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李杰 朱红超 杨真鹏
立秋一过,就是甲鱼上市的最佳时节。
10月3日,在汉寿县酉港镇鼎山社区肖广红的甲鱼养殖基地,一口十亩的鱼塘已经抽干了水,十几个工人拿着排叉依次在淤泥中探寻,一只只生猛的甲鱼就被捉了起来。
大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罗祖亮(左二)在甲鱼基地察看甲鱼生长情况。
“十亩塘,约3.5万斤甲鱼,清洗、分拣、打包后,就直接送到合作社。”肖广红随手抓起一直甲鱼,“裙边宽,腹部是白板,背部有光泽,品质没得说。”他告诉记者,这只甲鱼或许明天就被送到了北京的高端餐厅。
前来帮忙的陈荣贵也是当地的甲鱼养殖大户,养殖甲鱼多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以前养殖甲鱼,最难的就是销售。“现在有了合作社,只要甲鱼养得好,不怕赚不到钱。”
肖广红和陈荣贵所说的合作社,其实是大湖水殖汉寿甲鱼有限公司。
汉寿县是中国甲鱼之乡,从1974年就开始人工养殖甲鱼。1998年,汉寿拥有甲鱼养殖面积5万亩,年产量1800吨,产值3.2亿元,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然而,1998年至2013年,汉寿甲鱼遭遇了“滑铁卢”,价格从每斤数百元跌至每斤二三十元。汉寿甲鱼养殖产业急剧萎缩,全县年产值不到5000万元,养殖面积不及原来的30%。
2013年9月,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湖水殖汉寿甲鱼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苗种、饵料、技术、收购、销售,并确定“大湖汉寿中华鳖”品牌,让很多养殖户看到了希望。
大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罗祖亮(左一)在甲鱼基地视察。
走在养殖大户陆红午的甲鱼基地,记者看到每一口鱼塘都是四四方方,塘堤上干干净净,没有一株树木和杂草,每口鱼塘边上都用高约40公分的石板围起来,鱼塘里的水面更是干干净净,只见无数个甲鱼脑袋调皮地冒出水面,人一走近,甲鱼又沉入水中很快溜走了。
“要想甲鱼长得好,标准一样不能少。”陆红午说,“以前养殖甲鱼,种苗数量、规格不统一,塘堤上草木丛生,很容易滋生细菌,以致甲鱼容易生病,生活率不高。”大湖水殖汉寿中华鳖有限公司成立后,陆红午是第一批养殖户。从池塘基础设施建设,到种苗引进、饵料采购、疾病防治,他都跟着公司干。
陆红午介绍,以前养殖甲鱼,每亩纯收入六七千元。“现在产量有了保证,每亩可产成品甲鱼3000至3500斤,生态甲鱼每斤45-60元,除去成本外,每亩平均纯收入可达3至4万元。现在想想都有劲头。”
为了和养殖户劲往一处使,大湖水殖汉寿中华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久定期到每户养殖户基地悉心指导。尤其是技术跟踪,王兆久更是精益求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4年,汉寿甲鱼养殖的“大湖模式”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当年,王兆久带领的第一批养殖户销售成品大湖汉寿中华鳖300多万斤,为养殖户带来近3000万元的纯利。
大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罗祖亮(左二)与养殖大户座谈。
“重品质,才能做大做强。”10月3日,在肖广红的养殖基地,大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罗祖亮反复强调。为保证大湖汉寿中华鳖的品质,王兆久不定期巡查每个基地,坚决杜绝采用温室加温棚以及喂养高蛋白生化饵料等养殖手段。“可以保证出售甲鱼都是三年以上的优质产品。”王兆久认真地说。
2015年,为了做大做强产业,大湖股份承诺,如公司引进的种苗、饵料等存在质量问题,公司承担全部责任。养殖户在种苗、饵料采购遭遇资金短缺时,由公司担保。一系列政策吸引鼓舞了一大批养殖户。
2016年,大湖汉寿中华鳖公司的营业额达1.4亿元,2017年,大湖水殖汉寿中华鳖销售量达500万斤,销售额近2亿元。
目前,大湖水殖汉寿甲鱼有限公司在汉寿全县酉港、洲口、罐头嘴镇等五个乡镇建有甲鱼养殖基地,养殖户350多户,养殖面积3万多亩,今年预计出售成品优质甲鱼12万吨,产品直销广州、四川、北京等十多个省,产值约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