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岩村的红梅千亩连片、四合村的中药材加紧播种、石和尚村的智能手环配件运往全国各地……金秋时节,行走在达州东部经开区各乡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021年以来,达州东部经开区积极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全面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
亭子镇燕窝岩村:
因地制宜走农旅融合新路
近日,记者前往亭子镇燕窝岩村“梅岭花乡”红梅博览园,只见万株梅树随山势栽种,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我们这片梅园是因‘李’而生的。”亭子镇党委副书记雷琳介绍道。
2011年11月,燕窝岩村引进业主,发展青脆李达2340亩,开启了燕窝岩村特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篇章。后来,受市场环境及公司内部经营问题等影响,2017年至2019年接连亏损,李子园一度无人管理,还拖欠了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用。
为了维护群众利益,经过多方洽谈,燕窝岩村于2019年4月引进达州市蓝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李子园,解决了拖欠土地流转费、群众劳务费等遗留问题,并对脆李园中的李子树全部进行高位嫁接换种,发展红梅园林、培育红梅文化。
谈及发展红梅产业的初衷,达州蓝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红梅项目负责人何伟说,他之前从事园林绿化方面的工作,红梅和李树同属蔷薇科,在李树上高位嫁接红梅枝可以大大节约红梅培植成本和时间,在生产上有很过硬的技术基础。目前,红梅产业非常有前景。红梅品种多、花娇叶茂,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植物。而且国内红梅产业园比较少,种植红梅树,无论是销售树木,还是发展旅游业都很不错。他非常喜欢红梅艺术。我国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咏梅颂梅的经典之作,近代更是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已是悬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诗词歌赋等,赋予了红梅灵魂。他是亭子人,也是达川区原政协委员,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村一项目”行动实施以后,燕窝岩村以红梅产业为主导,以“党建引领”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流转土地2600余亩,致力于以4A级标准打造3A级红梅主题景区“梅岭花乡”。园区现有红梅42000余株,品种多达70余种,其中珍稀品种6种,以龙游梅、中国冠红、垂枝梅尤为珍贵。每年带动当地村民务工1万余人次,每年支付当地村民劳动报酬50余万元。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燕窝岩村坚持走“支部+企业+电商+农户”的发展模式,入股达州市蓝宇农业有限公司特色水产养殖项目,2021年净收入2.4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2.33元。2022年与红梅园区达成协议,将在餐饮、停车项目等方面按一定比例分红。
“2022年,我们首次向社会推介‘梅岭花乡’博览园。”雷琳说,红梅盛开时节前来赏花、打卡、拍摄视频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自产的应季蔬果、禽蛋类等农副产品销售一空,村民第一次享受到农文旅产业带来的红利。
雷琳表示,接下来,燕窝岩村还将开办乡土农家乐、电商平台等,挖掘红梅精神、红梅品格、红梅文化,以乡村旅游及活动为核心,衍生农副产品销售的发展模式,促进村集体与园区共谋共建、推动“三农”共同发展,壮大农文旅支柱产业,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田园家园乐园共享,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燕窝岩村样板。
福善镇四合村:
盘活资源让撂荒地再生“金”
走进福善镇四合村“粮油+中药材”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劳作景象,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村民们忙着翻整土地,准备种植中药材。
看着一块块良田,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成片撂荒的土地。
“我们村共有1600多人,常住人口却只有300多人。”四合村党支部纪检委员魏有怀告诉记者,这些年,由于村民陆续外出务工和农作物经济效益差,大量耕地出现撂荒现象,一些地里的荒草长得比人都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抓住“一村一项目”发展契机,四合村决定快速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并招引业主,发展特色产业,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四合村辖区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5000余亩,有丘陵多、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适宜发展中药材产业。
2021年底,四合村聘请专家走访考察,明确发展方向,加大项目推介力度。2022年初,成功招引大竹县洪祥林轩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建立了“粮油+中药材”产业园,流转土地1000多亩,推广粮油(大豆、玉米、油菜)、中药材(黄精)间种或复合种植。
同时,村集体经济入股,与业主形成了共同管理、按股分红的合作模式。
今年该村整治撂荒地300余亩,上半年用于玉米大豆套种,目前用于种植黄精、百部等中药材。
“黄精等中药材的生长期是三至四年,1000亩的中药材全部投产后,预计能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益。”魏有怀说。
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
“一天可以赚100多块钱,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村民魏岗笑呵呵地说。
魏岗的父亲在她1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也身患残疾。2021年以前,魏岗常年在福建等地打工,不仅背井离乡,也没存下多少钱。现在,她在产业园务工,一个月工作十几天大概可以赚一两千元钱,加上流转土地和在周边工地打零工,一个月可以赚四五千元。
“我们既能赚到钱,也能照顾好家里,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魏岗感慨不已。
在四合村,靠着这片产业园增收的人还有很多,甚至惠及到周边村里的村民。小小中草药拓宽了村民们的致富路。
麻柳镇石和尚村:
引育“头雁”壮大振兴“生力军”
在勇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设备在加速运转,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压钢、钻孔、抛光等操作。
达州市勇昇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麻柳镇石和尚村,主要负责生产智能手环配件,为华为、小米、OPPO等企业供货。
“公司的老板黄汉勇是麻柳镇烂泥湖村人,今年实施达钢搬迁升级项目场平工作,需要和他谈征拆事宜。得知他在广州东莞开公司生产智能手环配件后,我们就多次和他联系,希望他能返乡创业。今年3月,黄汉勇回乡成立达州市勇昇科技有限公司,决定逐步把在东莞的设备、产能搬迁到石和尚村。”麻柳镇原党委副书记张迅说。
黄汉勇的回乡创业,源于麻柳镇对建强基层“头雁”队伍的重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一村一项目”行动以来,麻柳镇着力引导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培育精英能人、回引优秀人才等,不断健全党组织引领,实现党员带动群众、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我们成立公司、建厂的时候,镇上、村上的领导都很积极地帮我们协调土地、完善手续,还联系电力、天然气公司,为我们通水通电等,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开始生产后,也经常来看望我们,询问我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坚定了发展下去的信心。”达州市勇昇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吴成均说。
目前,该公司搬迁工作完成20%,预计今年底搬迁完毕,届时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100余人就业。
“我们在用工的时候会注意尽可能多吸纳家庭困难的人员,帮助他们缓解生活压力。”吴成均说。
在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在认真工作的村民罗富见,他虽然身患哑疾,却不自怨自艾,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经过他的手语比划和他身边同事介绍,记者了解到,他今年36岁,因为身患残疾且要照顾六七十岁的父母,只能在家里种地,赚的钱只够温饱。现在来到厂里上班,一个月算上加班可以赚4000多元,大大地改善了生活。
多措并举
推动“一村一项目”落地见效
自实施“一村一项目”行动以来,达州东部经开区充分利用“建设‘产城绿乡’深度融合的城市新区和全市工业制造业新引擎,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定位,充分把握本地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形势,凭借达州东部经开区“板凳龙”“长沙话”“孝善文化”等文化特色和“安仁柚”“青脆李”等特色农产品,将自有品牌推广出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快速发展。
同时,加强利益联结,通过“要素入股”模式,将资金、土地资源、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股权量化,由合作社负责经营,实行按股分红;“联合合作”模式,建立“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民与公司、合作社、大户结成利益联结体,抱团发展,按比例分红,实行利益共享;“流转返聘”模式,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主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返聘农民务工获得劳务收入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州东部经开区借助达钢搬迁升级项目暨麻柳智造城建设这一发展契机,实现“一村一项目”等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规划构建的复合交通体系,未来可以通过高铁普铁专线(成南达万高铁、达成铁路东延线)、“田”字形高速环线,实现农产品快速运输;规划建设亭子水厂、麻柳工业水厂、开江第二水厂等供水工程,切实保障工业、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与达州市移动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推动5G、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展互联网带宽容量,实现大容量光纤网络和5G等高速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共享。此外,达州东部经开区还规划以220千伏凤凰变、亭子变及开江变为主要电源,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力保障。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标杆,达州东部经开区创新实行扁平化管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集中受理、统一办理、一章审批,政务服务亲商便民、公开透明、优质高效。
当前,达州东部经开区包装种植类产业发展项目33个、养殖类产业发展项目7个、生产经营项目1个、生产服务类项目4个、租赁项目11个。如今,在党建的引领下,一个个特色项目正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户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助推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发展。(韩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