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展示其养殖的眼镜王蛇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刘玉明 本报记者 安峥 文/图

放弃高薪返乡创业

养蛇房内被分割成一个个小房间,显得潮湿温热。“蛇喜欢温热潮湿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蛇的成活率特别高。”参观蛇房时,曾刚告诉记者,他驯养有毒和无毒两类蛇,毒蛇主要以眼镜蛇为主,其它的水律蛇、大王蛇等都是无毒的。目前,他的养蛇场年出栏成品蛇6000余条,产值近百万元。

三年多以前,曾刚还是一家外企的高管,事业蒸蒸日上,但他却毅然放弃高职高薪,回到农村老家,干起了养蛇的行当。1994年,刚刚高中毕业,曾刚就跟随几个同学外出务工,先后干过杂工、做过小生意。2004年,曾刚进入嘉兴一家外资企业上班,由于聪明能干,舍得吃苦,不久就成了企业一名主管。

2011年,曾刚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回到了老家。这期间,他决定找个事情做。“农村大多是养猪、养鸡鸭,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容易赚钱。”在网上,曾刚无意间发现养蛇是一条好门路,决定兴办蛇类养殖场。

然而,这个想法在其他人看来,纯粹是瞎胡闹。面对质疑。曾刚一面坚持自己的主张,一面到浙江、重庆等地养蛇场学习技术。2012年,曾刚将悄悄购买的种蛇运回了老家,谁知父母坚决反对。情急之下,曾刚用铁块敲了自己的脑袋,“当时血就流下来了,母亲不再坚持,只好由着我。”曾刚指着头皮上留下的疤痕,笑着说:“方式不对,却能看出父母对我的关心。”

很快,曾刚将家中的旧房进行了改造,细心喂养蛇宝宝,一年下来赚了近20万元,让家人和乡邻对他刮目相看。

政策帮扶渡过难关

尝到甜头的曾刚决定扩大养殖规模,2013年,他租用邻村闲置的小学校,办起了“贤烨蛇类养殖场”,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天意弄人,这一年,父亲病情日益严重,为了给父亲治病,曾刚无奈卖掉了一半蛇苗。

由于要在医院照顾父亲,蛇场就去得少了,病害接踵而至。“有时候几天去看一次,发现蛇不进食,还流鼻涕。”曾刚说,因为温度湿度没有控制好,蛇得了感冒,加上没能及时治疗,成了肺炎。不知道治疗方法的曾刚匆忙赶往重庆,找老师帮忙,但等他学得技术回来,为时已晚,700多条蛇死掉了。

对曾刚打击最大的是,父亲病重去世。一时间,曾刚心灰意冷,准备放弃养蛇。“到重庆师傅那里去,看到一位师姐也在学习养蛇才坚定了信心。”曾刚说,当时,家里实在拿不出资金,当地镇政府和团县委得知情况后,多方奔走,为他争取到了5万元的YBC青年创业基金,让养殖场得以继续维持下去。“除了资金扶持,还得到了多名畜牧业专家、农科院校和社会创业导师的精心指导。”曾刚说,正是有了政府的扶持,才得以及时引进种蛇并进行繁殖,弥补了损失。当年,养殖场出栏成品蛇6000多条,曾刚不但还清了贷款,还赚了几十万元。

摘要:一提起蛇,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然而,三台县古井镇大碑垭村12组的曾刚却偏偏放着外企高管的职位不干,毅然返乡自主创业,办起蛇类养殖场。三年多以来,曾刚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养蛇,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还带动当地农户走上致富的道路。

规模养殖带富一方

随着养蛇技术的成熟,曾刚萌生了规模养殖的念头。2015年初,他与安县长沟村竹鼠养殖场的万庆军等人先后投资150万元,修建了养蛇房,养蛇房三层多高,预计可养蛇近10万条。

“现在正在完善设备,主要以孵化为主,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出栏2万余条蛇不成问题。”曾刚说,为了保证孵化率,他每天都要进蛇房测量温度和湿度数次。

曾刚认为,养蛇是一门技术活儿,既要胆大还要心细。在养殖房,曾刚既是技术员又是工人,起早摸黑与蛇混在一起,精心照顾下,曾刚喂养的蛇存活率达80%以上,他也因此声名鹊起,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县内就有五六个徒弟,现在他们都处于盈利状态。”曾刚说起这个特别骄傲,因为蛇是很好的药材,食用药用都可以,销路不是问题。

今年5月,央视“乡村大世界”走进三台,曾刚受邀在拍摄现场进行表演,他的蛇类特种养殖受到广泛关注。曾刚也因不懈不弃的创业精神被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联合表彰,获得“三台十佳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6月份,我们成功申请并成立了‘贤烨蛇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曾刚说,现在有了经验,他希望和更多的人分享经验,带动更多的人致富。目前,该合作社入户社员有5户,存栏各类蛇2万多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