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5
曹县是国内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十几万亩,2003年曹县被农业部命名的“中国芦笋之乡”,2018年曹县芦笋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曹县青堌集镇有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芦笋科技公司,创始人刘保真致力于芦笋新品种的培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20多年,帮助曹县数万名芦笋种植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曹县华东芦笋科技公司,见证曹县芦笋的发展历程。
曹县华东芦笋科技园
钻研栽培技术提高芦笋产量
早在30年前,曹县的村民就开始种植芦笋,刘保真的家里就种植着芦笋,当时芦笋引进的是国外淘汰的老品种、用的是陈旧的管理技术,芦笋的产量一直不高。“当时看着父老乡亲那么辛苦,产量却很低,就想用自己在农校学到的技术,培育出更高产的种子、找到更高产的种植方法,帮助村民解决产量问题。”刘保真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刘保真认准了芦笋科研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国内屈指可数的芦笋专家。他培育的芦笋新品种“2000-3F1”“盛丰F1”,比国外进口品种产量提高40%以上。
在培育成功新品种之后,刘保真结合曹县农业局、科技局、科协等农业机构,先后在县城、乡镇、村队、以及田间地头,以多种形式培训指导200多场次,培训群众4万多人次,并自费向群众赠送种植书籍资料10万多元。
芦笋种植基地
外销转内销 解决销售困局
在曹县笋农的种植初期,一直种植单一的白芦笋,由于白芦笋味苦,国内市场不适应,只能依靠出口。单纯的依靠出口外销,被动性太强,价格高低完全受国际经济的制约,这对于完全依靠白芦笋来为生的农民来说,不仅没有话语权,而且正常利益难以保障。刘保真意识到要解决种植风险,必须“外销+内销”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会稳。
在对芦笋的研究中,刘保真了解到绿芦笋口感香甜,老少皆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群对健康食材的认识,绿芦笋的内销逐年剧增,仅仅5、6年的时间,绿芦笋内销的比例从20%上升到了50%,而且在不断增加。
“占领国内市场,让普通百姓能把芦笋作为一道家常菜,这才是芦笋长远健康发展的一种方向。”刘保真说道,看好了绿芦笋在国内市场上的潜力,对有着20年芦笋育种、栽培技术经验和研究的刘保真来说,无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带领乡亲们,种植绿芦笋!
在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影响,芦笋的出口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刘保真选择通过电商将自己和周围农户种植的芦笋一起销售。今年4月份,曹县县长梁惠民走进直播间为曹县特色产品代言,曹县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县长直播带货芦笋厂家之一。“从今年的3月份到7月份,截止到芦笋收获期结束,一共4个多月的时里间,芦笋仅在电商方面的销售额达到了4000万。”刘保真告诉记者。
工人正在采摘芦笋
白芦笋改种绿芦笋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虽然绿芦笋更适合国内的大众口味,可是白芦笋种植早已在当地形成规模,群众担心到时没有销路。
为了让大家伙放心种植绿芦笋,2012年刘保真不仅自己在青堌集镇建起了400亩的绿芦笋标准种植示范园,还成立了刘保真绿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
看到绿芦笋种植确实比白芦笋省工、而且纯收入更高,群众就放心的跟着改种绿芦笋,几十亩、一百亩、二百亩的基地越来越多,现在加入刘保真绿芦笋合作社的有几百个农户,总的面积接近2000亩,每亩比种植白芦笋增收3000多元,年增收600多万元。面积大了,内销的客商、外销的加工厂,都在地头等着收购,曹县的绿芦笋开始变的供不应求。刘保真又一次成了乡亲们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据了解,2018年,刘保真芦笋种植合作社社员绿芦笋种植面积增加到2000亩,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常年务工人员40人,贫困人员20人,采笋期用工80-90人,贫困人员30-40人,人均月收入近2000元。免费开展培训指导200多场次,赠送芦笋种植书籍价值10万多元,受益群众4万多人次。扶持贫困户205户415人新发展芦笋513亩,亩均年收益9000元以上。
“下一步,在原来的种植园区的基础上,计划再扩建1000亩大棚芦笋,让1000个贫困户产业进来,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帮他忙销售产品,争取让1000个农户,每年户收入2-3万元。”刘保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