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阳本报记者张五四
从5月6日开始,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深入到内蒙古大地,开始了为期3周的一线调研。调查组走农村、访牧户、探企业、问民生,行程近4000公里,先后在赤峰、呼和浩特、呼伦贝尔等盟市进行了细致的走访,对当地的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改革试验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
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的一个产业园区的加工企业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扎捆着大小、形状各异的笤帚,调查组认真参观了制作全过程。由于帚用高粱的食用价值微乎其微,大面积种植这种作物,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成为调查组关注的重点。车间工人于桂珍为大家算了一笔账,自家有30亩耕地,由于产量有限,以前种玉米的时候,每亩地的纯收入只有400元左右。而种植了帚用高粱,可以直接将高粱苗销往园区,30亩地纯收入翻了一番;与此同时,自己在企业生产线打工,每年还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你们要种地,还要打工,会不会缺乏劳动力?”调查组询问于桂珍。“当然不会,大田里我丈夫就可以打理,我来企业打工,一天只工作8小时,啥都不耽误!”
十三敖包镇种植帚用高粱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长期分散和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模式并没有使这一产业实现太大发展。进入“十三五”以来,当地政府积极调整思路、整合资源,依据市场需求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将原有的5家笤帚生产作坊进行联合,形成了现在的东傲清洁制品有限公司。此外,巴林左旗的笤帚不仅实用,还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在园区展厅调查组看到,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笤帚苗工艺品吸引着参观者的眼球,笤帚苗工艺品已经作为产业链上的尖端产品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巴林左旗的年笤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500万把,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新兴产业、致富产业。
调查组对该旗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笤用高粱的新的产业化创造非常感兴趣。调查组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要把目光放在市场,放在长远,发展的步伐要符合实际而不能冒进,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决不能一哄而上。调查组表示,要帮助巴林左旗进行相关市场调研,将市场定位再放远一些,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