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先富带动后富

“三把钥匙”打开金舜村“脱贫门”

村名片

金舜村的前身名为大舜村,位于沱牌场镇西面约2公里,属于典型的山地村,共有居民463户,总人口1749人,全村耕地面积仅1200多亩。因基础设施落后、致富产业薄弱、年轻劳动力大都在外务工等因素,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全村贫困户达到89户,共326人。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3.jpg

在金舜村盛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蚕房里,几名工人正在喂蚕。刘昌松/摄

大事记

●2014年初,金舜村被评为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户326人。

●2016年12月,金舜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竣工;光伏发电项目建成。

●2017年7月,金舜村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

●2018年4月,金舜村第一个产业(羊肚菌产业)成功引进。

●2019年4月,金舜村蚕桑产业园建成,产业园区的数量从0发展到13处。

●2019年10月,金舜村全面退出贫困村序列,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致富经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在乡间蜿蜒,其间错落着一栋栋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道路的终点是宽敞大气的村民活动广场……当“百名记者进百村”报道组记者来到射洪市沱牌镇金舜村,很难将眼前的景象与一个省级贫困村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扶持下,5年风雨脱贫路,让这个小山村如同它孕育的蚕桑产业,一步一步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更一举成为省级“四好村”,一幅村风文明、感恩奋进、勤劳致富、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改善基础设施穷山沟开启美颜模式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就连我们脚下的这条路,几年前还是一条泥水路。”在金舜村村口,虽然每天无数次经过这条路,村支部书记任良涛看着眼前的景象,仍忍不住向记者感叹道。

“年轻人都出去了,留守的全是老弱病残,交通落后、土地撂荒、没有资源、没有特色产业……”在任良涛看来,当时的金舜村可谓是“要啥啥没有,干啥啥不行”。2014年,金舜村正式列入省级贫困村。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伴随着脱贫攻坚战斗号角的吹响,金舜村两委深知要扭转贫困面貌,必须先改善基础设施。2016年,利用幸福美丽新村项目,全村新建村道硬化路1.5公里、组道硬化路3.7公里,村组主要交通道路畅通,让大货车可以直接通入村内。至此,村民们终于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时代。与此同时,金舜村不断实施环境面貌提升工程,持续开展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一低五有”标准,新建了村文化室、卫生室,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竣工交付使用。村庄在不断改变的同时,村民们也自觉改掉陋习,积极行动,收拾屋子、打扫庭院,清理垃圾、美化环境。

如今,金舜村一步步美了起来,村民的笑容更加甜美。

33.jpg

宋翠琼向记者展示今年的收成。吕苗摄

发展特色产业村民腰包鼓起来

“用产业夯实脱贫根基,拓宽增收渠道,才是脱贫的根本。”任良涛深有感触地说。金舜村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根据自然条件,发展特色产业,让传统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

2018年,得益于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金舜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遂宁立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村里建立起了220余亩蒲公英产业园。仅此一项,便为全村带来土地流转金14万元,提供就业务工岗位约50个,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

家乡新气象,引来凤还巢。2018年,在金舜村不断实施的“能人回引”激活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号召下,从金舜村走出的宋翠琼义无反顾回到村里,流转150余亩土地,发展蚕桑和羊肚菌套种产业。

产业的进驻,解决了全村富余劳动力130余人,人均每年创收近2万元,在让村民的腰包日益鼓起来的同时,村集体收入不断增长。2018年,通过光伏发电费、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入股分红、盘活集体资源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51690元。

“村集体有了资本,才能更好投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据任良涛介绍,截至2018年,全村水、电、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扩宽村主要道路,增加停车位、错车道,村上配有图书室、宽带网、健身器材等文化娱乐设施。

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全面脱贫“摘帽”

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兴,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增加贫困户就业岗位,更坚定了贫困户和村民创业脱贫、产业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2019年,是金舜村脱贫攻坚决胜之年。金舜村充分发挥干部先行、带头致富的模范作用,引领群众创业致富。金舜村产业园区的数量从0处,一举发展到13处,其中1-9号园区是以村委、党员代表、农户为致富“火炬手”,共同创建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与此同时,金舜村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以养猪专业户带动群众增收,增加工作岗位,提供养殖技术;整改堰塘,通过私人承包、专人管理、贫困户养殖增加收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贫困户自建果园、挖鱼塘、搞养殖……一幅产业兴旺、贫困户增收的美好画卷已经铺展开来。

2019年,在村集体扶持下,贫困户高林发展的果园正式挂果丰收,通过与村集体合作进行多途径销售,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并主动申请脱贫摘帽,为全村贫困户做好了榜样。2019年10月,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目前,金舜村2020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并在逐步实施中,我们有信心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共圆金舜村小康梦。”谈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工作时,任良涛信心十足。

回乡创业记

“女强人”圆产业脱贫梦

金舜村村民宋翠琼是盛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经营羊肚菌、蚕桑种养,如今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公司发展形势向好。

“一到丰收季节,这一片可闹热了,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说着,宋翠琼将之前手机记录下来的照片拿给记者看,在大蚕房里,几名工人正抓着一大把桑叶均匀地抛撒在蚕床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就是成品,我特意留了几个拿给前来收购的商家展示。”说完,宋翠琼拿出了几个雪白的蚕茧,她告诉记者,每年4月底是养蚕的好季节,约30天收获一次,就在今年7月,她的蚕房产出了600公斤蚕茧,收入达24000余元。

除了养蚕,宋翠琼还种植羊肚菌。照片中,一个黑色大棚里,羊肚菌撑开一张张“小伞”长势喜人,20多名工人忙着采摘、装筐,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些羊肚菌主要销往北京、广州、重庆等地,很受欢迎。”

宋翠琼的产业看似顺风顺水,但这一路走来却不轻松。几年前,宋翠琼从外地返乡与朋友在沱牌镇创办了一家公司,主要种植羊肚菌,在后来的经营中,几人开始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公司只剩下宋翠琼苦苦支撑。

“公司倒了,我该何去何从?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怎么办?”为了让公司继续发展下去,宋翠琼独自一人前往多个省市考察。在宜宾考察时正好遇到金舜村干部,宋翠琼将想法说出来后,几人一拍即合,决定在金舜村发展产业。2018年4月,宋翠琼流转土地150余亩发展羊肚菌种植,并在2019年5月开始套种蚕桑。作为回报,宋翠琼坚持聘用村里的贫困群众,解决了60多人务工问题。

333.jpg

刘昌松/摄

百姓幸福事

搬进新房过上新生活

“外面热,大家进来坐,里面宽敞着呢!”8月1日上午10时许,在金舜村3组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张治见看有客人到来,便上前热情地招呼。记者看到,该安置点9栋宽敞的新房整齐划一,门外的水泥路干净平整,路边还有小菜园。

走进张治见家中,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彩电、冰箱、饮水机……而在几年前,这些却是张治见想都不敢想的事。之前,张治见一家住在老房子里,家中不是漏雨就是透风。由于没有过多的经济收入,一家人只有将就着过日子。

2017年,通过扶贫政策,村里将张治见一家纳入易地搬迁名单,并将他们安置到了新房,这让张治见逐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的“搭桥”,他开始努力学习装修技术,并时不时接到一些活路,收入增加了不少。此外,当地政府按照扶贫标准,给予张治见及其母亲一些帮扶政策,减少了他的负担。

如今,张治见一家已经顺利脱贫。今年他买了一辆电动车,方便在外做更多的活来改善生活。

大龄男子娶上媳妇

在金舜村村民陈国良的家中,门窗上依然张贴着大红的“喜”字,时刻告诉着他人这户人家的喜悦和幸福。

陈国良今年40岁,曾经的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母亲体弱多病,陈国良只能守在家里照顾母亲,偶尔才能务工挣点家用,生活捉襟见肘。贫困的生活,加上多病的母亲,这些年来陈国良一直得不到女性的青睐,多年未娶,成为了一名大龄男子。

2016年,面对陈国良的特殊情况,村两委将其推荐到沱牌镇玻璃厂上班。通过进厂务工,陈国良每月有了3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而他也格外珍惜这次工作机会,干活格外卖力,靠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的面貌。踏实勤奋的他也逐渐吸引了异性的目光,今年6月,陈国良和爱人刘琴踏入婚姻殿堂。

“穷并不可怕,就怕穷得没志气,我相信凭我们的双手,未来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刘琴说。

贫困户供出大学生

“特别感谢村干部和扶贫工作者,如果不是他们,现在我们的生活不知道是啥样子!”采访中,村民宋小斌话语中有着无数个感谢。

宋小斌今年43岁,早在2014年,他们一家4口均为贫困人口,只能依靠务农勉强糊口。面对宋小斌一家的情况,金舜村扶贫干部鼓励他外出务工,同时向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介绍就业岗位。

如今,经过几年发展,宋小斌的年收入已达到5万元左右,一家人告别了穷困的生活。2019年,宋小斌的女儿宋丽丽顺利考入大学,贫困户家里出了一名大学生,一家人欣喜不已。

“现在女儿有出息了,我也不能落后,争取多学点技术多挣点钱,让一家人从此过上好日子!”宋小斌说:“同时我也告诉女儿,吃水不忘挖井人,将来要多回报社会。”

学先进典型

“高家庄”的家庭农场

“咯咯咯……”8月1日上午11时许,在金舜村的一块田地旁,69岁的高大爷顶着烈阳正悠闲地赶着“家禽团”。别看高大爷年事已高,走在田地间却依然是精神抖擞。忙了一阵,高大爷来到一处树荫下,望着不远处一片绿油油的果树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高大爷名叫高林,是金舜村4组村民,也是该村提出自主脱贫的第一人。见记者到来,高林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坐坐。走进高林家的院子,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小楼和一辆小车,家中家具电器应有尽有,完全一副小康生活的模样。而在几年前,高林一家的生活却还是另一番景象,一间并不大的平房、几块田地、几只家禽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2014年初,高林一家被纳入贫困户名单,各种扶贫政策相续而来,家中也开始发生着改变。面对这一大好形势,高林并没有抱着“等靠要”的思想,而是想着靠自己双手尽快脱贫。当年,高林在种植果树和水稻的基础上,开办了一个鱼塘,同时扩大了养殖规模,12亩果园、1个鱼塘、50余只家禽、2亩稻田……一个家庭农场式的脱贫“样板”应运而生。期间,村干部还组织专业人士为高林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其种植和养殖的产品,党委政府也通过电商帮忙对外销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14年底,高林一家实现脱贫,2019年高林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793.29元,预计2020年还会继续提升。

(全媒体记者黄铂金吕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