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一年。聚力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稳产保供“压舱石”基础,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力打造百亿元级优质稻米产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全市稻米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头等大事,对标对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聚力聚焦“保供、提质、绿色”三大任务,积极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坚持稳定面积产量、提升质量效益、推进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稻米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市水稻面积不低于上年,确保产量稳中有升;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面积320万亩以上;培育推介味稻小镇1-2个、味稻田园1-2个、“江苏好大米”产品5个以上。主要突出“五个强化”:

一、强化优良食味品种推广,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

切实加快口感、外观、抗性、产量等综合性状协调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应用,开展标准化生产,增加优良食味稻米供给,协同提升水稻质量、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强化新品种选育。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盐城市农科院和盐都区农科所等水稻育种优势,并加强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合作攻关,加强适合盐城本地生产应用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选育,丰富种质资源。二是加强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筛选应用。围绕我市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开发,开展量质协调、适口性和抗逆性突出的水稻品种筛选,加大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优化品种区域布局,立足淮(渠)北地区发展优质中熟中粳稻;里下河地区发展优质食味稻米;沿海地区发展优质迟熟中粳稻的品种区域布局,根据当地生态条件、主体播栽方式选择适宜品种,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整体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优质稻米生产,加强配套调优丰产技术示范应用,严格按照国标实行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改善优化产地环境,统一品种,规范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打药,适期收获晾晒,低温烘干储藏,统一加工包装,建立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化管理制度,严把稻米质量各个关口,确保稻米质量可追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稻米加工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收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鼓励稻米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加工工艺装备,提升稻米加工、包装、储藏品质,积极打造中高端大米产品。

二、强化高质高效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认真落实粮食稳产保供任务,聚焦稻米全产业链开发,围绕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融合化生产需求,加大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力度。一是示范应用节约化生产技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为目标,大力推广集约化育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农用晒场、工业厂房前后水泥地、田间硬质路面、葡萄架下设施农业用地、幼果林地空间等进行育秧。加强水稻微喷灌育秧、湿润育秧、大田节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等科学灌溉技术指导。集成推广因地因苗施肥、侧深施肥、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精准诊断用药、轮换交替用药等技术,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大幅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用量,节省生产成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绿色发展。二是集成应用水稻稳定高产技术。以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宜不同稻区、不同播栽方式、不同品种类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不同播栽方式高产栽培的适宜基本苗、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等关键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进一步提升完善秸秆全量还田稻作技术,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型犁耕深翻试点,示范推广大功力整地起浆机艺,防止僵苗不发,优化肥水调控,培育壮苗早发。加强新时期稻麦周年量质协同提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应用。三是创新应用水稻机械化栽插技术。巩固提升毯苗机插面积,示范推广钵苗机插技术,全力扩大机插秧种植规模。积极推进抛秧、手插秧的机械配套,试验示范适合深泥脚作业的大轮径大功率插秧机钵苗机插。加强壮秧培育技术指导,推进高标准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集中育供秧比例。大力推广壮秧剂拌土、基质代替营养土、机械流水线播种、室内暗化出苗、硬地摆盘炼苗、无纺布(防虫网)覆盖、微喷灌控水等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突出控种、控水、化控等育秧关键技术要点,培育适于毯苗(钵苗)机插的适龄壮秧。开展插秧、施肥、化除一体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加强生育约束型直播稻机械精量直(穴)播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应用,努力压减粗放直播稻种植,全面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四是总结应用“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加快示范推广稻虾、稻鸭、稻鱼、稻鳅、稻蟹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绿色稻米、有机稻米,提高复合种植效益。鼓励开展“稻豆”、“稻肥”、“稻油”等稻田轮作模式试点,促进用地养地与休耕轮作相结合,增加市场紧缺的大豆、油料供给。

三、强化优势大米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味稻小镇”建设等为载体,扶持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分步配套建设比较完备的收获、冷储、加工、营销体系,系统打造好产业、好产品、好品牌,带动稻米产业跑出“加速度”。一是建设高标准产业化基地。基地内建立从品种、种植规程、加工储藏到大米产品全覆盖的标准化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现单品管理收获、低温烘干储藏、统一加工包装。要高度重视冷藏保鲜设施配套建设,切实增强稻米生产供给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政策扶持,落地一批粮食烘干仓储、加工、物流项目,培育一批资金雄厚、销售畅通、带动能力强的粮食龙头企业,围绕企业重点打造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大型优质稻米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企业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升级,推动稻米精深加工现代化、自动化。引导企业加快开发方便米饭、方便米粉、酥脆饼干、米制饮料以及米淀粉、发芽糙米、米胚芽、大米蛋白米糠油等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三是做强优势稻米产业品牌。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公用品牌、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标准,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做优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优而响”的特色功能稻米品牌,加强彩色稻(米)、富硒大米、宜糖大米及高锌、高铁大米等特色功能稻米选育开发,鼓励主体开发品牌专用水稻品种,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强化特色创新活动开展,丰富产业发展内涵

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系统公益性服务职能,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观摩培训,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培育宣传与评鉴推介活动。一是推介“好大米”产品。围绕打造百亿元级优质稻米产业,大力开展市县稻米评鉴推介活动,组织专家参照相关标准,对参评稻米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参评品牌产品生产包装营销等情况进行综合评鉴,优秀产品推荐参加全省“江苏好大米”品鉴活动。二是创建“味稻小镇”和“味稻田园”。从乡镇水稻生产规模、优良食味水稻种植面积占比、基地建设、“两品一标”认证、稻米加工、品牌营销、稻耕文化等方面,培育创建“味稻小镇”1-2个;从田园基础设施、功能设计、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组织能力、科技应用、三产融合、示范引领等方面,多途径筹措资金,多方面加大扶持,培育创建“味稻田园”1-2个。三是培育稻米产业强村富民典型。充分发挥稻米产业在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民就业增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深度挖掘示范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主要从事稻米生产经营为主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或村组集体等。通过典型引领,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四是展示稻米产业创新成果。适时组织开展水稻生产管理技术观摩培训、产业富民专家行活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示范推广,推动稻米产业技术不断进步。

五、强化全程关键技术指导,夯实稳产保供基础

围绕稻米生产全程解决方案,积极构建稻米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一是开展苗情农情分析指导。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平台,全力构建完备的苗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苗情、水情、旱情、虫情、肥情,及时开展综合分析,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开展防灾减灾及时指导。加强灾害监测,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积极沟通会商,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水稻生育进程,制定针对性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开展指导服务,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指导。密切关注水稻生长动态,于水稻育秧移栽、够苗搁田、拔节长穗等关键时期,根据水稻苗情、天气条件、病虫情报等,因地制宜及时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App、技术明白纸、黑板报等形式及时传递到种植大户。推行专家挂钩指导服务,于关键季节、关键生育期开展线上诊断、微课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现场指导,提高技术应用到位率。

(市粮油站、局种植业处供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