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金花,周守标.安徽黄精属植物的研究现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5):17-19.

[2]

陈芳软. 不同生境条件下多花黄精生长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06-307.

[4]

李伟,文永兰.从黄精的补虚作用看虚证与衰老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2009,24(4):518-521.

[5]

张玉翠. 黄精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生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6]

娄帅,李永红,韩光,等.黄精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0):1527-1528.

[7]

张静,张艳贞,陈文,等.四产地黄精中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2):147-148,152.

[8]

钱枫,赵宝林,王乐,等.安徽药用黄精资源及开发利用[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4):33-34.

[9]

姜程曦,洪涛,熊伟.黄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草药,2015,46(8):1247-1250.

[10]

肖倩,姜程曦.安徽省黄精产业经济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216-218,246.

[11]

邵建章,张定成,孙叶根.安徽黄精属植物生物学特性和资源评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22(2):138-141.

[12]

赵致,庞玉新,袁媛,等.药用作物黄精栽培研究进展及栽培的几个关键问题[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1):85-86.

[13]

毕胜,张含波,李桂兰.黄精的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11):30-31.

[14]

牟小羽,张利民,杨圣祥,等.泰山野生黄精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42(1):12-13.

[15]

易思荣,全健,李品明,等.初步分析中药材黄精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7, 32(11):5007-5010.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