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宁夏平罗县红崖子乡五堆子村村民徐生军的“宁北钢葱”种植地里,绿油油的大葱笔直挺立、长势喜人。随着收割机“突突”而过,一根根大葱相继倒下,近百名村民俯下身子一边整葱、捆扎、装车,一边分享收获的喜悦。

“我家住在黄河边,黄河边上种大葱。今年,我们村尝试种植的‘宁北钢葱’丰收了。”大葱地里,五堆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施波拿着手机,兴致勃勃地为首茬丰收的“宁北钢葱”拍摄宣传片。只见他拿起一根大葱,剥皮后狠狠咬上一口说:“嗯,好吃,甜而脆、辣味足!”从施波的表情来看,他吃的不是大葱,更像是吃了一口蜜。

“大葱丰收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对大家有了个交代。”施波说。

据悉,五堆子村紧邻黄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沙质土地透气性好,适合种植大葱。早在二十多年前,五堆子村及周边村民就有种植大葱的传统。但由于耕作方式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大葱品种抗灾害能力弱等原因,让很多村民放弃了发展大葱种植产业。“2003年,双酶、黑酶病菌肆虐,彻底将大葱种植产业推翻,此后再没有村民大面积种植大葱。”施波说。

“时代进步了,我们要把握先机、扭转局面、深耕老本行,让大葱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红崖子乡党委书记王波说,要想产业兴旺、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先要弄清楚“大家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挣钱?”这三个问题。

今年,带着问题,红崖子乡通过多方考察和市场分析,决定以集体经济培优带弱、抱团联动的方式,利用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强化支部搭台、头雁领航、先锋赋能,通过点燃“红色引擎”,激活大葱种植产业发展动能。

绘好“蓝图”,红崖子乡积极探索资源相近、地域相邻的村产业组织化发展,联合五堆子村、水泉子村、红翔新村、红崖子村党支部带头行动,动员村民重拾大葱种植“老本行”。

“品种选不好、气候不稳定,受灾赔钱了怎么办?”

“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怎么办?”

“难道还要再忍受寒冬酷暑,开着农用车四处卖大葱?”

当村干部走村入户做动员时,部分村民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徐生军就是其中一个。

“过去全靠人力,吃的苦太多了,病虫害来了也防不住,加之过去种葱那一代人都上了年纪,干不动,也赔不起。”徐生军说,尽管自己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刚开始也并不想尝试种植大葱。

“别怕赔钱,我们已经争取整合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和自筹资金等各类资金550万元。”

“别怕没有好种子、好技术,我们已经引进了大葱种植经营主体,开展全过程托管和葱苗培育、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综合农事服务。”

“别怕年龄大农活没人干。如今,现代农业机械可以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别怕卖不出去,我们已经对接了惠农区和山东省等地签订延伸产业合作协议,他们上门收购,不用大家开着农用车跑到上百公里远的地方出售大葱。”

一次次入户,一份份承诺,在乡村干部多次上门讲解政策、分析行情后,徐生军决定带头种植13亩大葱。最终红崖子乡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合作社主导土地集中流转,引导30户农户入社自主种植大葱,种植面积1029亩。吸纳280名村民就近务工,46名村民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900元。同时,选拔培养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等25名懂技术、懂市场、懂经营的党员组成种销小组,紧盯基地产出和市场需求。引进全自动大葱种植机械,实施大葱灌溉升级,有效解决传统种管方式粗放、病虫害严重、产量低等问题,种植质效大幅提升,产量由过去亩产5000斤增长至9000多斤。

为提高大葱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红崖子乡还成功注册了“宁北钢葱”品牌,增强“老字号”农产品竞争力,让原本无“市”的老本行变成有“价”的金饭碗。

“过去一斤大葱几分钱,如今卖到九毛五,河南商贩带着工人上门收,不用自己动手挖,净收八九万元不是问题!”看着眼前丰收的大葱,徐生军有些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多种一些大葱,但这并不影响他当下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党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农民种地有保障,今年总结好经验,来年再多种点也不迟。”徐生军说着、笑着,身后迎风招展的党旗映红了他喜悦的笑脸。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