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2018年暴雨和霜冻灾害影响,甘肃临夏州东乡县河滩镇祁杨村村民祁会来“往年能收入2万元”的3亩花椒大幅减产,今年采摘不足100斤。但近年依靠种植花椒摘掉了贫困户“帽子”的他并不气馁,并计划今年开春还要补栽300株幼苗。

50岁的祁会来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家务农,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曾因父亲患病在床、两个孩子上学等原因成为典型贫困户。近年来,靠种植花椒摘掉了贫困户“帽子”的他告别了土坯房,搬进了双层玻璃、白色地板构成的砖瓦房。在干净的院落中,他抚摸着瓷砖上“梅竹呈祥”字样感慨万千,“这一切都是花椒带来的”。

在祁会来眼里,祁杨村是当地一个普通村庄,曾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一代代农民想在土地上“苦出”名堂,往往事与愿违,一年的埋头苦干,能养家糊口便是“丰收年”。而与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作物相比,作为调味品的花椒,则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谈及花椒如何从调味品变成“致富果”时,祁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如玉介绍说,1995年,当地河滩镇“大红袍”花椒在甘肃省农土特产品评鉴会上荣获金奖。这一消息,给祁杨村带来了发展新思路。

杨光环是祁杨村第一批规模种植花椒的当地村民。他回忆说,刚开始种植花椒只是在地里套种花椒树,试着往周边城镇销售。

“一亩花椒产200斤,收入超1万元;一亩玉米高产可达2000斤,但收入不到2000元。”尝到甜头的杨光环将6亩土地全部栽植花椒树。

一时间,村民纷纷跟风。“大红袍”“八月椒”“棉椒”等各类品种涌入村庄,但由于村民们缺乏规模种植经验,花椒树时有死亡。

采用“堆土”种植法,防止积水泡烂树根;用石灰和硫磺制成石琉合剂防冻,防病虫害;稻草熏烟,保土地温度……村民化身“土专家”对花椒树“把脉问诊”。同时,还将“大红袍”的枝条嫁接至“八月椒”树干,培育出根部耐水、品质佳的新品种。

据了解,当地政府为发展花椒产业,鼓励村民租赁承包荒山荒坡,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栽植。同时,联系苗木专家到田间地头为椒农传授种植、管理技术,促村民由“土专家”向“新椒农”转变。

河滩镇党委副书记孟玉龙介绍说,该镇为调动椒农种植积极性,出台“栽植幼苗补贴2元”的政策。同时在花椒树成长期间,推广高原夏菜,保证村民收入。

据当地官方资料显示,河滩镇累计栽植花椒面积3.3万亩,210多万珠。年产花椒180万斤,产值达9000万元,占该镇人均收入38%。

东乡县委书记马生荣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该县特色林果收入已成为部分乡镇收入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该县经济林栽植面积累计达6.74万亩,带动创收1.29亿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