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江区黎里镇星谊村,39岁的金香是有名的“虾书记”,身为村党委副书记的他,还是一名养虾能手。从育虾苗到速冻加工,到推出高效混养模式,再到销售,他敢闯敢创,带领全村养殖户一起致富,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自育种苗、自办速冻加工,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星谊村河道纵横,有3650亩养殖水面,村民水产养殖多以虾蟹为主。金香是星谊村人,高中毕业后参军,2000年退伍。2004年,25岁的他响应村里号召,回乡当了村党总支副书记。
金香介绍,当时村里的养殖户都是自养、自销,在没有病害的情况下,每户每年能挣二三万元。但2007年开始,由于虾苗基因退化,一些虾苗经纪人唯利是图,将外地的劣质虾苗卖给养殖户。结果,当年虾大量死亡,村民连本钱也没收回。村民开始纷纷转养殖南美白对虾,白对虾丰产,但上市时价格大跌。就在养殖户急得团团转时,金香决定投资组建速冻加工厂,收购白对虾,并进行速冻、加工。与此同时,他想方设法寻找销路,将销售区域扩大到了甘肃、西藏、山东、河南、上海、浙江等地。养殖户不用担心销路,收购价格也比以前高了。
南美白对虾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星谊村当地的虾苗大多来自广东、福建一带,长途运输对虾苗品质造成很大影响。2014年,金香成立公司,并与厦门一家水产公司合作,开始进行南美白对虾一代苗种的培育,并获得成功。当年即销售对虾种苗3.2亿尾,彻底改变了吴江地区对虾种苗全部从外地引进的状况。金香告诉记者,原先从广东、福建空运种苗,需要9个小时,如今只需半个小时,极大提高了种苗的活力,节约了运输成本。
此外,金香还承包村里的鱼塘,并请来水产专家指导,采用太湖虾与内塘虾杂交的办法育苗,进行养殖。试验下来,每亩年产量达到90公斤,亩均效益达4500元。村里养殖户纷纷学他自己育苗、自己养,效益明显增加。
金香开拓了一条自己培育种苗、统一饲料药品供应、养殖技术服务、活水虾冻虾收购、统一加工包装销售的产业化道路。在他带领下,“南美白对虾高效设施健康养殖技术示范”“南美白对虾大棚设施化养殖”“‘太湖一号’青虾育苗基地建设”“南美白对虾速冻加工工艺和基地建设”“循环水工程建设”“南美白对虾第一代种苗培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相继完成,树起了行业标准。
混合养殖、稻虾共作新模式探索增加农民收益
在长期的养殖中,金香发现,每年4月至5月,白对虾池塘进水时,会带进一部分小青虾的卵和幼苗,它们在塘里自繁自育,到了6月,每亩池塘能收获青虾8公斤左右,而且个头都不小。6月,养殖白对虾的水质浓度正好适合抱卵青虾的生殖,他开始大胆尝试两种虾混合养殖的模式。
一年下来,他养殖的白对虾的产量650公斤,平均每公斤28元。“太湖一号”青虾新年前后产量40公斤,平均每公斤50元。两项产值合计20200元,每亩净利润达8200元。这一混养模式在当地很快推广开来,原先10月卖完南美白对虾后,池塘就闲置了,混养青虾后,养殖农户还可增收一笔。
利用低洼田和低产田,尝试稻田套养小龙虾,是金香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去年开始,他在村里承包300亩水稻田,请常熟理工学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尝试“稻虾共作”模式。近日在星谊村一处“稻虾共作”基地,金香向记者介绍,留在池塘里的小龙虾,是用来育苗的亲本,水体需保持一定的肥力,到明年3月,估计可产1万公斤苗种。目前,星谊村的“稻虾共作”基地已被认定为吴江区科教示范点。
金香告诉记者,目前全村180户养殖户,亩均收益在2500元至3000元。如果单一种地,每亩效益仅600元。实施“虾虾混养”,使得亩均效益增加到了5000元。而实施“稻虾共作”,亩均效益也增加到了3200元,真正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粮渔共赢”,增加农民收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