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对于洛阳而言,不仅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还是一项美丽的产业。而产业的基础,离不开牡丹种植。
卫建涛和他种植的牡丹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对于洛阳而言,不仅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还是一项美丽的产业。而产业的基础,离不开牡丹种植。
提起牡丹种植,不能不说到邙山上的土桥村。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个村子就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几乎家家户户种牡丹。牡丹对于花农们来说,既是熟悉的朋友,也是致富的门路。
1牡丹带来“第一桶金”
4月的洛阳,满城花香,来自八方的游客沉浸于国色牡丹的绚烂之中。
日前,在邙山一隅,阳光洒落在一大片摆放整齐的牡丹盆花上,其中不少花开正艳。这里就是土桥村,正在花丛中忙碌的汉子叫卫建涛,他是村里种植牡丹的能手。就在几天前,他所种植的70多个品种6000多盆牡丹被运往“天府之国”,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牡丹花展。
“说起来我跟牡丹打交道都有20多年了,从十八九岁就开始跟着邻居种牡丹。”今年40岁的卫建涛回忆,他小时候村里种牡丹的氛围就很浓,不少长辈天天忙碌在花丛间,因此他也对“花中之王”牡丹产生了好感。从那时起,他就跟着邻居南下广州,干起了催花牡丹工作,这一干就是6年。
所谓催花牡丹,就是利用温室、催熟等技术,打破牡丹的自然生长规律,使牡丹反季节盛开。
当时,他们在深秋时节将洛阳牡丹种苗带到广州,利用那里的湿热气候进行催花,然后在广州的新春花卉市场上进行销售。“那时候一年就能赚1万多元了,在20世纪90年代,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卫建涛说。
2自学成才的牡丹专家
后来,卫建涛回到家乡,也包了几亩地开始种牡丹。不过时间久了,他发现传统的种植技术也有不科学的地方。
“建涛可以说是自学成才,他总喜欢钻研,爱琢磨。”同样从事牡丹种植的同村村民李学坤说。
以往,村里种牡丹总是要等到10月玉米收割完之后。不过卫建涛发现,按照这样的方法,牡丹不能充分吸收地里的养分,因此待开花时长势不旺。于是,他选择在6月初小麦收割之后便开始整地,在施肥、除草、深翻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再在8月底9月初栽种牡丹,这样一来牡丹更显花大、色艳、长势优良。
“其实我的学历也不高,小时候初中都没读完,不过我喜欢自学。”卫建涛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村里家家户户种牡丹,但方法各不相同,比如张家用农家肥、李家用复合肥、王家用有机肥,他就细心观察在使用不同方法后的牡丹长势并将其记录下来,最终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改进种植技术。
在种了20多年牡丹后,卫建涛于去年成立了自己的牡丹园艺公司,在牡丹种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3对牡丹种植专业化的希冀
“说起土桥村种牡丹,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就是俺村的李龙章。”土桥村村党支部书记卫向谦回忆,那是1983年,我市举办第一届牡丹花会,承包果园的李龙章看准了商品牡丹缺乏的商机,于是弃种果树改种牡丹。
此后,李龙章又到全国不少地方学习牡丹嫁接繁殖的技术,终于取得突破,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广泛关注。他种植的牡丹也从6.5亩扩大到1500亩,嫁接的牡丹株数超过200万,他的“果园”也变成了洛阳市邙山花木种苗场,产品行销全国,还出口到日本、美国、荷兰等多个国家。
卫向谦说,正是在李龙章的带动下,村里掀起了牡丹种植的高潮,牡丹真正成了带动村里人致富的门路。不过,土桥村种牡丹也经历了起起落落的波折,如今,他们想走出一条牡丹种植专业化的道路。
“从前种牡丹是想致富,而现在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地培育出更多优质的洛阳牡丹,打造出咱们自己的品牌。”卫建涛说,牡丹种植是个技术活,不下苦功夫开不出好花。未来,他希望将盆栽牡丹进行工厂化运作,也就是说,无论是育苗、嫁接、施肥、授粉等都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培育出统一的高品质牡丹,将土桥村的品牌一直延续下去。
本报记者郝洋通讯员乔永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