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龙岩12月25日消息(记者 龚雯) “古寨保护传承让丁屋岭愈发活起来了。”今年从山东青岛读完大学返乡的丁若兰,选择留在闽西老区的客家山寨丁屋岭。
就读环境设计专业,她以“丁屋岭古寨生态活化传承”为主题撰写毕业论文。
坐落于“世界客家首府”福建省长汀县、保留着原始山民村落生态、最为奇特的是村内近千年来无蚊子生存——这是丁屋岭,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里最大的自然村,被称作“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
青山掩映中的丁屋岭(央广网发 丁黄村党支部供图)
尽管旅游业受疫情影响,凛冬山寨依然火热不减。得益于2013年启动古村落保护和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振兴,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丁屋岭人气兴旺,古态依旧,焕发出新光彩。
在丁若兰看来,留住乡愁,是丁屋岭留住了人的关键。
粗糙雄伟的石塞门、天然独特的老石板、敞开式的老祠堂,古井古树,百米瀑布终年不竭……这些在丁屋岭存续至今的意象,构筑起丁若兰多于都市同学的一份乡愁。丁若兰的父母则由于旅游业发展陆续回到寨里,接待起游客。
返乡大学生丁若兰向游客介绍丁屋岭农特产品(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毕业后,丁若兰一边备考事业单位,一边帮家人照料零售店和家庭农场,“有合适的就业收入就愿意回乡发展。”
这些年来,丁屋岭自然和人文生态风貌得以被保护挖掘,勾唤丁若兰等30多位年轻人回到家乡。不仅如此,大批画家和摄影家被吸引前来创作,《绝命后卫师》《古田军号》等11部影视作品来此取景拍摄,体验观光的游客不曾断绝。
丁屋岭雨巷(央广网发 石钰伟摄)
进入丁屋岭,房屋是石块垒基、黄土夯墙、黑瓦遮顶、土木架构的老房,依附山谷呈“丁”字形延伸,错落有致。丁屋岭的历史与文化,就浸透在一砖一瓦之中。
约在公元1218年,丁氏友德公到丁屋岭开基;1929年红军入闽时,74位村民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贡献。村中的丁氏祖祠里,楹联“思我祖播徙维艰历吴邦迁闽地水远山高堂构式开成上,愿吾曹缵承勿替感该木兆松臣忠子孝箕裘聿绍济阳”倾诉着丁屋岭人的先祖传承。
丁屋岭的年味(央广网发 张平摄)
丁黄村党支部书记丁强强告诉记者,近年来,丁屋岭着眼5A级旅游景区定位,编制《丁屋岭旅游总体规划》,开展客家山寨丁屋岭景区提升,不仅加强对外引资、完善基础设施,还定期举办美食节、摄影赛和篝火晚会等活动,吸引周边人群。
村民开展客家民俗活动(央广网发 丁黄村党支部供图)
寨里人经营起民宿和客家美食,返乡大学生也参与其中。“旅游是富民产业,要把汀州美食搬到丁屋岭上来,让游客住下来、吃起来,把物产卖出去。”丁强强说。
在丁强强看来,发展产业,是丁屋岭能富起来的关键。
丁屋岭巷道(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带领记者漫步于山寨中,古道旁售卖的红菇、笋干等农特产品天然朴实。丁强强介绍说,现在山寨已改变种植观念,从“种什么卖什么”到“客人要什么我们种什么”,还成立合作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丁黄村种植1000亩油茶、6000亩毛竹,养殖10万羽有“世界五大名鸡之一”美称的河田鸡。对此,村庄组织注册“丁屋岭”品牌,线下走游客采购,线上通过电子商务中心与“供销e家”合作销售。
而今,高品质油茶的致富潜力正在被挖掘。丁强强忙于对接油茶企业品牌、影视制作公司和旅游开发企业,紧抓景区提升项目,带领丁屋岭奔走在共同富裕路途。
丁黄村党支部书记丁强强向记者介绍在此地拍摄的影视剧作品(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面对古村落基础设施差距大、村集体经济较弱、人流量与村落承载量冲突等困难,这两年,疫情让丁屋岭慢下来,思考怎么发展。
在古寨的几小时里,记者遇到正在为两桌食客备菜的“85后”青年丁晓伟,他和他的饭店等待着疫情结束、研学团餐到来;遇到每日开车往返的古城镇卫生院医生彭兰琴,她帮村民代售着一些特产干货;偶遇来此考察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规划设计师陈亮,他为丁屋岭对接各类资源……
各界人士在此聚集,就是丁屋岭古寨活起来的关键。
丁屋岭湖光山色(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据介绍,从2013年到2020年,丁黄村村民年均收入从4000多元增加到14315元,从“零村财”到村财年收入15万元,年游客量近10万人。
随着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闽西革命老区越来越多诸如丁屋岭的古寨,“新古”并存、朝气蓬勃,正成为中国最基层且闪烁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