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初歇,柳绿风轻。
走进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十字回族苗族乡的青山村,一片片备耕待春播的产业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养殖大棚,一栋栋精美别致的民居,处处生机盎然。
然而,当把时间拨回到6年前,青山村却是另外一幅面貌。
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道,晴天灰土飞、雨天一脚泥,无产业、无优势、无资源,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贫困发生率13.61%。
作为典型的回族聚居村,回族占青山村总人口的76%。由于特殊的饮食习惯,村民们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亩产仅四五百斤,收入200多元,勉强养家糊口。
变化,从2015年开始了。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春风,修路、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青山村挖“穷根”,找“药方”,继续在产业强、生态好、农民富上积极探索,闯出三条青山生“金”之路。
青山村一隅。
产业融合,牵出一条致富路
“去年,我靠种植烟叶就纯赚了6万余元,接茬种植蔬菜后,收入又翻了一番。”青山村村民陈兴全,掰着手指算起两份产业带来的收入时高兴得笑眯了眼。
“轰隆隆、轰隆隆……”在他身后,翻犁机、起垄机正开足马力在深翻烟地,务工的村民们也忙着覆地膜、挖集雨池……一切井然有序。
“是产业综合体建成之后,我感觉可以赚到钱,才尝试着烟蔬轮作,今年我还准备试试增加轮作其他农作物。”分享起产业致富路,陈兴全更是滔滔不绝。
原来,他提到的产业综合体,就是2020年1月20日正式成立的十字乡青山村烟区产业综合体,也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当年全国重点建设的51个行业示范综合体之一。
一片片起垄待栽的产业地。
整个综合体主要建设区域为1850亩,重在依托青山村本地烤烟产业优势,打造以烟为主、产业配套、多业融合的现代化农业坝区。
综合体建成后,不仅划分出6个片区,分别实行“烟蔬”“烟药”“烟稻”等轮作茬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还依托烟叶基础设施构建“烤房 食用菌种植”“大棚 社会化育苗”“农机 社会化服务”等综合利用模式,为附近农户创造就近务工机会。
在青山村育苗工场的大棚里,一个体型瘦弱的男人正专注地匀着蔬菜苗,重复着起盘、匀苗,他的动作娴熟流畅,脸上洋溢着平淡生活的满足,他就是今年26岁的先天性聋哑人冯培兴。
由于身体缺陷,他既无法正常外出务工,也没有任何致富门路。幸运的是,社会化育苗服务启动后,经人介绍,他成为了育苗工场里的一名员工。
“在育苗工场每月收入3000元,加上土地入股等收益,算下来也能够维持他自己的家庭开支了。”冯培兴的姑姑冯恩荣说。
产业兴起,为青山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20年,青山村产业综合体共实现产值789.22万元,实现劳务收入350余万元。其中,63名产业工人人均收入3—3.5万元。
生态循环,走稳一条绿色路
2016年以来,平坝区因地制宜发展肉牛、生猪、平坝灰鹅等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
受益于此,除了种植业,青山村的养殖业更是风生水起。亿禽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彩蛋鸡养殖场等大型养殖场依山而建;肉牛(黑牛)养殖场的养殖基地、大数据中心拔地而起;各类小型养殖场散落遍布山间……
在亿禽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养鸡场里,上万只鸡个个精神抖擞,肉鸡、鸡蛋的产量也一直居高不下。但是,这个自2009年便一直从事养殖业的龙头公司,却也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就是粪便的处理。
同样,畜牧粪便的臭气、污染,也是青山村最大的“烦恼”。
有问题,自然要解决。青山村采用贮藏发酵的方式,生产有机肥,形成了“烟后种植牧草—青贮饲料—粪便—有机肥—反哺烟地(有机蔬菜)”“粪便—有机肥—经果林—林下养殖”的山村生态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烤烟育苗大棚里茁壮生长的“水培蔬菜”。
“随着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一直困扰养殖业的粪便变废为宝,派上了大用场。”青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周梅介绍,近几年村里先后发展种植了蜂糖李、三七、板蓝根,都需要使用有机肥,以前臭不可闻的粪便现在可是成了抢手货呢。
经统计,青山村每年生产使用有机肥达到1万余吨,全部用于烤烟、蔬菜、花卉稻谷等配套作物生产,改善复垦耕地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
“山里的参天绿树,地里的各类产业,发酵的一堆堆粪便,可都是我们青山村村民的‘绿色银行’。”说起绿色发展,青山村党总支书记张庆十分骄傲。
多元发展,拓宽一条增收路
在做好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青山村尝试延伸产业链,更好地解决村民就近务工问题。
目前,亿禽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形成孵化、育雏、育成、产蛋、禽蛋销售、饲料加工于一体的蛋鸡养殖产业链,还配套建成蛋白粉加工厂;肉牛(黑牛)养殖场也探索打造覆盖饲草料种植、购牛与饲养繁殖、育肥、屠宰、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牛产业。
今年45岁的村民王代权,由于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中2名小孩尚且年幼,不能长时间离了人,导致他无法外出务工,家庭十分贫困。
2019年开始,王代权便在肉牛(黑牛)养殖场务工,从事养殖场基本建设、饲料加工、废物处理等日常工作,每月能获报酬3500元左右。
谈到未来的打算,王代权十分激动:“村里产业这么多,我先积累一些本金,再考虑自己去独立发展。我相信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除此之外,青山村还依托村里的农业产业合作社,与利民烤烟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研发虫草酒、虫草面、天麻面、咸菜小食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通过“黔彩”便利店进行销售。
深加工后的虫草酒。
据了解,青山村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余元,村里九成以上村民建了新房,六成以上村民家里有了小轿车。
下一步,青山村打算依托被评为“贵州省第四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有力契机,结合村内的和青清真寺、农业产业带、星辰花卉玫瑰鲜切花种植基地等资源,打造具有体验农业、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等主要功能的近郊乡村游好去处,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的青山村,产业强了、环境美了、生活富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少数民族村建设画卷正在春风里徐徐展开。(文/图宦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