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安全会,我们学习了11.2和12.9两起由于违章操作所发生的事故。这两起事故均由于操作工责任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而造成的,由于违章操作而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对我们是无可估量的。所以对这两起事故,我们要认真反思,及时吸取其中的教训,结合本岗位制定好防范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人员疏忽大意,没有对以往发生的事故吸取教训,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确认,与他人相互配合时,没有清楚了解对方正在进行的操作或操作到什么样的状态,便开始了自己的操作。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工没有完全按照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操作,在设备动作前没有做到安全确认。发生事故后,处理时反应不够迅速:若操作工及时发现事故,并积极采取措施,也许能很大的降低事故的损失。.违反了“3反”的原则:“反有章不循,反熟视无睹,反粗心马虎”回顾以前发生的几起事故,哪次不是确认不到位造成的,而这次事故的发生,再一次对我们敲响了警钟。人身安全、设备安全不是挂在嘴边说的,而是切切实实要做到身体力行我是一名热线出口地面操作工,在平时的生产操作过程中,时时注意着设备的情况和工作环境,保证在自己当班的时候,尽量不出现各种事故,保证生产线的顺畅运行,以下说说出口段需要注意的安全隐患:下卷过程中,按按钮或联动时确认好后再按再操作,避免误操作。
有些没有连锁条件的设备容易出现碰撞导致损打包时,注意自己的站位。支撑小车液压油管有可能裂开漏油,会使小车迅速下降,需注意钢卷落下伤人。确认好小车盖板的状态后再横跨小车盖板。进行打包时,不可避免的要横跨小车盖板,而小车盖板层与层之间有打包时拿捆带的手位置要放好。捆带收紧时有可能将手夹在里面或被打包机收紧装置绞住。取样或需要用手触摸钢板时,必须带好防割手套。被切过的料头非常锋利,容易伤手。天车吊卷时注意天车天车位置状态。天车吊卷撞坏打包机就是一个实例。拆装夹钳时,注意安全确认。由于比较高,注意手扶的位置是否合理,活动的物件提高责任心,做到精细操作,精心操作,杜绝野蛮操作,要对本区域设备的状态情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设备起机前,一定要对本区域做好安全确认,尤其要注意出口活套内、出口活套卷扬及卷扬钢丝绳、卷取机等设备附近有没有无关人员,设备有没有异常,确认完毕才能够进行操作。对在本区域作业的其他人员,做好安全监护,严格执行挂牌制度。在与他人协同工作时,做好安全互保,及时沟通了解对方的信息。在平时的操作中,多动脑子,对可能会出现的事故制定解决办法,并能够在出现事近日,班组组织学习了2016年度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事件,同时也加强了对《安规》的学习。
安全事故事件的发生,人员的伤亡,让我们痛心不已,然而更多的是让我们再一次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事变电运行工作十几年来,接受了上至网公司下至班组的大大小小无数次安全教育,还有每年必考必过的《安规》,可以说公司对于安全生产的教育已经十分全面,然而每年也还是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事件的发生。相信每一个电力工作者,在初入电力行业时,对于电是心存畏惧的,是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的,但是,久而久之,大家的安全意识慢慢淡薄,变得麻痹大意,为图省事不按规程来,从而导致事故发生。这一系列事故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许多问题,从运行人员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工作票会签把关不严。工作票会签人审核错漏,在工作票签发前没有与现场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票中所列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安全措施等进行核对;2)现场安全管理混乱、安全交底不明确;3)事件原因调查过程中隐瞒部分事实,存在谎报情形。学习事故事件,过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因此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贯彻落实安全工作规程,严格按照有关安全规章制度作业。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思想态度,严格安全工作规程执行值班、巡视、倒闸等工作,时刻要求自己做到绝不违规、严把安全。
把安全工作规程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情况严格要求,时刻铭记“安全是天,安全是命,安全就是一切”。作业时与设备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远离高压带电设备,按规定进行验电接地、办理安全措施及防护,监护人对操作人加强监护,办理互控。任何作业,作业前、作业中均要对各类安全用具进行检查,确认合格无缺陷后方准使用。杜绝任何违章违纪行为,对不安全和有疑问的命令要及时果断提出,经过认真的分析,确认正确无误,方准作业。二、加强业务学习,实作演练,提高技术水平,认真对待,绝不敷衍。按照月度培训计划及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全体员工加强业务学习,实作演练,学习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各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安全隐患,并牢记在心,遇到问题及时提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加强学习、认真交流,争取在实际工作中不出现任加强事故案例学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针对各项事故案例进行系统的学习,吸取血与泪的沉痛教训。将各项事故案例结合到实际工作中,遇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漏洞的环节结合个人经验特别注意,加强监护,做好自控、他控、互控,防范事故于未然。作业中时刻注意个人安全防护,绝不冒险作业,绝不违章作业,绝不马虎,绝不敷衍,绝不存在侥幸的心理。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司营销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供电优质服务“百问百查”活动,进一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
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份文件,该活动内容,建立反违章常态工作机制,落实反违章工作责任制,违立违章常态工作机制,反违章工作要覆盖与服务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对照检查”。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工作特点和规律,组织落实反违章工作要求要强化营销稽查监督职能,将反违章工作作为日常稽查的重点内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一、全面督察营销管理中的“量、价、责、损”与优质服务工作情况,重点打击营销与服务环节中的习惯性违章,遏制营销服务违章行为发生,规范营销服务行为。解决营销环节中的跑、冒、滴、漏的问题,我认为顽固性习惯性违章是受一定的心理支配的,具有顽固性、多发性的特点。如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帽带这条规定,但实际有一部分员工有章不循,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好安全帽,不系好帽带。有不少事故都是没有戴好安全帽或不系好帽带人造成,事实证明,要改变或消除受心理支配的不良习惯并非容易,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有些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并不是自创发明的,而是在一些老工人师傅身上“学”、“传”下来的。就这样把不良的违章作业习惯传给下一代,从而导致一些违章作业的不良习惯代代相传。有习惯性违章的员工固守不良的传统做法,总认为自己的习惯性工作方式“管用”、“省力”,而不愿意接受新的工艺和操作方式,即使是被动参加过培训,但还是“旧习不改”。
人有一定的习惯性,人的行为总是受思想活动支配的,习惯性违章行为也必然与错误的思想活动有关。从事故分析可以看出,习惯性违章的人大多存以下心理状态;对正在进行的工作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根本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工作起来凭本能、热情和习惯。对用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安全操作规程知之甚少,因而出事的可能性就大。在工作中不求上进,缺乏积极性,平时不注意学习,技术水平一般,自我保护意识差。与其他人一起工作还可以,一 旦自己独立工作,哪怕是从事简单的工作,都有可能发生事 明知某种做法属违章行为,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或事故,但自己认为并非每次违章作业都会有事故发生,以前这样做不 会出现问题,这次也不会,于是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而走险, 一旦环境、设备和人员的变化,就很有可能引发事故发生。 总认为自己有经验、有能力防止事故发生,相信不良的传统或习惯做法。对未造成事故的习惯性违章经历非但不以为 耻,反而引以为荣,这种违章一旦发生事故,必然会造成极 其严重的后果。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总方针,是凡习惯性违章的基本准则。“综合治理,保障平安”是安全生产的一个 主题。查看相关资料,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有习惯性违章 现象。
我单位结合今年 月安全月,项目部开展以“综合治理、保障平安”为主题的多种宣传及教育活动,将习惯性违 章行为整理出来及时公布,组织员工学习,并纳入安全专项 考核细则中,加大考核力度,发现性惯性违章行为及时教育 并处罚。对一时不能整改的行为制定出防范措施,并下发定 期整改通知单。通过了解,摸清习惯性违章的根源,提出防 范整改措施,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各类事故的发生,避免了不 必要的事故损失。 通过查找习惯性违章的危害,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习惯性违章作业的是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其结果必将受到客观 规律的惩罚,不但危机自己的安全,而且还会累及他人。项 10 目部针对“习惯性违章”的特点,项目部通过安全月活动, 加强了对《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使员工懂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 的宝贵经验,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作业和操作,就是珍惜生 命,同时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经常性的开展反事故预案演 习,培训和考试,了解掌握规章制度和“习惯性违章”行为, 把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变成众人的自觉行为,养成遵章作业的 习惯,从而大大减少随意作业的机会和条件,从根本上避免 了事故的发生。
努力提升我局营销管理水准和优质服务水 事故反思及反违章管理提升方案事故反思 近段时间发生在公司的五例安全事故、事件却令人痛心,使人警醒。其中接二连三发生在化建公司的四起事故、事件 除了给我们的企业带来经济及声誉上的损失,更使我们后 怕。静下心来想一想,事故发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 员工受到教育,有效预防事故发生?从每一起事故的发生我 们可以看出,事故之所以发生,它与违章作业、责任落实不 到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现场管理有漏洞都有直接关系。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接受教训,举一反三,把心里的压力转变 11 成我们落实执行安全工作的动力。 几起事故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组织全员学习的同时开展了全面自查自检工作,领导召集管理人员谈话,查找公司现在 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工作不足,现总结以下几点: 重生产、轻安全思想仍然存在,安全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个别员工仍然存在抵触情绪; 作业现场盲目相信甲方和施工管理人员交代的情况,缺乏自身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