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喜乡村林下养鸡核心区,46岁的脱贫户黄日军像往常一样在鸡棚里打扫、清理。

“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6万元,截至目前,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0.1万元。”村党支书记苏元友兴奋地说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改进农村面貌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喜乡村的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近年来,该村聚焦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优势,带领群众在深山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创建了喜乡村现代特色林下养鸡示范区,在荒山上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路,年均出栏肉鸡100万羽以上,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了“产业村”,2019年度、2020年度在“乡村振兴·争创五旗”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产业兴旺红旗村。

党员领头养“金”鸡,荒山变成“聚宝盆”

“在家里没有稳定收入,只能外出务工。”这是喜乡村村民曾经面对的困境。要想留住村民在家就业,发展产业是关键,但喜乡村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拥有的是一片荒野深山。怎么发展?发展什么产业?一直是村两委和村民心中的大问题。

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领路人。喜乡村党支部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采取“支部+联合社+农户”模式全覆盖,强化党支部对联合社(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让贫困户参与到联合社(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中来;努力实现党员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手的作用,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对子,在资金、技术、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截至2020年度,全村已有养殖户112户、养殖栏舍115栋,存栏肉鸡从初期的7万羽到现今的49.5万羽,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0500元,其中林下养鸡收入5600元,过去人迹罕至的荒山林变成现在群众致富的“聚宝盆”,如今,林下养鸡产业已成为喜乡村支柱产业。

抱团发展“开新局”,小鸡苗孵出大产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喜乡村依托村级阵地开展“聚心交流”,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让党员养殖户“现场说法”,由党员结合实际,畅谈发展林下养鸡的经验和技巧,与群众互动答疑,引导村民抱团发展林下养鸡。同时,依托林下养鸡基地阵地开设“林下课堂”,邀请养殖户、群众分批到示范区参观学习,组织专业技术员和养殖大户现场讲解养殖技术,推广养殖经验,并对养殖户进行跟踪指导。此外,动员党员、小组长进村入户,动员享受“双千”帮扶补助的贫困户,将“双千”资金用于购买鸡苗投放到示范区加入养殖,推动贫困户共同致富,并辐射带动乐益、六朴、沙洪等周边村屯500多户农户抱团发展林下养鸡。

“像我这个年龄,外出打工没人要,出力活又干不了,在家里养鸡,大家帮助,比下地干活轻松太多,每年纯收入就有2-3万元左右,蛮好的。”黄日军说,自从村里建设了这个创建了村级集体经济林下养鸡产业园,他已经养鸡三年了。

企业联动“产销链 ”,产业发展促振兴

乡村要发展,群众要致富。喜乡村党支部以组织联心、工作联动、产业联产、基地联建的“四联法”为抓手,建设以喜乡村为中心的林下养鸡产业园区,以“党支部建基地、基地连养殖户”为发展模式,将产业园区划分为“五区一中心”,开党员代表及村民组长大会,共同协商制定解决措施,引进华润五丰有限公司,实施“联合党委+龙头企业+联合社+农户”养殖模式,农户出劳动力、场地,负责养鸡,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和技术指导,与养殖户签订购销合同,进行订单式生产,逐步形成了一条统一规划、统一养殖、统一销售的产业链,为群众加入养殖行列注入一剂“强心针”,不断扩大喜乡特色养鸡产业规模。

村级集体经济“多点开花”的同时,还为村里的一些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我在这个基地上班,每月工资能收入2000多元,离家近并且也不累,早上来上班中午回家吃饭,既能照顾家里还能增加家庭收入,挺好的。”在基地上班的村民韦秀平正在熟练地给鸡做疫苗。

谈到未来发展规划,苏元友表示,喜乡村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力争打造成为市级标准化生态肉鸡养殖示范区,带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黄柏榕、王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