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枇杷始种于隋,繁盛于唐,极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以色艳形美、肉质细嫩、汁多味鲜、风味卓绝而闻名天下。自唐代起被列为贡品,视枇杷为“珍果之物”。《唐书·地理志》中有“岁贡枇杷”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塘栖枇杷胜于他乡,白为上,黄次之。塘栖枇杷在塘栖镇形成了独特的枇杷经济、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态。
塘栖素有“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之称,广济桥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河湖池塘星罗棋布,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特别适合于枇杷的生长发育,孕育出了品质超群、风味特佳、古今闻名的塘栖枇杷。2016年,塘栖枇杷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枇杷种植资源区域面积1.8万余亩,年产量5000余吨,“金果子”重焕生机。现有省级枇杷产业示范区1个、塘栖枇杷产业博览馆1个、区级农业园区2个、种质资源圃1个。2020年,枇杷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8亿元,辐射带动塘栖、崇贤等50个行政村,带动村民1万余户。塘栖枇杷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颗“金果子”、农旅融合的一条精品路线、品质临平的一张“金名片”。
围绕地理标志申报,促进枇杷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开展优选优育。塘栖枇杷悠久的种植历史繁衍出了丰富的品种品系,“塘栖枇杷”品种资源按果肉颜色分为白肉、红肉两类,全部收集保存于塘栖枇杷种质资源圃内。现主栽品种为“软条白砂”、“硬条白砂”、“大红袍”、“宝珠”、“杨墩”,其中软条白砂仍是至今全国最好的枇杷鲜食品种。近年来,与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合作开展塘栖枇杷品种培育,推广种植迎雪、浙白10号、浙白14号、浙红16号等杂交品种,引进国内外枇杷良种资源开展杂交育种研究,截至目前,枇杷种质资源已达62个,部分优选(杂交)品系已纳入浙江省枇杷“十三五”育种项目。二是发展规模经营。建立邵家坝和塘北2个精品枇杷功能区,成功创建了省级枇杷产业示范区近5000亩。现有塘栖枇杷行业协会1个,枇杷专业合作社2个,枇杷研究所2个,枇杷产业类家庭农场15家。以塘栖枇杷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管理模式,开展塘栖枇杷品牌保护与宣传、分等分级、枇杷预冷及标准化包装、电商培育、建立产销体系等系列服务工作,承担了枇杷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活动。创新开展枇杷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为规模经营提供政策保障,助推塘栖枇杷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三是强化行业监管。依托临平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开发建设枇杷质量安全追溯、自然灾害应急数字化监测、产销一体化数字化监管等应用体系。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的标准,形成从生产管理、质量情况、执法检查到销售交易的完整数据链,并通过出具“临农监管合格证”实现全程追溯,确保枇杷品质和安全。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推动枇杷产业全链条发展
一是力推三品一标。开展塘栖枇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品质提升,已有25家枇杷生产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申报面积达3968.3亩。推广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农药和肥料,推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塘栖枇杷已推广有机肥150吨、测土配方肥60吨、丰田宝30吨。实施农业“标准化+”行动,以枇杷采摘园为重点推广矮化栽培、早疏花果等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强树促花增产、设施促控栽培等技术创新。二是延长产业链条。塘栖镇是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枇杷蜜之乡、国家级枇杷原产地域保护之乡,枇杷产业在全省竞争优势明显。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开发枇杷花、枇杷酒、枇杷蜂蜜、枇杷膏等精深加工产品,深挖枇杷食用、药用和养身等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价值链,助推塘栖枇杷在乡村振兴中释放更多“红利”。成功招引枇杷产品全株利用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枇杷附加值,制作塘栖枇杷故事公益专题宣传片,并在人民网上播出。“塘栖枇杷”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等国字号荣誉。三是打造枇杷盛会。“以节为媒”开启营销新模式,带动枇杷产业大发展。连续举办了23届的中国杭州塘栖枇杷节已成为杭嘉湖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地方性节庆活动,5月到塘栖采枇杷、游古镇、尝美食、参与文化艺术周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新风尚。打造浙江省唯一一家以枇杷为主题的专题博览馆,全方位展示塘栖枇杷的历史文化、现代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塘栖枇杷文化窗口体验中心。2021年,枇杷节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1909.59 万元,同比增长6.33%,其中枇杷采摘和现场销售收入7242.47万元,枇杷电商、微商销售收入7841.88万元,餐饮(农家乐)销售收入6825.24万元。
三、打造枇杷美丽经济,实现农民致富新途径
一是拓展销售渠道。培植电商理念,立足“营销枇杷,服务果农,拓宽渠道,增产增收”目标,通过开展塘栖枇杷专题电商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塘栖枇杷电商销售人才。2021年,专题举办塘栖枇杷节网红电商人才训练营,累计培训2823人次;突破运输瓶颈。针对枇杷运输过程中易损伤的特性,与联合物流公司,积极创新采用保鲜降损的网套包装,全程可控的监控系统,优转优派的运输流程和产地直采式的运作模式,将一盒盒鲜美无损的塘栖枇杷第一时间送到消费者手中,确保了塘栖枇杷“才下枝头,便上舌头”的鲜美体验;加强物流合作,积极引入顺丰速运、邮政EMS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枇杷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目前塘栖枇杷销往全国300多个城市,并远销东南亚等地。今年,塘栖枇杷线上销售快递单量突破24.1万单,同比增长32.55%。二是推进产村融合。将枇杷产业与美丽乡村、水乡古镇、超山梅海、丁山湖湿地等优势资源串珠成线,建设原生态滨水休闲步道与山林步道为特色的“塘超小径”,展现江南水乡主题特色,沿线拓展民俗体验、文创互动、健身休闲、特色美食、非遗展示,整合水乡旅游优势资源,打造塘栖枇杷生态观光旅游带,形成了一批以枇杷产业为基础的休闲旅游、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等项目,走出了一条产村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金名片”。目前已建有大型农庄5家、枇杷采摘点100余个、农家乐服务点48家,有效带动当地农民经济增长。三是打造新业态消费。以“一镇一品”为重点,挖掘发展了塘栖运河夜游、塘栖古镇湖光山色音乐会、塘超小径网红绿道等;结合“塘栖枇杷节”深挖塘栖瓷毛肉圆、枇杷宴、法根糕点等老字号美食,打响临平美食品牌,打造有临平文旅特色的风味“夜食堂”;鼓励农家书屋推出夜间书房、深夜书吧等夜读项目,开展系列“夜读会”等主题活动,增设24小时智慧化自助图书馆,提供“夜读”等服务,推动夜间健身休闲消费。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塘栖枇杷地标农产品“原种保护、良种培育、品质控制、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整合塘栖名山、名镇、名湖和美丽乡村等资源禀赋,带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效益。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枇杷生产全程智慧化、透明化管理,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同时,强化地标监管,切实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提升塘栖枇杷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公信力。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区农产品产业升级、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