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冯淋淋实习生张熹文/图
谷雨来临之前,距离绵阳城区45公里的“蚕桑之乡”——游仙区白蝉镇,春蚕养殖尚未开始,放眼望去连接成片的桑树一直蔓延到视线尽头。
临近“嫘祖故里”盐亭,白蝉镇养蚕历史悠久。作为游仙养蚕规模最大的乡镇,早在2012年,白蝉镇就被省农业厅授牌为“现代万亩蚕桑示范基地”,成为我市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这片养育着白蝉镇3197家农户,10391人的土地,耕地总面积达9115亩;以建立“蚕桑特色小镇”为目标,2018年白蝉镇养蚕农户2240户,全镇共有桑园面积8000余亩(含零散种植的四边桑),养蚕达8420张,产茧3万余公斤,农户实现养蚕收入1300余万元。
一年养蚕四季,即春蚕、夏(伏)蚕、秋蚕、晚秋蚕。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养蚕经验的老桑农,55岁的村民张维经跟老伴儿两人经营着8亩桑地。“一亩桑地养一张蚕”,为了保证桑叶长势较差时不缺桑叶,两人一季只看7张半纸蚕。
俗话说,“勤养猪,懒看蚕,28天见现钱”。张维经告诉记者,蚕的平均生长周期大概在一个月左右,春蚕的生长周期35天左右,夏季气温高,蚕生长快,25天就能成茧。一般情况下,一张沾满蚕卵的纸平均可产蚕茧35—40公斤,春蚕价格稍高,其余三季蚕茧价格略低,按照市场价平均45元/公斤的价格,每张纸保守估计能赚1500元以上。
“去年,最后一季晚秋蚕没看好,没什么收成,我也赚了3900多元。”谈到养蚕收入,张维经笑着说。靠着7张蚕纸,张维经夫妇每季养蚕可以收入一万余元,一年四季蚕,不管市场价如何变动,两人每年养蚕收入都能达到4万元左右。
白蝉镇大部分村民都以养蚕为生,用张维经的话来说“反正只要在家的,基本上都有四五张蚕。老年人身体好的养两张,稍差的养个一张半张,就没有不养的!”
蚕种由桑蚕合作社从外地购进,再交给散户或共育室进行孵化,等蚕茧养成后再通过合作社销售给收购厂家。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种植养蚕致富,发展蚕桑产业,2016年,白蝉镇把争取到400万蚕桑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桑蚕基础设施改造:将以前桑园的泥土路改成石板路,方便村民用农用小三轮上山采摘桑叶;修水渠,从城郊水库调水以备干旱时桑树浇灌;改善共育室孵化条件,提高蚕种存活率,并定期为共育室提供技术指导,再由共育室指导散户。
桑叶养蚕、桑葚制酒、桑尖制茶……白蝉镇以桑树为中心开发全覆盖周边产品。2017年,白蝉镇从梓潼引进四川桑果白兰地酒厂,酒厂制作紫酒、桑葚膏、桑尖茶等产品。桑葚与桑叶的成熟期刚好相错,当地桑农还可以到酒厂务工。除了养蚕收入外,桑农也可以将自己闲置或无力耕种的土地流转给他人承包桑园和养蚕大棚,收取流转金并在养蚕大棚工作,在家门口打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