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吕梁市妇女联合会”关注
【导语】:在中阳县武家庄镇刘家庄村有一位普通的蔬菜大棚种植户,她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妇女朴素和勤劳的美德,更具有新时期农村妇女的精明能干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有着灵活的经济头脑,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只要认准的事,不管有多么困难,必定做到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提起这位妇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就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周继珍。
为了响应国家和省市县的号召,在2012年周继珍和丈夫一起创办了国林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址位于我县武家庄镇刘家庄村,占地面积53亩,实用面积40亩,共建13个大棚,以种植西红柿、西葫芦、辣椒、豆角为主,西瓜、甜瓜、小杂粮为辅。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供市场蔬菜40多万斤,成为了我县唯一一家绿色环保无公害的蔬菜种植基地和供应商。
同期声1:周继珍
【当初一个是这个国家的政策好,鼓励人们回乡创业,我又觉得这个种蔬菜,人们对绿色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大,种菜也是一个商机,所以我们就种了这个蔬菜大棚。】
虽然刘家庄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极为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周继珍也为她的蔬菜大棚制定了长期发展计划。但在周继珍刚开始种植蔬菜大棚的时候,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抱着只要付出必会有回报的纯朴想法,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大棚蔬菜种植中,田间、地头、棚里、棚外,随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她告诉记者,棚内种植不像棚外种植那么简单,既要掌握湿度,又要把握好温度,技术含量相当高。
对于刚接触高科技种植的周继珍来说,没有经验,更缺乏技能,于是她一边在棚里劳作,一边出去培训学习,每天起早贪黑,不畏严寒酷暑,坚持在棚里劳作。在她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下,一株株菜苗破土而出,一畦畦鲜菜茁壮成长,一茬又一茬,一车又一车,从偏远的刘家庄地里产出的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送进县城,周继珍很是欣慰。但年终一结算,收支平衡,也就是说全家老老小小忙碌了一年,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周继珍安慰自己说,这只是刚开始,收益不好是正常的,咬咬牙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同期声2:周继珍
【本身种菜前期投资大,见效慢,反正刚开始第一年管理上、成本上浪费了,第一年就没效益。即使没效益,我想的就是既然要做事,就要坚持,不能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了。夫妻俩商量虽然第一年没有挣(到钱),但是也要继续了,一半年就能赚钱。所以说我们又开始定苗,第二年准备开始建了。】
于是,定苗、整土,一切的工序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而就在此时,一场始料未及的大雪活生生地把新建的7座大棚压塌了,其余的大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勇气又被这无情的雪灾打垮了。周继珍至今还能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夫妻俩绝望地坐在倒塌的大棚前,站也站不起来,浑身毫无知觉。在政府的关怀鼓励下,一向不服输的周继珍又重新振作精神,并发誓以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地走下去。
同期声3:周继珍
【第二年正月下了一场雪,当时压塌5个棚,心里急的,本身咱就没有赚到钱,自己又不是很有钱,你说这压塌了是继续做了不是。夫妻俩一商量还是继续坚持做吧,咱借上点儿钱,做什么肯定都要投资了,有个赔赚。结果我们夫妻俩借了钱就把棚投资了8万块钱就整修起继续做。为了降低成本,我们一家人四五口人起早贪黑,自己就钻到棚里劳作了,尽量不雇人了不雇人,最严重的一早上,我一早上从棚里往出扛辣椒,四十斤的袋子我扛过二十三袋辣椒一早上。】
人勤地不懒。就这样,周继珍一深一浅,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四年,这四年有苦有累,有欢笑也有泪水,才有了如今的合作社。当看着县城的居民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绿色新鲜蔬菜时,她欣慰地笑了;当看到许许多多的村民从她手上领到了工资,她自豪地笑了。“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当问及以后的打算时,周继珍说要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这不单单是让自己致富,更是要惠及周边群众,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同期声4:周继珍
【目前为止,规模不是很大,我计划扩大规模以后再吸纳周边的贫困户,或者剩余劳动力到我们这里打工来,慢慢地等我们壮大了,见了效益以后,引导人们用自己的平地,因地制宜,建了大棚种了菜,效益根本不是一亩地玉米一千,而是一亩地收入至少在两万,本身一个农民种一亩地的大棚,收入两万就挺好的,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编后语】:有过迷茫时的犹豫,有过困惑时的徘徊,也有过失败后的苦楚,在事业的十字路口,她选择了坚持。本是过着城里人体体面面的生活,却又返乡扎进山沟里,甘愿与黄土地结缘,续写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相信在周继珍的带领下,乡亲们头顶的天空将会更宽、更蓝。
成华 艳平 旭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