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棵枣树就是一棵摇钱树

——若羌县实施红枣产业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瀚漠植绿非常事,若羌红枣成瑰奇。若羌县从2001年开始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红枣产业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到科学管护,从原枣生产到精深加工,从无人知晓到成为中国最优红枣基地,若羌县因红枣声名远扬,红枣因若羌县身价倍增。红枣产业既富了百姓的口袋,也富了脑袋,从根本上夯实了若羌社会稳定之根基。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品尝若羌红枣,称赞若羌枣“味道好”,让若羌各族干部群众备受鼓舞,也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刊发若羌县实施“红枣产业”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亚心网讯(记者丹江水过磊)六月的若羌大地,处处散发和弥漫着枣花的清香。清晨时分是若羌县吾塔木乡库尔贵村农民祝前进最忙碌的时刻,穿梭在枣林的他麻利地将枣树上新发的枝芽娴熟地摘掉,“抹芽是枣树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点都不能马虎,多出来的枝芽必须抹掉,这样红枣产量才有保证。”祝前进一边给记者介绍一边不停地劳作。

2001年,祝前进在若羌县提出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时,他将自己的10亩棉花地里套种了红枣,当时他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植,而对于枣树的管理并没有用心。

祝前进说:“当时家里种了10亩棉花,每亩可收入800元,扣除成本,也剩不下几个钱,我为了补贴家里的日常开支,不得不外出打工。”

真正让祝前进重视红枣种植是2004年,这一年红枣已经挂果,祝前进的妻子将新鲜的枣子推到巴扎上去卖,没想到平均每亩竟然卖了1000多元。这样的结果让祝前进喜出望外,于是,祝前进不再外出打工,开始用心管理枣树。更让祝前进没有想到的是,枣树越长越大,产量也逐年提高,到2006年以后产量成倍增长,收入达到了每亩地七八千元。2007年,祝前进又购买了6.4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枣树,当年,他购买土地后还有两万的存款。2008年,祝前进的枣树进入了盛果期,这年他花16万元建起了二层小楼,现在祝前进的枣树每亩收入3万元。有人以每亩10万元的价钱,购买祝前进的枣树地,他坚决不卖。

祝前进的生活变化,只是若羌县数万农民种植红枣的一个缩影。截至2013年底,该县红枣种植面积累计达22万亩,2013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81元,连续五年蝉联西部十二省区市首位,红枣树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若羌红枣”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若羌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红枣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

审时度势,确立红枣产业发展战略

若羌县位于新疆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是塔克拉玛干、库木塔格、库木库里三大沙漠环绕之下的绿洲,与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接壤,全县行政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县。若羌县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暖温带荒漠干旱气候,是世界同纬度最干旱地区之一,全县共有耕地30.5万亩,总人口6.2万人。

2000年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以种植棉花和小麦为生,200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74元,收入多年来在低水平徘徊。事实上,若羌县红枣的种植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个年代红枣只种植在农家的房前屋后,种植量很小,也都是本地农民回内地带回几十棵或几百棵。“到了2000年以前若羌全县的红枣只有14万株”。县政协经科委主任王新河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2000年底,新一届县委班子成立后,在总结几十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调研,若羌县领导班子得出这样的结论,若羌县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暖温带荒漠干旱气候,海拔846米,气候干热,光照时间长,日温差大,枣树具有喜光、喜热的特性,非常适宜红枣的种植。通过反复论证,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选择,认为以红枣为代表的林果业,是若羌农牧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把发展红枣产业、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时任若羌县委书记张亚平说:“独特的光热资源将是若羌县发展红枣产业的一笔财富。”

经过深入调研与科学论证,2001年2月,若羌县组织制定了《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明确了红枣产业发展目标、思路、种植模式和具体措施等,确定2008年达到8万亩(800万株)力争突破10万亩(1000万株)的奋斗目标,力争通过5—10年把若羌县建设成为全国最优红枣基地,最终实现绿洲生态改善与农民增收双赢的目标。

推行困难重重,干部保姆式服务

回忆起当年推广红枣种植时,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军感叹道:“县里组织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包村包户去帮农民栽种枣树,可是包户干部白天种上,到晚上农民乘着夜色把树苗连根拔了。”

“当时,干部白天办公,晚上学红枣种植技术。学会了,再下地教农民种植。”铁干里克乡库尔干村的范云孝告诉记者,当初农民对县委、政府强力推进的红枣种植并不赞同,个别农民甚至对着干,白天种上的红枣苗,晚上就被农民拔掉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民之前种过梨树、苹果树都不挣钱,被折腾怕了。

“以前我们县也推广过苹果、杏子、甜瓜的种植,可是都没有见到效益,这次又让种植红枣,能赚钱吗?这种质疑声在群众中开始蔓延。针对党员干部群众存在的种种疑虑,时任县委书记张亚平给农牧民群众算起了细账,一亩红枣按照80株算,每株收5公斤干枣,每公斤最低价格10元,80株就是4000元,而且红枣投入少、产出大,除掉一切费用纯收入就是3500元,是高产棉花的十几倍,按当时市场1公斤红枣17元的价格算,那么就是二十几倍,和种粮食相比,那就高得更多了。”现任铁干里克乡副乡长胡文军说。

为解决红枣卖难的问题,2001年底,若羌县成立了楼兰红枣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楼兰”、“阿尔金”、“子母河”等一系列具有若羌地域文化特色品牌商标,当年就收购并销售了10吨红枣,若羌红枣在当年举行的“乌洽会”等区内外各类博览会上备受青睐,求购价高达每公斤60元。

渐渐地群众心里的疑虑消失了,铁干里克乡考干村村民贺加不拉·依明感慨地说:“过去对发展红枣,自己心里也没有谱,没想到红枣有这么好的市场,一下子有了种植红枣的动力。”

“当初,为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我们把枣树苗运到田间地头,并帮他们栽种、浇水,这样才能放心地离开。”县政协经科委主任王新河对记者说道,“除了这些,政府还免费为农民发放剪刀,提供化肥,全县每个干部都捐出一、两个月的工资扶持红枣产业发展,给农民买枣树苗、油渣、修剪工具,手把手教农民管护枣树,对成活率高的种植户,还有一定的奖励。”

从2001年至2003年短短三年间,若羌红枣种植规模实现迅速增长,达到12万亩,若羌农牧民也由最初的“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截至2013年底,若羌红枣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广大农牧民发展红枣产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通过种植红枣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不断增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