃依靠科技进步,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延伸产业链、完善深加工体系,使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目前,全省特色优势产品种植面积已超过200万公顷,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等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苹果、瓜菜制种、啤酒花、食用百合等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五位;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花椒面积超过13万公顷,产量超过2.4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特色优势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为933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1%。
科技促进了贫困地区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
依托国家产业体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行业专项和省列重大科技专项等,甘肃科技人员近年来研发出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并加强农艺农机融合和示范推广,为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比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种植技术,在旱区能使作物增产20%~30%,全省每年推广面积都超过67万公顷。
甘肃省农科院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淀粉含量高达20.09%~24.25%,平均单产44625千克/公顷,每年在全省种植面积超过21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左右。
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创了科技扶贫新局面
截至目前,全省各县区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共派出特派员8800多人,在4365个村点、248个龙头企业开展工作。这些科技特派员带着技术、带着干事创业的热情来到贫困地区,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特色产业开发、科技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技术与农民对接问题。比如派驻在天水绿鹏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小组,开展蔬菜航天种育试验,在全国建立基地145个,累计推广新品种3.5万公顷。
科技培训强化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
近年来,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以及各地业务部门,结合科技项目实施,以专题辅导、集中培训、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优质高产农作物种植技术、牧草和中药材种植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精深加工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接受了比较系统的科技培训,贫困地区农民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