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机衔接

------编者语:这是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何衔接的事情进行了一部分研判分析,供大家参考,文章原创,为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删除了乡镇的名字。

某某镇合村建制调整前共有20个行政村、1个社区,合村建制调整后共有12个行政村、1个社区,现有贫困户793户2027人,于2019年全部脱贫。全镇贫困村2个棕树坪和鲤鱼沟村,已于2019年脱贫摘帽;全镇共有监测户15户,无边缘户。目前全镇脱贫攻坚任务已全面完成,乡村振兴示范村海龙村,正紧锣密鼓的进行试点建设工作,围绕巩固完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一是聚焦目标、压实责任。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是某某镇党委、政府最关心的一件事,为抓好工作落实,成立书记、镇长为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小组,由我带领各挂片领导深入各村开展调研,同时召党委开扩大会,与各村共商共策,分村研判,摸清短板,制定《某某镇2020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2020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定工作总方向。

二是夯实基础、补齐短板。2015-2019年全镇共涉及基础设施12个项目(道路5个、水利7个),资金共计521.8万余元。新建道路9.2公里,道路加宽8公里、新建错车道15个,整治山坪塘4口,贫困村新修2处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

三是锁定任务、精准施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脱贫标准,我镇2015-2020年期间实施危房改造453户(C级80户,D级373户),住房提升127户,易地搬迁160户510人,极大的改善了贫困户住房条件;设置公益性岗位12个,临岗16个,特岗22个,今年外出务工人员815人;整治水井26口,新增和维修光纤电视227户,教育扶贫229人,慢性病申报257人,认定241人,健康扶贫救助6人,并为6人落实低保帮扶。2018年棕树坪村顺利迎检省级验收考核,特别是鲤鱼沟村今年采取“全镇动员、靠前指挥、优化人员、专项核查,部门配合、干部包户、主动整改、逐户过关”的工作原则,高质量迎接省级脱贫攻坚验收考核。

四是产业带动、持续增收。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集体产业,以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目前棕树坪村以金丝皇菊为主导产业,菊花种植200亩、莲藕200亩、藤椒200亩,共计带动农户121户(贫困户68户)户均增产增收约1800元;鲤鱼沟村采用种养殖结合形式发展村级产业,种植大雅200亩、南瓜200亩、524红苕120亩,母猪养殖18头(出栏仔猪10头),跑山鸡1600只,共计带动农户120户(贫困户50户),实现户均增收约1200元。

二、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工作情况

某某镇海龙村是某某区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既是区委、区府对某某工作的信任,更是某某党委、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科学规划强引领。以海龙村的历史文化为导向,深挖沼气发展史上的海龙故事,坚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任务,细化工作目标,按照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全村共实施14个项目,稳步推进“乡愁海龙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

二是勇于改革促增收。充分利用村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的制度优势,打破传统小农格局,组织全村500余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内优土地使用机制,外简企业办事效率,提升了村两委对外承包土地的话语权,流转土地1500余亩;同时建立100余人的施工工匠队,覆盖砖工、木工、瓦工等工种,通过内包振兴建设项目,不断增收集体经济80余万,外联工匠队就近就业,人均增加纯收入4万余元。

三是组织振兴作保障。进一步优化海龙村村“两委”班子,最大发挥领头雁作用,选优第一书记,配强驻村干部,农业农村局下派第一书记1人,两委成员5人,监督委员会3人,进一步加强海龙村阵地建设,投入230余万元,建成916平方米的重轻钢结合亲民化党群服务中心,设施一应俱全,现已投入使用。优化班子强基础,建好阵地优服务,不断为党员群众做好服务保障,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

四是人才振兴扣关键。利用“两库两引”机制,发布海龙村“招贤令”成功回引返乡优秀人才4人,成功落地投入胭脂脆桃、生态循环养猪等种养殖项目,开启了组织引领,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共同致富的幸福路。

五是产业振兴强基础。修建双车道村道路2.4公里,整合高标准农田623亩,种植笋材两用雷竹1000亩、桃林120亩,建设稻鱼(鳖)共生农场300亩、生猪规模场1个,着力发展“林田(饲料)—农场(肥料)—沼池(废料)”循环经济,为持续发展不断夯实产业基础。

五是文化振兴固灵魂。印发孝老爱亲村规民约,开展“最美儿媳”等系列评选活动,说好“海龙故事”,引领文化新风尚,由此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市级“四好村”、市级乡村人才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六是生态振兴促发展。投资7852万元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拆除旧房255户,建设完成4个新村居民聚居点;建设竹林大道23.44公里,打造海龙湖、竹博园、中国沼气博览园“一湖两园”景观;建设三大培训基地,农村能源科普基地、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村振兴基层组织缺乏多方人才保障。

脱贫攻坚人员力量配备充实,贫困村有五个一帮扶力量,驻村工作队,村四职干部,每名干部都有各自肩负的职能职责,能有效推动基层各项治理。但除贫困村以外,非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还是四职干部为主,本乡回引人才基本没有,同时镇内下派第一书记,但均未全脱产,区镇人才支持不足。

二是乡村振兴基层管理缺乏有效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基层管理面对的是全新的工作局面,基层组织两委干部也将面对多重身份,既是基层组织干部,又是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理事成员,既要处理一般性工作事务,又要面对乡村振兴对应的各个项目的推进工作,原来的半脱产,变成了现在的全脱产干部,疲于应付,同时任职理事成员薪酬过低,付出大于回报,导致积极性不高。

三是乡村振兴基础建设缺乏投入资金保障。

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建设目前均为整合多方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吸引企业参与,这是乡村振兴面对的最大短板问题,虽面上已启动,但势必受到公司的利益争取、股权变更、资金规模等因素影响,一旦出现烂尾项目,势必丧失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也会引发社会矛盾和信访矛盾问题。

四是乡村振兴建设人才缺乏培养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人才培养保障,就海龙村而言目前自主成立一支六十人的建设人员队伍,这些人当中有工匠,有木匠,有石匠,从村内自建的部分项目这些人都可以发挥相应作用,但是这些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是否取得国家认可资质也不能深究,那么要站在乡村振兴长期发展的角度,如何将这一批人发展壮大,起到带动引领,将技术传家致富,人才培养还缺乏制度保障。

五是乡村振兴基层产业发展缺乏全局规划。

乡村振兴基层产业发展均是一村一品,自主选择,未有全区统一布局和规划,发展没有侧重之分,势必造成发展的农业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的尴尬局面。如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三年如果不盈利,又将全盘归零。

六是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治理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基层治理薄弱环节之一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下到农户房内屋前脏乱差,中到社霸、村霸横行乡里,上到基层组织不作为、乱作为,几年发展山河依旧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的深水区,管理上是盲人区,措施上是无人区。

四、巩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是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对待此项工作势必横向对标脱贫攻坚管理体系,必须把坚持党管“三农”工作这一“重中之重”落到实处, 同时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干部人才合理调配和使用,靠实各方责任,确保干部留的下、能干事、干成事、能提拔的工作格局,让乡村振兴首先从人才中振兴。

二是不断加强乡村振兴规划保障。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作, 既要有紧迫感, 也不可一哄而上。要充分调研各地具体情况,详实指定发展计划,积极征求多方意见,将规划做实做细,既突出产业发展侧重点,又突显区域特色,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乡村振兴实施到底。

三是不断加强乡村振兴各项制度规范建设。

乡村振兴是系统性工程,从党的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建设等都离不开坚强的制度保障,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势必遵循解放思想,有机统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容错纠错的原则,激发基层活力,让干部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四是不断加强乡村振兴各项资金保障。

乡村振兴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保障,充分有效利用农村地权、林权以及实施的项目,建议由政府平台公司牵头,区镇两级参与,积极争取农发行贷款项目,切实从资金上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五是不断加强乡村振兴各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建设更多的是要本村村民参与,这些新型农民掌握技术,既能兴业、又能兴家,而培育本村人才是乡村振兴长久稳定发展的人才基础,农村发展涉及各种项目,有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等行业,因而从乡村振兴开始就要系统规范科学长久的培养本村农民,让想学的能学,懂技术的更精,在村的留的住,外出的能务工。

六是不断加强乡风文明治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夯实“法治、德治、自治”的制度规范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法治”体系建设,建议实施基层法治积分双评制,居民自评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村委集中评并树立正反典型张榜公示,强化法治理念、突显法治权威,促进群众适应配合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德治”宣传教育体系建设,压实基层组织工作目标,分社包户落实宣传教育责任主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促进群众自觉维护乡风文明。不断加强“自治”体系建设,将法治积分、集体经济收益分红与自治机制有效结合,促进群众主动加入乡风文明建设。

当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乡村“五个振兴”,采取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脱贫到振兴、由攻坚战到持久战的转变,又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在振兴中注重对脱贫攻坚的总结,让脱贫攻坚的智慧和经验成为乡村振兴的巨大精神财富,使之在乡村振兴中开花结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