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本报记者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现选登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的几篇心得体会,以飨读者。

把根深扎在基层 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奔赴基层一线,深入群众之中,新闻之树才能常青。今年是我从事民政新闻宣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回头看去,那些刻在记忆里的画面、留在心里的感动、跳跃在笔尖的灵感无一不是来自基层一线的采访。采访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滋养记者成长的最好养分。

到基层去抓活鱼,寻找民政事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新闻界有句老话: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是跑出来的;到与老百姓生活最近的基层,才能抓住活鱼。

坐在办公室,看的材料多是工作总结,虽列举全面,但缺少细节。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政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里。只有到基层,去群众家里走一走,感受才能真切,素材才能鲜活。

记得写民政部定点帮扶江西遂川、莲花两县36年纪实这篇报道时,没实地采访前,我手头只有历史素材、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等。大脑中全是理性认识,没有真切的感受。到了两县,看到山连着山,便可以想象到36年前民政部扶贫开发团来到这里的时候,山水有多远,走村入户有多难。

与村干部、老表们聊一聊,才知道36年来民政部定点帮扶到底给两县带来了什么。民政部定点帮扶没多久,扶贫开发团就坚持智志双扶,注重激发老区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持遂川发展金桔、板鸭、狗牯脑茶,支持莲花发展血鸭等,帮助两县找到了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从各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新修的道路、桥梁、民生设施,社会组织帮扶的一个个项目,让老表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美丽画面、老表们幸福生活的鲜活场景,让工作材料中的数字在现实中有了生动注脚。

几天走下来,一种深刻的感受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民政部党员干部与两县人民同甘苦、共奋斗的情感自然流注在笔尖,穿插在两县36年发生的巨变里,升华为跨越时空的记忆。

鲜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价值。当记者在路上,心里装着时代,足迹遍布生活深处时,报道就有了底气、灵气和锐气。

到基层挖掘典型,展现民政工作者精神世界的闪光

典型人物报道是正面宣传的重要形式。如果说工作通讯是为政策落实的成效去找生动的注脚,那么典型人物报道就是挖掘故事细节,展现人物精神的闪光。

在基层采访经历中,我承担过两次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一个是全国时代楷模、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长许帅;一个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费英英。

采写许帅很特殊,从未跟他见过面,第一个现场便是他的追悼会。在他的工作单位安阳市救助管理站,我边走边看边感受。许帅的领导、同事、好友充满情感的讲述,让我了解到一个基层民政干部对党的忠诚、对服务对象的关爱、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深刻感受到,许帅的生命虽然短暂,却至诚至美,感染人、鼓舞人。

2018年采写费英英时,已与她相熟。费英英是民政系统的老典型,她的故事我了然于胸。带着如何写一个老典型的难题,我到了广东深圳。我跟在她身后,观察她如何工作、如何与孩子们交流。我从她的领导、同事那儿认识他们眼中的费英英;采访宝安区组织部部长,了解费英英作为典型人物的成长历程。从不同人那里,我听到了很多故事和细节,然后努力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费英英和她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我永远记住了那个场景:一群孩子围着费英英,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生活中的事。费英英耐心聆听,叮嘱每个孩子好好吃饭、好好休息。温暖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深深地感动了我。为此,我将文章的标题定为《温暖孤残儿童世界的一束光》。正是有了像费英英这样的儿童护理员,孤残儿童感受到了温暖、未来有了希望。

基层民政工作,没有惊天动地,有的是日复一日的平凡琐碎。挖掘基层民政工作者的典型事迹,不是一味拔高,而是要见其在平凡岗位中的不凡精神,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到基层探寻真相,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新闻工作者以坚守人民性为根本立场,以找到反映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为使命。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记得几年前,浙江舟山海岛的养老模式受到关注。我和同事组队去舟山采访。没到之前,了解的都是从地理课本上获得的,这里千岛密布,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到了舟山,坐船到偏远海岛,发现岛上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其子女一般都在设施服务比较便利的大岛上生活,导致老龄化严重,并且在偏远海岛,购买物资和享受服务不方便、成本高,老人们吃个新鲜豆腐、理个头发都不容易做到,高龄老人的服务由本地较为年轻的老人提供。

正是因为实地了解了这些难点堵点问题,我们才更好地理解了舟山海岛养老的特色做法:坚持因岛施策、分类实施。在有养老设施的小岛,侧重拉高机构设施底板、专业支撑和扩大能效,完善“幸福驿家”建设,深化“海岛支老”工作,建立护理员“按需补位”机制,努力让一个机构辐射一座小岛;在没有养老设施的小岛,侧重补齐居家养老短板、灵活补给和互助引领,深化“九送上岛”服务,创新探索海岛养老社区、深化“银龄互助”、打造“孝心敬老”文化示范村三个试点。

带着问题意识,带着爱民为民情怀,才能摸住民政工作的脉,抓准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让报道有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虽然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方便,但新闻报道的源头永远在基层,在群众火热的生活之中。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民政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俯下身、沉下心,把职业的信仰深扎在基层,拜群众为师,努力锤炼“四力”,推出更多唱响时代主旋律、反映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闻作品。

带着问题去调研 虚心向群众请教

本报记者 路建英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看家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并一以贯之地躬行调研,以上率下,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

参加民政新闻宣传工作十余年来,我慎终如始恪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牢记党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时下,抓住主题教育大调研契机,就是要切实担负起民政部党组机关报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政治责任,准确把握大势,始终聚焦大局,深入调查研究,把近年来殡葬改革的重大成果、重大经验宣传报道好,将群众在殡葬方面的急难愁盼解决好。

基层有真经,一线有答案。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先后出差山东、江西、浙江、上海、安徽等地,调研采访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深化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切实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确保“逝有所安”的经验做法,为殡葬职工的坚守与付出点赞,为殡葬业健康发展助力加油,为加快健全中国特色殡葬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殡葬服务保障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全面推行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政策到加大殡葬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再到组织开展海葬、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时下,各地正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健全体制机制上多作为,在增强保障能力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见成效,以实际行动推动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健康发展。广大殡葬从业者更是用实际行动把规范、优质、适应群众需要的殡葬服务展现得恰到好处,让社会公众知晓殡葬行业不是冰冷的、生硬的,而是温暖的、有尊严的。

作为一名从事殡葬领域报道的青年记者,必须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接触,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新闻报道的必修课,将国家方针政策同群众急难愁盼紧密结合起来,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想想,从每次的调研采访中了解新情况、学习新经验、挖掘新问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发声,多讲些直抵殡葬职工心灵深处的话语,为写出更多有深度的稿件积累经验;要把基层调研采访中的政治话语、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努力让群众听得进、喜欢听,让新闻作品读者愿意看、乐分享。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眼睛向下、走近群众、扎根生活,带着问题调研采访,才能真正做到媒体人常说的“脚底板下出新闻”,确保每次采访报道带露珠、接地气。作为一名党媒新闻工作者,我将虚心向群众请教,不断锤炼业务能力,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立足岗位尽职,恪守初心使命,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读好原著 学好原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