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朱双建毛峰)“老李,快出来,来客人了。”近日,笔者在马武镇来佛村主任李方华的陪同下,来到村民李方文家。听到声音,李方文马上从屋旁的蛙池走出来。
“现在还养了多少只石蛙啊,效益如何?”李主任说。
“目前第一批还有500多只,初步估计,一年可以出商品蛙5000斤以上。”见到笔者,李方文介绍说,“这种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250---400克,最高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在150克即可上市,石蛙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高蛋白质。价格高,体形好,肉质好,好养好卖,不愁不赚钱。”
来佛村海拔1080米,距马武镇3公里,距县城48公里,经济发展一度缓慢。近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扶持下,以农户万元增收为契机,该村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促进农户脱贫致富。
自“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启动以来,石柱马武镇全镇上下积极行动,依据自身特色求发展、促增收,来佛村“两委”班子也苦苦思索如何让全村农户摆脱贫困状况,李主任无意间看到央视《致富经》栏目——石蛙养殖,灵光一现,决定说服李方文发展生态养殖石蛙。
“目前上市的石蛙基本上靠人工捕捉野生蛙,故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市场价格一路上涨。长此以往势将严重破坏石蛙资源和生态平衡,进行人工养殖石蛙,形成商品化生产,满足市场对野生肉类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不仅能保持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带动全村人们的万元增收之路,政府出政策,市场有需求,农户们渴望,自己也能创业,这是何乐而不为?”李方华细心给有发展林下养殖业意向的李方文解释,讲解了政府的政策,建议他一定要抓住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的机遇,在政策的鼓励下开展林下养殖业。
缺起步资金、缺技术导致老李疑心重重,但考虑到石蛙是我国蛙类养殖业的后起之秀,是农民增收的新热点,发展较快,前景看好,决定邀约张召金进行合伙。
说干就干,利用自家的耕地,共同投资60万元,建1个孵化场,2个养殖场,开始了石蛙生态养殖。
“当初养殖我吃尽了苦头,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没有养殖成功。”李方文说。
在老李的蛙池,笔者看到,150平方的蛙池被分成了种蛙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初眼望去,还认为没有石蛙,“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主要以蚯蚓、昆虫、蝇蛆类为食物,蝌蚪主食藻类和腐叶。这里面目前还有500余只石蛙,等再过段时间,市场行情看涨,我再把这批石蛙卖掉,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精明的李方文算起细账。养殖场建成投产后,按年出商品蛙5000斤,出去成本和不可预见支出等,以价格60元/斤时计算,利润估算为年收入15万元。
笔者注意到,尽管整个蛙池顶棚被包防雨塑料盖得严严实实,但空气中确没有一点气味。“气温、水温、水质、光线、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石蛙的繁殖生长能力。”旁边的李主任补充道。“我打算过段时间再到西农‘取经’,今年准备把养殖规模扩大,力争今年收入15万。”李方文比划着手指说。
据李主任介绍,这仅仅是该村林下养殖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石柱马武镇来佛村发展林下养殖业大户8户,产值近百万元。
“今年不仅要在村里进一步推广这种养殖法,镇里还打算在全镇推广。这个项目有搞头!”临走前,李方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