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要重视非重点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近日,记者深入桐城市黄甲镇贫困村调查发现,摸准“穷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特色种植业,可以走出一条适宜山区情况的脱贫路。
做强主导产业,提升“扶贫茶”效益
——培训种植技能,实现就地增收
从桐城市区往西20里,进入黄甲镇。桐城市扶贫办主任魏国胜说:“该镇是纯山区乡镇,贫困发生率高。全镇总人口1.4万人,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人口就有9272人。 ”
只有找到“穷根”,才能精准施策。黄甲镇经过梳理,发现主要致贫原因占比分别为:因病23%,因残5%,因学14%,缺土地12%,缺少技术9%,缺劳动力7%,缺少资金3%,交通条件落后6%,自身发展力不足16%,其他原因5%。对此,镇党委书记王凯红说:“除了因病致贫外,主要是产业扶贫不足,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贫困户的种养技能,才能为贫困户实现稳增收。 ”
杨头村是“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区,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此茶被当地人寄望为 “脱贫茶”。王凯红认为,以前大多分散种植,种植技术陈旧,品质不高,品牌不强,销售渠道窄,经济效益不高。
贫困户王期余住在海拔900米的山上,妻子患病,女儿在外读大学。王期余说:“茶叶专家到村里手把手进行培训,我家的茶叶质量和收入逐步提高。今年卖茶纯收入有1.7万元,对年底脱贫充满期待。 ”
5月18日午后,村民许成道正在晾晒烘茶的木炭。他拽着记者到家里观看新买的制茶机,老汉高兴地说:“我去年刚脱贫,今年茶叶纯收入有8万元,光雇人采茶一项就花了2万元工钱。 ”
做强“桐城小花”这个主导扶贫产业,俨然成为当地人的共识。杨头村第一书记胡党生介绍,从田间管理到制作流程,都有茶叶专家为贫困户授课,现在农户不愿使用农药、化肥,更愿用有机肥、人工锄草,茶叶收入提高了30%左右,人均茶叶收入达到3000元。
为解决劳动力不足,以及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村里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在采茶季之前,就联系好了外地采茶人员,帮助缺少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摘。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解决了190个农户卖茶难的问题。 ”杨头村有机茶合作社社长王忠平说。
拓宽脱贫路径,发展特色种植业
——打造一村多品,扩大收入范围
“农户家家都种‘桐城小花’,也会出现经营品种单一的问题。”石窑村第一书记王鹤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经济能人,拓宽了脱贫渠道。 ”
村民金少清在浙江务工多年,积攒了一定的资金。他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后流转村里280亩林地,发展安吉白茶。“家乡的土壤和气候也适宜种植白茶,这里的种植成本比浙江要低得多,市场竞争力大。 ”
村民齐龙江在白茶基地做管理,现在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他告诉记者,家里还有林地收入,年收入可观,去年已经光荣脱贫。
黄甲镇针对各村实际,在发展茶叶产业同时,打造“一村多品”。杨头村村民桂祖芳,家里茶园少,2个孩子同时上大学,经济压力大,2014年建档立卡时被评为贫困户。去年靠种植石斛纯收入2万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山里挖了少量的石斛种植,但是没有什么经济效益。驻村工作队经过走访,帮我制定了石斛脱贫的计划。 ”
让桂祖芳喜出望外的是,驻村工作队特意带他到霍山县学习石斛种植技术,又无偿给他购置了一批石斛苗。 “现在家里有3分地石斛,今年估计能够卖到5万元。 ”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提出到2018年,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能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石窑村将自然劣势化为发展优势,重点发展高山蔬菜,由于生长周期推迟,生菜、豇豆等反季蔬菜为贫困户闯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王鹤说:“高山蔬菜种植规模达到100余亩,主要销往桐城等周边城市,村民户均增收近500元。 ”
“全镇已形成了一批特色种植业的扶贫格局,实现了不同季节都有增收项目。比如,在杨头村发展优质有机茶,三新村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在石窑村发展白茶和高山蔬菜等。 ”王凯红说。
就地取材,壮大集体经济
——村集体领办经营实体,用好集体山场水面、房屋资源
按照脱贫攻坚部署,贫困村出列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年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山区贫困村要想摘帽,脚踏实地“靠山吃山”是一条捷径。
为了帮助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黄甲镇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建了村集体茶厂,有效解决了贫困村村集体收入薄弱甚至为零的老大难问题。近日,杨头村有机茶合作社回收部分农户滞销的干茶,进行统一包装后对外销售。王忠平说:“合作社承包了村里的茶厂,作为管理方每年要给村集体4万元承包费。 ”
贫困村办茶厂的钱从哪里来?王凯红介绍,杨头村茶厂由桐城城投公司出资180万元建设,村里用茶厂的承包费,归还城投的部分建设资金。
黄甲镇鼓励村集体领办经营实体,用好集体山场水面、房屋资源,从事特色种养加产业,获取租金或合股经营受益。“从2014年以来,村集体收入增幅显著。正在发展30亩村集体茶园,建成后将为村集体年均再增加10万元左右。 ”胡党生说。
去年,石窑村靠出租两间门面房和集体茶厂,一年有3万多元的集体收入。但是,当年为建设一条2.2公里的水泥路,尚欠有60余万元的债务。王鹤介绍,村里经过论证,用多方筹措的10万元资金,就地取材建一座菜籽油加工厂,运营后村集体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
桐城市现有26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拟在每个宜茶山区村,3年内建设集体茶园100亩以上,其他村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一个,或建立光伏电站一座。每个村均设立村级电商服务站,推介当地农产品销售。市扶贫办主任魏国胜介绍,通过2016、2017两年时间的努力,到2017年底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2019年对极少数返贫人口进行脱贫巩固,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日前,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十里井村就业帮扶户丁延杰(左一)在扶贫基地给苗木浇水。蒙城县因地制宜,依托蔬菜种植合作社、苗木基地、家禽养殖场以及小型加工企业等,建立一批扶贫示范基地,通过“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等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
中苗网:专注三农种苗、植物新优品种,为园林设计、苗木种植、三农种苗服务。请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公众微信,共享新优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