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优秀科技调研论文一等奖篇目

汉中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简红忠 万恩梅 王永琦 刘红梅 陈荣信 高媛 江山 廖兴茂 张康 郑诗琪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食用菌是我国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未来食用菌产业将成为集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特征于一身的现代农业。汉中市食用菌产业在南菇北扩、东菌西移和优化产业结构、精准脱贫攻坚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菌类品种不断丰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在脱贫增收、产业兴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但也存在着菌种质量良莠不齐、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集聚度较差、利益联结不紧密、资源利用率不高、菌袋产出率较低、技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在广泛生产调研、交流座谈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汉中市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禀赋条件

1.1 生态气候条件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海拔500-2500米,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多样,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汉中景色秀丽,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5-14.5℃,年均降雨量986.8mm(高出陕西年均降水量321mm),相对湿度73%-80%,日照总时数为1183~1651小时。汉中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优越的光、温、气、热等资源条件,适宜各类食用菌生长条件需要。如:蘑菇、平菇、香菇等子实体生长以11-16℃最好,木耳、银耳等子实体生长以19-21℃为好,草菇等子实体生长以25-36℃最佳。只要合理布局种植结构,科学安排品种茬口,在汉中市自然条件下,无论设施内还是露地中,均可终年生产各种优质食用菌。

1.2 自然资源条件

食用菌的栽培原料主要是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物质。汉中市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素有“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58.18%(佛坪县、留坝县森林覆盖率超过90%),比全省高出12.82个百分点;林木总蓄积量10800万立方米,占全省林木总蓄积量的23%。为食用菌栽培生产提供了木屑资源保障,只要科学间伐,便可持续发展。同时,汉中也是农业生产大市,全市水稻面积120万亩,油菜面积108万亩,玉米面积108万亩,小麦面积69万亩,4种农作物秸秆总生产量140余万吨,为草腐菌产业发展提供了秸秆资源保障。

1.3 水气资源条件

汉中市水质优良,境内汉江干流5个监控断面年均值符合水域功能区化标准,重点监控湖库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1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合格;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90天左右,优良率77.3%,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西乡、镇巴、城固和略阳县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在306~362天之间。良好的水气资源条件,为生产优质、无污染食用菌产品奠定了基础。

1.4 交通资源条件

以高铁、高速、机场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畅联全国。汉中有京昆高速、十天高速、宝巴高速3条高速路,有108、316、210国道3条干线,秦巴天堑变已通途;西成高铁已通车,兰州至汉中高速铁路,计划2019开工建设;汉中城固机场距市区18公里,可满足波音737、空客320等机型起降,已开通北京、深圳、上海等航线,汉中纵横南北、联通东西的地理与经济地位更加凸显,极大缩短了与关中经济圈、成渝经济圈的时空距离,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产业发展现状

2.1 菌类品种不断丰富

全市食(药)用菌人工栽培种类近30个,其中食用菌主要有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秀珍菇、赤松茸、大球盖菇、鸡腿菇、茶树菇、猴头菇、草菇、滑菇、凤尾菇、姬松茸、银耳、玉木耳、毛木耳、灰树花、竹荪菌、羊肚菌等,以香菇、黑木耳、平菇数量最大;药用菌有猪苓、茯苓、天麻、灵芝、桑黄等,以猪苓规模最大。

2.2 菌种企业发展壮大

过去汉中食用菌菌种外来贩卖现象较多,售者收钱走人,用着无处追责,菌种质量良莠不齐,监管渠道不顺,维权追索很难,菌农利益受损,菌种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按照《食用菌管理办法》,贯彻三级扩大繁育程序,整顿规范菌种市场,加强了三级种的生产和管理,引导企业注重场房、设备、制种室、培菌养菌室等设施建设,规范了菌种引进、生产、售卖程序,落实责任主体,积极组织全市相关菌种企业参加省级菌种管理、检验员培训,菌种生产管理、质量大大提高。目前,全市菌种生产企业取得菌种生产经营许可的56家,2015-2018年共培训菌种生产技术员78名,菌种检验员40名。同时,按照谁供种,谁提供技术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菌种质量纠纷问题,菌农效益进一步提高,菌种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如西乡县食用菌研究所被认证为一级菌种生产单位,拥有员工60余人,建立4个菌种厂、1个天麻品种试验场,年生产销售各类一级种(母种)5万支、二级种(原种)20万瓶(袋)、三级种(栽培种)260万袋,年产值1000余万元,已累计推广黑木耳、香菇、平菇、天麻萌发菌、天麻蜜环菌、灵芝、茯苓等16个种类200多个优良品种,产品销往安徽、湖北、四川、甘肃、云南、贵州、河南等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多个县。

2.3 产量产值持续增长

2018年全市以香菇为主的袋料栽培达1.6亿袋,比2015年增加0.3亿袋,以木耳为主的椴木栽培达500万架,比2015年增加50万架;以羊肚菌、大球盖菇为主的草腐菌从2015年开始少量试验种植以来,面积逐年增大,至2018年种植面积10720亩;食用菌年产量27.92万t,总产值27.82亿元,比2015年增加8.42万t、7.72亿元。其中香菇总产量18.63万t,总产值17.07亿元,黑木耳总产量7.27万t,总产值7.19亿元,食用菌产业一举成为全市脱贫攻坚关键特色产业。

2.4 生产设备升级换代

传统手工式、家庭作坊式、单独分散式曾经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其生产设施简陋,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效率偏低,质量把控较难,抵御风险较弱。近年,随着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工厂化生产的发展,汉中食用菌产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即变人工劳作为机械作业,减轻劳动强度,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改进粗放生产。在食用菌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部分主体通过生产设备升级换代,推进了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促进生产效率逐步提高,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发挥了生产主体带动、引领作用。

2.5 脱贫增收作用增大

随着脱贫攻坚产业政策扶持与经营主体发展,汉中食用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地集中,规模扩大,增收显著。全市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数22544人,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公司数量29个、合作社177个,食用菌新型主体增多,助力脱贫作用明显。如:汉中康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汉中天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汉中富林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汉中尧蕈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西乡县食用菌研究所等56家企业以菌种生产供应为主。陕西秦川大厨有限责任公司、留坝县山城农特产品有限公司、陕西天美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以袋料香菇、黑木耳、羊肚菌、香菇酱、香菇丝、灌装鲜菇、香菇脆片、香菇挂面等产品加工为主。2018年度出口香菇酱、灌装鲜菇、香菇干品等产品250吨,产值960万元。参与脱贫攻坚以建食用菌示范基地为主的企业作用突显,如:留坝惠康公司在江口村投资建成年产2000万袋的食用菌基地,2018年生产成品菌袋200万袋,供应8个镇52个村,带动617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略阳科铭公司食用菌产业基地,托管菌袋4.8万袋,带动无生产能力16户贫困户户均收入3000元。宁强二道河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购置20余套(台)设备, 4个智能化高温灭菌炉,建标准化养菌棚80个,今年生产香菇袋料100万袋,吸纳50户以上贫困户入园,户栽2万袋,增收5万元以上,园区吸纳贫困户40名,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西乡县新建13个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引进培育16家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余亩,发展菇棚3000余亩, 2018年度带动8000余人脱贫致富。城固县三合镇发展种植香菇大户26户,建成770个大棚,年栽培量达130万袋,年产量950吨,产值1820万元,净收入520万元。

2.6 产业活力日益增强

汉中资源禀赋的优势、扶贫帮困的政策,吸引了一批地产富商、工矿经理、创业回乡老板等有资金、能干事之人,多元化合作,高起点发展,大手笔投资,助推了全市食用菌产业兴旺。如陕西奕农实业有限公司,在勉县周家山镇黄龙新村投资4800余万元,建设占地30亩的工厂化双孢蘑菇生产基地,形成日产鲜菇5t、年产1500t双孢菇,年产值达2494.8万元,利税1111.5万元,能提供150个就业岗位,年消化农作物秸秆8000t、畜禽粪便5000t,利用废料生产优质有机肥6000t,基地相当于3000亩土地一年产能,是传统种植方式的95倍,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镇巴县引进陕西杨凌金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流转70余亩土地,建设菌棒生产车间3300平方米、食用菌大棚7400平方米,食用菌烘干车间100平方米、冷藏车间2000平方米和道路,以生产黑木耳、香菇、金针菇、平菇为主,烘干后直接出口美国,预计2019年可生产食用菌100吨。陕西华琨实业有限公司,示范仿野生生态灵芝种植技术,发展药用灵芝,孢子粉灵芝,食用灵芝,观赏盆景灵芝,在汉台区、城固县、西乡县、洋县建立60个灵芝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1037人务工,人均增收1.16万元;2018年种植面积达2183亩,产值约2亿元,灵芝孢子粉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供应国内制药企业,还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华之琨”牌注册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社会资金的投入,贤人智士的加入,先进理念的进入,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的扶贫帮困成效,增强了产业发展活力,营造了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2.7 循环产业积极推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汉中食用菌产业响应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号召,挖掘食用菌生产变废为宝的生态产业作用,转变单纯食用菌生产方式,积极探索“菌物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实现种植业化肥减量化,菌业资源再利用化,菌渣废料再循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陕西奕农实业有限公司发展菌肥循环模式,利用年利用30000亩作物秸秆+5000t畜禽粪便,可生产价值近2500万元的双孢菇,生产6000t优质有机肥,用于蔬菜、水果、粮食、饲料等作物生产,再利用农业废弃物秸秆粪便供双孢菇生产需要,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融合发展。西乡县发展菌稻轮作模式,利用稻草谷壳、出菇完废菌料,种植大球盖菇亩效益达3000余元;2016年种植40亩、2017年种植300亩、2018年种植800亩、2019年预计种植2000余亩,建成3个大球盖菇加工厂,日处理鲜菇60000余斤,产加销体系初步形成。

三、产业存在问题

3.1 资源利用率不提高

3.1.1 菌类野生资源利用

全世界已知的食用菌有2000余种,我国有800余种,秦巴山区有105种。汉中食用菌野生资源丰富,如野生黑木耳、羊肚菌、牛肝菌、平菇、竹荪菌、猴头菇、双孢蘑菇、大红菇等资源,但对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采集、分离、提纯、驯育、开发、利用不够,需要加大资金扶持,创造汉菌新品种,形成特色和效益。

3.1.2 林木资源利用

汉中市林业用地2909万亩,占全省20%,林木总蓄积量10000多万米3,占全省林木总蓄积量近四分之一。在林木资源利用上,山区部分农户将林木作为做饭取暖的燃料使用,白白浪费林木资源;一些农户种植椴木食用菌,因菌种退化,产量较低,商品性差,经济效益无法保证。在林木资源管理上,对一些稠密林区未能科学间伐利用,造成林木有枯死情况发生;一些地方因环保生态压力,不愿下放林木采伐指标,给较大企业造成原料紧缺压力;一些人利用林木加工木屑,私下向外贩运,亟待研究解决。

3.1.3 秸秆资源利用

汉中有140余万吨农作物秸秆,但作为食用菌基料利用的不到1%,草腐菌的发展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点片发展阶段,受产量不稳定的影响,其规模还较小;同时,由于草腐菌出菇后生长快、采收期短、易开伞老化,加上菇农的保鲜水平低,影响了草腐菌规模扩大。草腐菌产业是循环经济产业,是变废为宝环保产业,农作物秸秆作为草腐菌基料,出菇后作为有机质还田,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大草腐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完善技术标准,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

3.2 成本增加较快

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随着工资上涨,劳动用工成本也不断增加,加之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效率偏低,增加了生产成本。随着生态环保工作加强,木屑资源紧俏,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菌种质量不稳定,接种成活率不高,造成菌袋成本增加。灭菌设施简陋,菌袋污染控制不好,损失无法降低。机械化程度低,使用拌料机、装袋机、自动接种机等设备较少,造成工作强度大,劳动用工多,生产效率低。规模生产小,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固定资产折旧占生产成本的比重也比较大,挤占了生产资金。

3.3 菌种质量不稳

随着农业部门抓食用菌菌种质量工作的推进,以前菌种市场乱、杂、多的现象逐步改善,菌种质量纠纷逐年减少,但同菌种多名字现象依然存在,同时菌种为多代繁殖,一些菌种企业因条件简陋,母种存储不当,引起菌种退化、老化问题依然严重,影响了菌农产量稳定和效益提升,降低了食用菌产品市场竞争力。如部分香菇种植主体的生产用原种主要从浙江、福建等地网络邮购,运输过程中因保存不当,菌瓶易破损,温度多变易引起菌丝老化,造成菌种退化,种植过程中时常发生不出菇现象,既严重浪费资源,又错失生产季节,阻碍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3.4 专业人才不足

食用菌产业管理部门不一致,个别县将食用菌划归林业部门管理,造成技术交流不通畅,信息报送不到位,项目实施不同步,影响了产业协调发展;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服务能力弱,导致生产效益不佳。农技体制改革,市县区食用菌技术服务队伍与人员严重缺失(个别县区归属不清),已不能较好地为广大菌农做好技术服务。据食用菌产业技术推广单位基本情况统计,全市归属食用菌技术推广的职工总人数51人 ,负责人总数34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35人 ,其他人员总人数:14人;副高级总人数8人,中级总人数14人,初级总人数11人。其中,多数人与蔬菜、魔芋等蔬菜产业服务并举,单纯从事食用菌产业服务的人数微乎其微。

3.5 产业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产业设施、经营水平较低,全市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低,加大了生产经营的资本投入风险,短时期内难以很快将产业资源合力的叠加发展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镇(村)级产业服务队中懂管理、善经营、有技术、会做账的人不但少且不专,势必成为影响或制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成效。

3.6 主体带动力差

我市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产业经营主体的整体经营经济实力较差,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主体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较强,加工能力不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销衔接不稳定,菇农多是依靠食用菌收购商上门收购,价格偏低,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不高。

新型经营主体是科技创新应用的主要平台,从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加工跟进不力,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生产上,农村新型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应用推广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更新较慢。加工上,大部分食用菌以未加工包装或初加工包装的初级农产品对外销售,产品加工增值率低。

3.7 保险机制不完善

农业生产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大,食用菌产业抗风险机制的更应加强,亟待建立保险助农扶农机制,化解食用菌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如留坝县2018年为全县1000万袋食用菌按照每筒0.25元的标准购买全流程产业保险,将全县辖内食用菌种植户、合作社、扶贫企业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共计投入130万元。2018年7月以来,遭遇低温、暴雪、高温、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导致部分区域代料食用菌菌筒遭受不同程度损害,经过县农业局和人保财险留坝支公司工作人员联合现场核查认定,对受损菌筒予以理赔,共赔付保险金55万余元,降低了菇农经济损失。但全市11县区,10个县区未开展食用菌产业保险机制探索和完善,不利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攻坚脱贫。

四、产业发展建议

4.1将资源禀赋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保健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强,食用菌产品逐渐受到追捧,国内市场食用菌消费量逐年上升,加之食用菌国际市场需求巨大,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支撑。我们要发挥汉中绿水青山优势、林木资源充足、生态良好条件、气候温润适宜、野生菌种丰富的区域资源优势和食用菌栽种历史长、技术有基础、种植效益高、群众基础好的产业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推进种养结合、废物利用、生态循环产业模式,促进种植业-养殖业-菌业循环发展,形成农户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可持续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林木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冷链物流较完善等特点,扩大反季节香菇(夏菇)生产规模,提高汉中食用菌市场竞争力;依托稻草、谷壳、玉米杆、废菌袋等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变废为宝,提升草腐菌生产效益。

4.2 将政策扶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汉中林木蓄积量居全省第一,应该借助三权改革,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出台林地保护与有序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措施,既严格执行生态建设标准,又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好“三个推进”:推进生态林适度间伐利用与林地保护相结合,科学确定生态林间伐指标;推进速生林养植与食用菌生产大户培育相结合,按照“谁种谁管谁利用”的原则,把林木种植大户发展为食用菌生产大户,提高农民植林护林用林的积极性;推进沼气开发建设与扩大食用菌生产相结合,建立林下养殖、粪便产沼、沼气节木、以木养菌的良性循环,探索“林-畜-沼-菌”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强化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食用菌菌袋生产企业、科技示范园区、菌种繁育体系、冷链加工体系、加工研发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汉中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4.3 完善菌种繁育监管体系建设

根据《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推进菌种供种机制,推广留坝县“谁提供菌种,谁负责菌种质量,谁负责培训技术”的权责利一体化责任模式,使菌种市场监管责任落到实处。一是要做好食用菌菌种研发与技术指导,开展食用菌菌种驯化复壮和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秦巴山区野生珍稀菌的人工驯化和栽培技术创新,为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密切食用菌技术指导部门与食用菌菌种场建设关系,以菌种繁育场为技术平台,政府对技术服务给予经费支持,通过技术服务,提高菌种质量、扩大菌种产量,满足菌农对菌种和技术的需求,提高汉中菌种的自给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要把技术服务与供种保障相结合,菌种企业培训技术人员负责向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建立技术员与企业利益、菌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县区菌种研发企业与技术服务队伍共同发展,使菌种繁育、技术指导、菌种供应的三级紧密联系,完善菌种繁育与技术支撑体系。四是要加强菌种生产技术员和内部检验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菌种生产研发与质量管理能力,推进食用菌技术创新,严格规范菌种生产经营许可审核程序。五是要加强外地调入菌种的监管力度,保证菌种纯度、活力和质量安全。

4.4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兴旺

按照龙头抓两头,菌农做中间的思路,培育龙头企业做菌种生产供应,做菌袋集中制作,做产品加工销售,带动菌农栽培管理、落实技术,做到分工协作,共享发展。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食用菌行业,建立食用菌生产聚集区,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专业综合交易市场,推行以农户为生产单元、以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单元、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单元,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动汉中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引进自动拌料机、超净工作台、液体菌种机、高压灭菌舱等大型生产机械,实现菌袋工厂化生产,与菌农共享降成本、增效益的发展红利。据测算,机械化可将每袋菌袋成本减低0.3元左右,将生产效率提高10倍。引导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场地等因素,主动开展技术研发、精深加工、产品营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实力,提高产业效益,带动产业兴旺。

4.5 强化电商互联网平台建设

现代农业与互联网联系日益紧密,食用菌产业的市场化、商品化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发生关系,互联网已经成为促进食用菌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的新型服务平台,有力地推动了食用菌产品交易手段、交易方式创新,强化了产销无缝衔接,减少了中间采购商利润,增加了菌农生产利润,推进了食用菌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示范食用菌B2C模式,即平台自营模式,如京东商城,通过舆论宣传,引进个体食用菌厂家进驻该平台,吸引消费者购买,卖家负责将产品运输到指定平台,平台负责订单管理、物流运输。要示范电商模式,利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实现食用菌产品销售。要示范预约消费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发展私人订制,减少物流仓储成本,如盒马生鲜销售模式。要示范食用菌B2B模式,将食用菌生产企业和食用菌采购商联系起来,搭建共享平台,通过网站平台采购,实现销售和价格双丰收。政府在扶持食用菌产业规模扩大,发展特色化、多样化食用菌产品,打造产业品牌的同时,定期举办网络信息宣讲、培训,普及互联网知识,引导农民自主使用互联网销售,给食用菌产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和价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