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百草坪,牧歌飘四季。
威宁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畜牧业自然是重头戏。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八要素’,切实抓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储备、市场运作这四大运行功能,全面提升组织化程度,采取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的模式,实现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五最’效应。”?扶贫办主任张海说。
可不,朱绍光放了一辈子牛,终于发了一笔“牛财”。
“芦虹高原上,青竹绿油油。
白云当披毡,狂风当马骑。”
这是牧歌里的百草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当地彝族同胞称百草坪为芦虹高原。朱绍光家居住的威宁自治县盐仓镇高峰社区,就在百草坪山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朱绍光记忆里,养牛喂羊一直是村民的“副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喂养几头牛或几只黑山羊。
小时候,朱绍光是父亲身后牧牛的小跟班,放牧在青青百草坪,也放牧着自己的童年。他家里喂养的几头牛,很多时候是作为耕牛来养,在市场上也卖不到几个钱。所以大多数时候,家里最值钱的耕牛,只有在穷得揭不开锅或者遇到困难时才卖,卖牛换回来的往往是一家人的“救命钱”。牛是一个家庭最值钱的家产,所以许多群众喂牛却不卖。
长大后,朱绍光除了出去打工的那几年时间,在家务农的时候都喂养几头牛。放牧的时候,朱绍光希望喂牛发财,赚取一家人的生活费。但很多时候,牛的市场价格并不稳定,行情好的时候能赚点钱,市场价格不好的年份,往往辛辛苦苦养牛一年,不但不赚钱,还把种出来的苞谷洋芋倒贴进去。
朱绍光慢慢总结经验,发现喂牛也是大有学问的,喂养的品种不好不赚钱,喂养的规模不大也没有经济效益。喂牛,远不是早上撵出去,晚上赶回来这么简单的事情。
2015年初,朱绍光打工回来,决定依靠自己多年的养牛经验,打算喂牛摘掉贫困的帽子。
没有经济,朱绍光就到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的特惠贷,作为喂养牛的本钱。再加上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钱,购买了最初的6头西门达尔能繁母牛。社区干部知道朱绍光喂牛,就按规定把政府扶持贫困户的1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拿给朱绍光作为发展本钱。
于是,每天清晨朱绍光赶着他的牛儿放牧百草坪,通往山上的长长的石梯路上,留下朱绍光甩着牧鞭放牧的身影。
这一次,朱绍光对养牛充满了期待,也花了大力气。除了每天放牧山岗,朱绍光还种植几亩洋芋和牧草,让他的牛儿一年四季不缺草料。
随后几年,朱绍光每年都有牛出栏,手头逐渐富裕起来。2018年,他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2019年,朱绍光养殖的西门塔尔牛达到23头,俨然是一个不小的养殖大户。当年朱绍光卖了9头牛,纯收入7万余元,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寨子里的致富带头人。
“以前戴着贫困户的‘帽子’,觉得没面子,走路都低着头。感谢党的好政策,靠着勤劳,现在我家每年都有几万元进账,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朱绍光感激地说。
“高峰社区土地广袤,草山草坡面积广阔,是养牛的天然牧场,农户养牛历史悠久,家家有养殖历史,人人有养殖技术,养殖产业是群众比较拥护和青睐的特色产业。”据盐仓镇高峰社区主任李明介绍,目前全社区养牛853头,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养牛255头,每年养牛纯收入达200万余元,每户贫困户依靠养牛每年可增收1万余元,养殖业成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如今,朱绍光还加入社区成立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自家喂养的牛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这样,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也降低了养殖风险,让养殖利益实现最大化。
“现在西门达尔牛的市场行情很好,我家最值钱的种牛有人给我9.8万元都没卖,因为这头种牛光配种的收入每月都有六七千元。”说起养牛经,朱绍光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威宁,发达的养殖业,催生了小海镇和雪山镇这样规模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每逢赶集天牲畜交易市场牲畜交易量都在几百头甚至上千头。
管绍刚是威宁的名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管大洋芋”,多年前他就把威宁马铃薯和威宁养殖的牛卖到广州、昆明等地。在他带动下,当地从事马铃薯和牲畜交易的生意人有数十人。
盐仓镇高峰社区只是威宁畜牧业发展的精彩缩影。
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威宁将肉牛养殖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产业来抓,为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威宁出台了一系列养殖能繁母牛奖励扶助政策,按照先建后补、边建边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结合贫困程度,一般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每户1万元产业发展扶贫资金、极贫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2万元的产业发展扶贫资金,并指导每户贫困户购买两头能繁母牛,在实现财政扶贫资金精准滴灌的同时,为贫困户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发展之路。
盐仓镇副镇长符溶介绍:“我们采取‘六个统一’(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购买保险、统一种植饲草、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措施,不仅降低了养殖户养殖风险,还解决销售的难题,让贫困户利益实现最大化。”??
威宁还积极推进养殖场、隔离场、饲草饲料加工厂等基础建设,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向肉牛养殖产业倾斜,重点加强对畜牧强村、养殖场、饲草饲料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协调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养殖保险业务,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贫困农户争取小额贴息贷款,及时帮助企业和养殖农户解决购牛、建圈和周转资金不足等问题。
同时,威宁通过聘请专家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百万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养牛农户的培训,提高肉牛科学养殖水平,大力推广能繁母牛增量扩群,肉牛短期育肥、舍饲圈养等先进饲养技术。
据悉,威宁按照每户1万元(极贫乡镇1.2万元)补助标准,指导贫困户购买2头能繁母牛,让扶贫牛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取得了“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效应。目前,威宁能繁母牛已增加到14.2万头,2014年来产牛犊6.5万头,增值6.8亿元。全县养殖的牛存栏从2016年底的15万头增加到36万头,实现3.3万户13.9万人的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