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兽医学院的Kuttichantran Subramaniam等研究者首次报道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循环流水养殖的罗非鱼感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并造成大量死亡。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报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罗非鱼并且引起大量死亡。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在分类上属于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为有囊膜的二十面体结构,直径约为150 nm。由于可引起感染鱼类的组织上形成肿大细胞而得名。感染淡水养殖鱼类时习惯上称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海水鱼类则习惯上称真鲷虹彩病毒。该病毒对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鲈形目鱼类(鳜、笋壳鱼、加州鲈等)和海水鱼类(美国红鱼、尖吻鲈、篮子鱼、海鲈、石斑鱼、黄鳍鲷等)形成广泛的危害,能引起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重大疾病。
这次报道的罗非鱼脾肾坏死病毒病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淡水循环流水养殖,主要感染罗非鱼幼鱼阶段,发病罗非鱼鱼苗体长从3.6 cm到7.5 cm不等,患病罗非鱼死亡率高达50%-75%。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罗非鱼呈现昏睡、白鳃,体腔有大量腹水。ISKNV主要侵袭鱼种的肾脏和脾脏,并表现为受感染细胞明显肿大和造血器官弥散性坏死。在发病鱼的脑组织、脾脏、肝脏、肾脏、肾小球、肠系膜、心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细胞(见图中箭头指示),肿大细胞胞质中含有包涵体。该病毒主要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途径感染健康罗非鱼。垂直途径是通过亲子代纵向传播的,水平途径是通过口、消化道和水介质横向传播的。
罗非鱼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鱼类,细胞肿大虹彩病毒又是我国目前海水、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害,由于之前我国缺乏对罗非鱼该病毒感染的系统监测,对我国养殖罗非鱼是否有该病毒病发生不得而知,今后将是罗非鱼养殖重点检测病害。仅从发病症状不能确诊该病,现场临床诊断建议结合发病症状做脾脏和肝脏、肾脏的组织印片,经过染色后观察是否有肿大细胞出现,是诊断细胞肿大虹彩病毒比较简捷而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将脾脏、肾脏、肝脏等内脏组织用90%酒精保存送实验室用PCR方法进行病毒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