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自3年前北京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大批大学毕业生在京郊农村表现出色。其中介绍的两位在庄稼地里收获梦想的大学生村官,分别是从北京农学院国贸系毕业的胡一萍和从北京农学院政法系法学专业毕业的王贺,他们在村支部书记助理和村主任助理的岗位上通过3年的努力,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示范种植的带头人,3年的努力让他们带领农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在一般人眼里没有出息的庄稼地也成为他们科学种田、实现理想的最好舞台。
读罢这则新闻,笔者对在小山村念起“葫芦经”的胡一萍和研制出“七彩红薯”的这个新品种的王贺,打心眼里为他们骄傲和自豪。他们当年在高校毕业的时候毅然走进了农村,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自己的辛勤汗水去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为改变家乡面貌和增加父老乡亲的收入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是所有莘莘学子的榜样!
在感动着这两位优秀青年的同时,笔者不由得想到曾经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在北京城市学院召开的“创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专场论坛上发生的一幕:“同学们毕业后,谁会选择去农村创业?”随着主持人的发问,现场1000多名大学生中举手的只有寥寥几人,“那么,愿意在城市创业的有多少人?”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这个答案说明了什么呢?也许在他们眼里去农村就意味着没有出路。可是,当你们在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农村在产业的转移过程中有大量机会等着我们大学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看不起农村的,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学生顾澄勇,毕业时主动放弃“白领”工作,回到农村,把所学知识与卖鸡蛋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从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龙波与女友王旭到农村“科学养猪”,如今在全国各地已拥有12个养猪场,年产猪万余头,产值超千万元……他们在农村同样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出校门走上社会,城市择业难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中所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因此,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就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因为年轻人最缺的不是勇气和热情,而是现实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因此,所以各级政府要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创业,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配合,对到农村创业的毕业生,热诚帮助,提供绿色通道。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立足本地实际,创新体制机制,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理想的七彩舞台,这样才能真正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他们才能真正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大展宏图。(张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