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高水位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在福建闽南地区渔民俗称黄颡、黄生,上市规格在75~350克/尾,其肉质鲜美细嫩,深受当地市民喜欢,在福建漳州等7 个地市渔区均有养殖,其中在漳州市近20个乡镇180多个自然村养殖面积近154公顷,年产量达到 14700 千克,年产值 1.5 亿~2.2 亿元。180多个自然村养殖模式各有不同,养殖技术亦参差不齐。普通池塘在1500千克/亩左右,高水位新池塘最高达到5000千克/亩,最低3000千克/亩。笔者对黄颡鱼高水位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多年研究,现将养殖技术报道如下。

鱼塘黄鳝养殖方法_黄颡鱼水泥池养殖技术视频_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场地环境

试验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养殖水域达到淡水鱼类养殖水质标准。水温3~30℃,溶氧3.5~7毫克/升,pH 7.5~8.5,亚硝酸盐0.02~0.08毫克/升。天然水库水源或地表层水源,无污染。

2.高水位池塘模式

池塘面积5亩,水深2.5~3.5米,池底呈锅底形,池底中间设排污口。排污口面积0.3米2 ,PVC 管口径 200 毫米,排污口 2~3 个。每亩设置1~1.5 千瓦增氧机 1 台或 2 亩设置 3 千瓦增氧机1台。进、排水口设在东西向不同位置。池塘上方搭建遮阳棚,配置自动投饲机1台。

3.放养幼鱼

用于饲养的幼鱼共有5批,放养时间、数量、规格和密度分别为:2015年4月25日,放养量为30万尾,规格为叉长30~50毫米,体质量1.5~1.7 克,密度 6 万尾/亩;2016 年 4 月 20 日放养25万尾,规格同上,密度5万尾/亩;2017年6月22 日放养 22.5 万尾,规格为叉长 90~100 毫米,体质量16~17克,密度4.5万尾/亩;2017年8月放养 24 万尾,规格为叉长 60~80 毫米,体质量2.3~2.8克,密度4.8万尾/亩;2018年4月放养量为17.5万尾,规格为叉长85~100毫米,体质量17~18克,密度3.5万尾/亩 。

4.饲料与饲养

(1)饲料种类与蛋白质含量。全程用人工配合饲料,型号为0 # 、1 # 、2 # 和3 # ,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2%、41%、40%、39%。叉长 30~50 毫米用 0 # 饲料,叉长60~120毫米用1 # 饲料,叉长130~150毫米用2 # 饲料,叉长160~220毫米用3 # 饲料,叉长230毫米以上用4 # 饲料。

(2)饲料投喂。采用投料机投喂,投喂面积15米2 ,投料均匀。叉长30~50毫米幼鱼日投喂4 次,叉长 60~80 毫米日投喂 3 次,叉长 90~120毫米日投喂3次,叉长130毫米以上日投喂两次。水温在 30℃以上时,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减少。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日投饲料率为3%~1.5%,幼鱼的日投饲料率大于成鱼。

黄颡鱼水泥池养殖技术视频_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_鱼塘黄鳝养殖方法

5.日常管理

黄颡鱼高水位池养殖,除了苗种健康、规格整齐,池塘水质、水位,饲料质量、蛋白质含量均符合黄颡鱼生长要求外,日常管理是高产稳产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定期对鱼进行生物学检测,一般 30 天或 45 天检测1次。发现同一池塘养殖鱼大小差别太大,叉长相差50毫米以上,就要及时分级,把小个体分出。如是密度过大造成的,就分出过多的,确保鱼生长快,规格整齐;如是投料不足造成的,要及时调整投饲率。二是把好饲料关,不同生长期的黄颡鱼对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不同,不能过早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含量。一般随着鱼体的生长,日投饲率逐步降低,日投喂次数亦随之减少。投喂饲料时,做到定质、定量、定时,不投喂发霉变质饲料。三是注重病敌害预防工作,黄颡鱼小规格上市需6个月,大规格上市需14个月。在春夏之交、夏季和夏秋之交,寄生虫、细菌对黄颡鱼的感染常有发生。定期检查鱼体,及时发现病害,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高温季节做好防暑、遮阳、预防链球菌病和诺卡氏菌病的发生。四是做好池塘水环境的把控,定期检测水体的溶氧量、酸碱度、硫化氢、氨氮、温度、透明度,定期进行池底排污和每天进排水。

二、结果

1.黄颡鱼高水位池养殖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性。养殖观察结果表明,黄颡鱼人工苗幼鱼和成鱼对水温、水深、水的透明度有较高的要求。水温达到30℃以上时鱼适应性和抗病力减弱,发病率明显提高;水深在2米以下、透明度小于0.6米或大于1.4米时鱼易发生应激反应;水深2.5~3.5米鱼日常生活则较为正常。冬季水温15℃以下时摄食量减少30%~40%,搭建温棚提升水温,可加快鱼的生长,比没有保温棚的过冬鱼可提早70~90天上市。黄颡鱼对水中溶氧量较为敏感,溶氧低于3.5毫克/升时,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并伴随少量死亡;水体的 pH 在 7.5~8.5 为宜,pH 在 9.4 时不吃料。透明度在 60~140厘米最佳,小于60厘米或大于140厘米,摄食量减少。黄颡鱼高水位池养殖要达到 3000~6000千克/亩的高产稳产,每亩必须配备1~1.5千瓦增氧机1台,5亩的池塘要配备4~5台,以保证溶氧量达到3.5毫克/升以上。摄食量与水温、水体透明度的关系见图1、图2。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_鱼塘黄鳝养殖方法_黄颡鱼水泥池养殖技术视频

图1 叉长160毫米人工苗摄食量与水温的关系

黄颡鱼水泥池养殖技术视频_鱼塘黄鳝养殖方法_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图2 叉长160毫米人工苗摄食量与水体透明度的关系

(2)食性与摄食率。放入池塘的黄颡鱼幼鱼已经过人配合饲料驯化,人工配合饲料以慢沉性或膨化配合饲料为主,饲料粒径不宜太大,投喂适口饲料。叉长30~50毫米的幼鱼投喂0 # 饲料,随着生长逐步添加1 # 料,再全过渡到1 # 、2 # 、3 # 料。黄颡鱼耐饥饿的能力与水温有关,水温在31℃以上时不到水面摄食,12℃以下时,平均日摄食率为0.3%~0.4%。投喂慢沉饲料或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将饲料台挂吊在水面以下1米处,水温在13~18℃时平均日摄食率为 1.6%~3%,水温在19~23℃时平均日摄食率为1.1%~1.5%,水温在20~28℃时平均日摄食率为 1.6%~3%,水温在29~30.5℃时平均日摄食率为0.5%~1.5%。水深在2.5~3.5米、上方搭盖遮阳棚、冬季加盖保温膜的池塘,黄颡鱼摄食量明显大于对照组。

(3)生长测定结果。高水位池养殖的黄颡鱼人工苗生长正常,且快于低水位池塘养殖的黄颡鱼,达到上市规格提前了60~90天。黄颡鱼产量高水位池最高6000千克/亩、最低3000千克/亩、平 均 4500 千 克/亩 ; 对 照 组 低 水 位 池 塘 最 高2500 千克/亩、最低 1500 千克/亩、平均 2000 千克/亩。养殖周期依市场需求而定,目前黄颡鱼上市规格分为 3 种:叉长 140~190 毫米、个体重140~210 克,叉长 200~250 毫米、个体重 185~290 克 , 叉 长 260~350 毫 米 、 个 体 重 295~400 克 , 养殖时间分别为 210~220 天 、 240~260 天、300~400 天。黄颡鱼放苗至上市规格(14个月)生长情况见表1。

表1 黄颡鱼人工苗高水位池养殖当年的生长情况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_鱼塘黄鳝养殖方法_黄颡鱼水泥池养殖技术视频

2.高水位池养殖成活率

用于试验的5批黄颡鱼人工苗高水位池成活率高于低水位池养殖的成活率(对照组)。黄颡鱼的抗病力与个体大小有关,明显分为3个阶段:叉长30~50 毫米,抗病能力弱,成活率为 59%~65%;叉长60~80毫米(秋苗)抗病率好于前者,成活率66%;叉长在90~100毫米(冬苗)抗病率较强,成活率为85%~90%。夏季水温高,易导致黄颡鱼死亡,主要是链球菌、诺卡氏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内脏器官病变和各鳍条基部出血;其次三代虫、车轮虫、指环虫和小瓜虫等寄生虫寄生感染后导致烂鳃、皮肤出血而死亡。发病季节主要在5-6月和10-11月两个高峰,治疗和预防药物采用口服药饵、抗生素和中草药,治疗寄生虫病采用全池泼洒或挂袋。

黄颡鱼高水位池养殖成活率高于低水位池养殖成活率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解决了黄颡鱼所需的生态环境条件,诸如水质、水深、水的透明度、鱼的活动空间,基本上能满足黄颡鱼的生活、生长要求,而低水位池塘达不到。二是高水位池较好地解决了主养生物与其他水体生物生态空间问题,经4年养殖实践总结发现,当养殖水体的水位下降到1.5米以下时,黄颡鱼便会发生应激性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加深水位,便会出现大量死亡。这种应激性反应与鱼对水体的光照度、透明度和温度的不适应有关。黄颡鱼人工苗高水位池与低水位池养殖效果见表2。

表 2 黄颡鱼人工苗高水位池与低水位池养殖效果比较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_黄颡鱼水泥池养殖技术视频_鱼塘黄鳝养殖方法

3.养殖密度

黄颡鱼人工苗高水位池养殖,叉长为 30~50毫米的黄颡鱼幼鱼每亩放养密度6万尾,成活率为59%;放养密度为5万尾,成活率为65%;叉长60~80毫米的黄颡鱼幼鱼,放养密度为4.8万尾,成活率为 66%;叉长为 90~100 毫米的黄颡鱼幼鱼,放养密度为4.5万尾,成活率为85%;叉长为85~100 毫米的黄颡鱼幼鱼,放养密度为 3.5 万尾,成活率为90%;叉长为150~180毫米的黄颡鱼幼鱼,放养密度为2.0万尾,成活率为95%;叉长为 230~250 毫米的黄颡鱼幼鱼,放养密度为1.5万尾,成活率为96%。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与成活率以及鱼体规格与放养密度都成反比的关系。为此把握好放养密度是直接关系到黄颡鱼人工苗高水位池养殖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之一。黄颡鱼人工苗高水位池养殖放养密度参照表3。

表3 黄颡鱼人工养殖规格、密度参照

黄颡鱼水泥池养殖技术视频_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_鱼塘黄鳝养殖方法

4.分级养殖

黄颡鱼人工苗高水位池塘养殖,先行中间培育叉长20~25毫米幼鱼,经20天培育,叉长可达到30~50毫米,第二级将叉长30~50毫米幼鱼继续培育 120 天左右,叉长可达到 150~160 毫米,再进行第三级,再经240~260天,黄颡鱼可达到150~280克/尾,此时已达到上市规格,全程养殖约300~360天;放养大规格的秋苗叉长60~80毫米,养殖60天左右,叉长达到130~150毫米,再经过一次分级养殖210~240天,黄颡鱼达到180~280 克/尾,亦达到上市规格,全程约270~300 天 ; 放 养 冬 季 苗 叉 长 80~100毫米,直接养殖不需分级,经270~300天养殖,黄颡鱼达到250~350克/尾的上市规格,鱼价格最高。

三、讨论

1.黄颡鱼人工苗在淡水池塘养殖完全可行,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我们了解到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有别于“四大家鱼”,尤其是养殖水域的深度是首要条件。养殖水域深度必须达到2.5~3米,才能满足黄颡鱼生活、生长的需求,这是实现人工养殖黄颡鱼生产、稳定的必备条件。池塘水深低于2米时,因昼夜的水温温差大,直接影响主养鱼的生存条件。同时也助长水体和其他生物的繁殖生长,例如水生藻类、原生动物、纤毛虫类和鞭毛虫类大量繁殖,由于水位低,夏季的高气温直接引起池塘水温的升高,至32℃以上,超出了黄颡鱼最佳的生活生长温度,从实验中体会到将低水位池改造为高水位池是直接提升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的硬件条件。

2.黄颡鱼高水位池塘养殖要达到高产稳产,叉长80毫米以上大规格的幼鱼放养密度6万尾/亩为宜,分级养殖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之一。

3.黄颡鱼在水位低于1.5米、水位下降太快容易出现应激反应造成死亡。应做好防患措施,在捕鱼操作前泼洒维生素C溶液,或在饲料中拌入维生素C,饲养两天后再分鱼或抓鱼。

4.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日常管理很重要,要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防饲料发霉变质,高温季节注意调整饲料投喂量,做好巡塘,定期检测鱼体健康情况。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调整排灌水量,保证水位稳定。不随便用药或乱用药,不用禁药,保证商品鱼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_黄颡鱼水泥池养殖技术视频_鱼塘黄鳝养殖方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