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王云 何勤华 凉山观察王荣升
12月28日,当冬日的阳光透过山上的白杨树林照射到养殖场的时候,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场负责人洛古有色已经忙碌了2个多小时了,喂食饲草、消毒圈舍……当被问及今年收入的时候,这个今年30岁的彝族小伙脸上浮起害羞的笑容:“今年已经卖出去200多头牛。”
同一日,记者走进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3组村民乃果此合的家,乃果此合正在整理客厅里的沙发座垫。从上海打工回来,乃果此合能说一口带“海味”的普通话:“今年全家仅是打工的收入就有11万多元。”独门独户带菜地的小院子,四室一厅带畜圈的新家,搬进来已经有三年多了。
想起四年以前,金阳县天地坝镇东山社区80岁的老人阿苦洛古惹第一次拧开水龙头时,语气仍然难掩激动:“现在的幸福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三年多前的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州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四川最后一批摘帽的贫困县,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在昭觉县沐恩邸社区,从“悬崖村”搬迁而来的居民们正洒扫新居;在布拖县蓝莓产业基地,蓝莓树枝迎风摇曳。
凉山,山河升腾着新鲜的气息,乡村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经过艰苦奋斗,凉山11个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凉山继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千年跨越之后,又通过脱贫攻坚成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跨越,发生了历史巨变。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凉山人不忘初心、再鼓干劲,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再踏新征程,建设和谐凉山、大美凉山,凉山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12月28日,川观新闻记者行走凉山州部分乡村,感受三年来凉山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重大变化和如今彝区群众幸福滋味。
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来源于团结奋斗
“苦一天累一天天天思考,忙一年又一年年年更新,横批:刻苦奋进。”
这是雷波县永盛镇水落村村民张远银家新房大门贴的一副对联的内容。曾经是贫困户的张远银,在党和政府帮扶政策的帮助下,顺利脱贫。而今张远银家养牛62头、羊230只,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凉山虽然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但贫困并非凉山独有。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
经过艰苦奋斗,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凉山的脱贫密码是什么?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情系贫困群众、心怀减贫大业,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全面参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彰显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团结伟力。
凉山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贯彻精准方略,坚持目标标准,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全部资源力量攻坚克难、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经历了脱贫攻坚的人,一直心怀感恩。在凉山脱贫攻坚展览中,400多幅图片和700余件实物见证脱贫攻坚战,致敬每一位奋斗者。在二楼展厅,专有一处珍藏着牺牲的帮扶干部的遗物,讲述着英雄们的故事,传递着英雄们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而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
巩固成果:三大行动助力建设示范区
12月28日,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蓝莓草莓立体化生产基地,村民孙伍牛莫正在大棚里忙碌,她说:“以前打工都要跑到很远的广东、浙江,现在就在家门口务工,还方便照顾到家里老人和小孩。”
甲甲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殷宝发介绍:“蓝莓主要以订单采购方式销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年均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固定分红8万元,年用工达5000人次,为村民实现务工增收 50万余元。”
12月22日,凉山州“甬·凉促就业精培计划”首期精培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州17县(市)的300余名学员将开启为期45天的免费技能培训。“通过‘精培班’,希望能真正吃上‘技术饭’。”焊工班的学员吉乃木呷对未来充满信心。
脱贫攻坚后的过渡期三年来,凉山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补短板,千方百计强弱项,锚定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开展防止“漏测失帮”、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建设“美丽乡村”三大行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2022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凉山州获得综合评价为“好”。
看数据。三年来,累计投入国家和省、州、县四级衔接资金204.3亿元,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预计今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135元,较2022年度增加1638元,增长14.26%。”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勤劳的脱贫群众,将自己的未来生活紧紧抓在手上。截至10月底,全州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115.2 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务工29.93万人。
看机制。凉山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日趋完善,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监测网格,按照“一月一走访”原则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累计识别监测44191户181730人,“一户一策”精准落实产业、就业等14种帮扶措施,制定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十五条措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看支撑。坚持转移输出+就近就业+维权服务“三位一体”,整合东西部劳务协作、省内外对口帮扶等平台资源推动劳务输出,采取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多种措施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让脱贫群众和低收入人口端稳就业饭碗;实施开展“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行动,促进群众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振兴乡村: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平均海拔2500米的三河村,冬日的早上气温很低。临近中午,冬日暖阳照射在游客服务中心的时候,温暖也照进了三河村群众的心田。
和往常一样,村民孙子史韦和里来里伟正在餐厅忙碌。“今天中午有5桌客人订餐,我们要先做好准备。”
余永琴是凉山文旅集团三河火普项目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目前餐厅的接待能力从100多人到现在的500多人,今年最高的一天仅餐厅收入就达到6万多元。目前,还有6套民宿,一家酒店,解决了当地12名村民就近务工。
“全村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4615.5元增长到2022年的15839元,全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68元。”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告诉记者。
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土房子“变身”砖瓦房、小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昔日“穷窝窝”三河村现在成为旅游打卡地。
昭觉县三岔河镇党委书记何之洲说:“如今,村里的光景已经大不一样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在山间回荡,脱贫致富的喜悦在贫困群众的脸上绽放。”
这正是凉山州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凉山的一个现实情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在乡村振兴中,凉山紧紧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制定出台《凉山州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183”行动落地见效,完成27个乡镇片区规划,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058个,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大行动。抓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17个,2个社区入选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单位。
凉山坚持把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主攻方向,优先给予政策资金帮扶等支持,持之以恒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2022年,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GDP达684.9亿元、较2021年增长10%,与安宁河县(市)之间的倍差由2021年的2.05 降低到2.04,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024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全力推进促农增收,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