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味道 增江大刺鳅
在民间有句俗话,“吃鱼就要吃大刺鳅”。大刺鳅因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而备受增城老街坊欢迎,但由于曾经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这种曾经生长在增城增江河里野生大刺鳅数量越来越少,慢慢成为了记忆中的味道。
今天“特搜”就给大家安利一款身披“刺刀”的美味——大刺鳅,这种人工养殖的鱼或将成为增城农业的“新名片”。
大刺鳅的特性是嘴巴尖、背部有刺,当它受到攻击时背部的刺就会竖起来。这种鱼当地人也叫它勒锥,是栖息于增江河流低层石头里或岸边有水草的深潭石缝处。
广州市河盛汇增江大刺鳅繁育基地负责人彭先生介绍,增江大刺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市场还时不时会见到有售卖,但由于环境影响和捕捞过度,这种鱼已经消失在市民餐桌多年。
土生土长增城人蔡姐介绍,增江大刺鳅营养价值非常高,特别适合坐月子的女性,所以很多街坊捉到或者见到有卖,都会第一时间买回去煲靓汤。
蔡姐介绍,煲汤的话可以先将鱼煎好,再煎一个鸡蛋,将瘦肉灼过水,一起大火煲上50分钟,这种土方法煲出来的汤特别清甜。除了煲汤之外,无论鼓汁蒸或者煎焗同样美味。
十年磨一“刺” 村民发家致富
广州市河盛汇增江大刺鳅繁育基地负责人彭先生介绍,这些人工养殖的增江大刺鳅能够重新走上市民餐桌,是他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努力得来。
虽然早在2000年前后在增城还能找到的增江大刺鳅,但十年后当彭先生找遍增城农贸市场和渔民手上都很难再觅到踪影,这也促使他萌生做养殖大刺鳅这门生意的念头。
要孵化这种鱼就要找到鱼种,但在增城从未有人成功孵化过,彭先生只能一边找在增城找鱼种,一边向周边省份有养殖大刺鳅这类鱼的专家取经。经过七年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大规模孵化这种鱼苗。
广州市河盛汇增江大刺鳅繁育基地负责人-彭进桃:
这种鱼孵化出来的苗,遇到不适合的水温就容易大面积死亡,难度非常高。一年又一年,直到2017年我们才成功孵化出十万尾。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作为2021年广州市增城区乡村振兴20项重点工作之一的增江大刺鳅繁育基地建成投产。今年该基地孵化6-8公分鱼苗360万尾,产成品大刺鳅60万斤,预计年产值约5000万元。
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不少养殖户见到增江大刺鳅的成功也纷纷加入。
往后,广州市河盛汇增江大刺鳅繁育基地将致力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建设“智慧渔业”基地,开发大刺鳅产业链,带动更多养殖户增收,努力打造大刺鳅地理标志产品,致力实现增城“一粒米”(增城丝苗米)“一棵菜”(增城迟菜心)“一个果”(增城荔枝)外的“一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