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致富经一_2018年致富好项目_消费致富奖金制度2018

陈庆海(左)在地里干活。 陕报记者 苏怡摄

消费致富奖金制度2018_2018年致富好项目_2018年致富经一

柞水木耳展销中心一角。 陕报记者 王海涛摄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致富带头人,44岁的陈庆海没有想到,原本自己压根瞧不上的小木耳,竟让他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陈庆海的家乡——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为柞水木耳点赞。第二天,2000万网友在线抢购,买了24吨柞水木耳。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金米村销售木耳近6万公斤,电商销售木耳4万公斤,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

“现在我们金米村名气大了,通过电商,木耳卖到了全国各地。”陈庆海笑着说,去年他的店里一共收入4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不懂技术 种木耳没挣下钱

位于秦岭腹地的金米村曾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1.85%。交通不便、耕地不足,村民们只得外出找生计。

“家里有二亩七分地。以前不懂技术,在坡上用椴木种木耳,20来个棒棒只产出一斤木耳,挣不了几个钱。”陈庆海说,媳妇身体不好,3个孩子要上学,为了生计,他只能干体力活儿。

仗着年轻时身体好,陈庆海到镇里一家矿上打工,干了好多年。由于常年在地下干活,他的双腿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便隐隐作痛。回忆起曾经的日子,陈庆海说:“每天在地下3000多米的洞里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周围环境就是‘四块石头夹块肉’,饿了只能吃泡面。每月只有3000多元,日子过得很艰辛。”

看着父亲辛苦操劳,陈庆海的大儿子陈杰主动提出去当兵,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

日子一天天艰难维持着。直到2017年,陈庆海一家的生活才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年,在村上的帮扶下,陈庆海当上了护林员,每月收入增加600元;陈杰退伍返乡,在镇上一家公司打工,每月收入5000多元。当年底,靠着村上的帮扶,陈庆海一家实现了脱贫,还搬进了黄金移民小区,住进了三室两厅的大房子。

“脱了贫,人一下就精神了。媳妇也不愁眉苦脸了,开始注重穿衣打扮。”陈庆海说,生活环境变了,他开始思考,今后的日子该咋过。

这时,帮扶干部何福军劝他回到村上种木耳。可是陈庆海却不愿意,心里犯嘀咕:“种木耳能比外出打工强?”何福军劝说:“现在种木耳都是用菌包,技术先进,产量也提高了。”

为了打消陈庆海的疑虑,何福军建议他先到村上的木耳基地打工。陈庆海说:“看着大伙儿靠木耳致富,我开始心动了。”

政策帮扶 一年收入近7万元

柞水县素有种植木耳的传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借着这股东风,金米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变集体“抱团”发展,传统的木耳产业焕发新活力。

“以前村民们都用椴木栽培木耳,技术落后,产量也上不去。”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从2018年开始,村上统一提供技术培训、菌棒和销售服务,不仅提升了质量,产量也大幅增加。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在木耳基地打工的陈庆海,认准了种木耳是一条好出路。可是,他又开始犯难:没钱没技术,这可咋办?2019年,何福军又找到陈庆海,为他再次详细讲解了县上的木耳产业发展政策——“借袋还耳”。

“免费借菌棒,技术包教包会,还包销路,半年就能挣万把块钱。”何福军的话一直萦绕在陈庆海的脑海。他琢磨再三,决定大胆尝试一次。

2019年底,陈庆海一下就借了5万袋木耳,2020年3月他又借了5万袋木耳。到了“还耳”的时候,第一次借的木耳赚了3.3万元,第二次赚了3.5万元。

“去年,我种木耳就挣了68000块,儿子打工还拿回家6万多元,日子一下宽裕多了。”陈庆海说,用车的地方越来越多,去年他一高兴,还给家里添置了一辆越野车。

目前,金米村的木耳已经实现规模化种植,建成了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靠着小木耳,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正森表示,总书记为金米村木耳“带货”,更加坚定了村上发展木耳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今年,金米村计划新建木耳大棚40座,建成后预计可新增木耳50万袋。

搞采摘园 把木耳“文章”做足

木耳火了金米村。6月2日,在柞水木耳展销中心,前来参观的程宏伟说:“开了3个小时的车专程赶到这里,‘打卡’总书记来过的地方,收获很大。我和朋友还打算买些木耳带回去。”

来金米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手里有了余钱的陈庆海,头脑也变得活泛。他瞅准村上没有实体门店销售木耳的机会,2020年5月租下村委会旁的一家店铺,成立金米村农副产品营销中心,主打销售木耳。

“店里的木耳一共有5种包装类型。礼盒装适合送人,袋装适合留着自己吃。”陈庆海说。他还特意申请了“金米村”商标,找人设计了产品包装。

陈庆海非常重视木耳的质量。他说:“好产品才能不愁卖,可不能砸了招牌。我们严把木耳品质关,店里进来的货,3000公斤干木耳只能挑拣出2000公斤卖。”

如今,陈庆海的门店有了固定客源,生意越来越好,他也变得愈发忙碌。李正森打趣地说:“店里雇了人专门打理,地里还雇了人干活,他升级成老板咧!”

去年底,陈庆海被商洛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商洛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陈庆海创办的金米村农副产品营销中心打工的村民朱献德说:“我在店里打工每月2000元,离家近,活儿还不重。咱的木耳品质好,很多都是回头客,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为了扩大销售半径,打响木耳品牌,陈庆海尝试利用网络销售木耳。他不仅参加了县上组织的电商培训班,还在抖音上关注了不少农民主播。回忆起第一次直播时的情景,陈庆海说:“说话紧张得不行,对着镜头跟网友聊天,就讲了讲木耳的营养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起网店销售柞水木耳。去年,柞水县累计发展电商经营主体170余家,开办线上线下消费扶贫协作店21家。

最近,陈庆海又开始做起了木耳“文章”。他说:“我在地里搞了一个木耳采摘园,游客来了可以直观地看到木耳的生长过程。这样就能让更多人知道‘金米村’木耳品牌,带着大伙儿一起致富!”

“种了三回木耳,回回不一样!”陈庆海感慨地说,以前不懂技术,种木耳挣不下钱;有了党和政府的帮扶,小木耳富了乡亲们;现在要抓住机会,搞好采摘园,把木耳“文章”做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