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供图
南美白对虾“中兴1号”亲虾。受访者供图
引种车间、亲虾培养池、营养车间……湛江东海岛上,坐落着我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这里是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由其培育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填补了国内自主选育南美白对虾种虾的空白,让对虾得以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仓廪实,看深海。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广阔的海洋为湛江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而种苗则是保障“蓝色粮仓”的“芯片”。作为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广东发展海洋牧场的主战场,实现“藏粮于海”,湛江正当其时。
经过多年的沉淀,湛江现有水产种苗场480多家,各类水产种苗年产量2000多亿尾;拥有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1家,国家级良种场2家,省级良种场16家,经农业农村部审定的湛江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占全国的50%。66个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投入生产应用,其中淡水20个,两栖类5个,海水41个,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形成,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水产种业“硅谷”初步形成。
●南方日报记者林露实习生方怡通讯员孙诚志赵军
破解种虾“卡脖子”问题
种业强则农业强,种业兴则农业兴。在湛江,关于种业的故事,要从对虾说起。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受白斑综合征病毒影响,我国传统对虾养殖业遭受严重打击,产量一度从1992年的22万吨下滑到1997年的6万多吨。这时,南美白对虾为产业带来了新希望。1998年南美白对虾在湛江试养成功,我国对虾养殖中心开始由北往南移。
问题却随之而来。南美白对虾的种质资源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当养殖规模扩大时,种虾价格不断上涨,经营成本大大增加,育种技术关卡成了横亘在对虾产业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为了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2002年,科技部、农业部把对虾抗病毒选育的工作纳入了国家863计划,成立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开展南美白对虾、海水鱼等育种研发工作。
基地与中山大学联合,率先开展南美白对虾的选育研究工作。历史性的一跃在2011年到来——历经近十年的摸索,基地选育出国内认定的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突破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
如今,该基地有亲本选育养殖池150亩,育苗水体2万立方米,是集种苗、水产饲料、养殖、动保为一体的综合研发平台,主要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红螯螯虾、金鲳鱼、石斑鱼、军曹鱼、马友鱼等。其中,年选育对虾亲虾10万对,虾苗80亿尾,是我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企业纷纷行动——
海茂种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科研攻关,于2010年繁育出“中科1号”。2015年,海茂种业集团全面与PRIMO亲虾公司合作,2016年首次引进适合粗养模式的高抗品系南美白对虾。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对虾良种创制研究中心与外国育种专家团队共同建设了南美白对虾、高产能、无特定病原(SPF)种虾培育中心,目前已构建选育基础群体203个,形成了良好的南美白对虾良种选育流程体系。
去年,湛江海兴农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培育的“海兴农3号”和海茂种业集团等单位培育的南美白对虾“海茂1号”通过审定,为湛江再添两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
如今,湛江实现“哪里有对虾养殖,哪里就有湛江虾苗”。种业的兴旺带动对虾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对虾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额七项指标全国第一的成就。湛江登上“中国对虾之都”的宝座,全国十条虾中,就有六条来自湛江。
突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湛江水产发展的基础好,发展空间大,上个世纪90年代起,陆续突破了不少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技术相对比较成熟。
近年来,通过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湛江大幅改善了水产良种保种、选育和繁育基础设施,为水产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水产良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湛江年培育石斑鱼苗0.76亿尾、金鲳鱼苗1.21亿尾、军曹鱼苗22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1700亿尾、扇贝等贝类种苗16.28亿粒。
湛江系统开发和利用渔业种质资源,一方面优选具有发展潜质的名优新品种,如海水重要养殖经济鱼类石斑鱼类、鲷科鱼类、军曹鱼、卵形鲳鲹,东风螺、方格星虫、糙海参等;另一方面,引进国外优良养殖种类,成就新产业,现已形成产业规模的水产种业有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类、卵形鲳鲹、扇贝、贝类、珍珠、罗非鱼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去年6月,高体鰤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解决长期以来高体鰤养殖依赖野生苗的问题。高体鰤俗名章红鱼,其苗种每公斤市场价格突破百元,在全球水产市场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此前,由于高体鰤苗种基本来源于野生捕捞,存在种质资源衰退风险。
“高体鰤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的成功研制,是响应国家打赢种业翻身仗,打造‘蓝色粮仓’号召的具体举措,将为我国深远海养殖提供良好的养殖品种,经济效益可观。”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春华介绍。
在雷州市北和镇调罗村一角,这里正在建设的是占地150亩的广东蓝粮种业有限公司基地,设计年生产海水鱼苗6000万尾。
蓝粮种业是一家专业从事集亲鱼、鱼卵、鱼苗和成品鱼于一体的海水养殖全产业链企业,常年培育金鲳鱼、海鲡、珍珠龙胆、三刀、红友、龙胆、老虎斑等30多种海水鱼卵和苗种。
其中,“蓝粮1号”金鲳品系是该企业的优质产品。此前,蓝粮种业与海南大学合作,从南海丰富的金鲳种质资源中,采用群体选育、家系选育技术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选育4代,培育出“蓝粮1号”,选育品系平均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20%。
■聚焦
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海水鱼良种场
去年,由广东海洋大学牵头实施的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水产种业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园。
该产业园以种业水产为突破口,重点解决种业问题。根据产业园规划,到2023年,实施主体的种业产值达到1.5亿元,年生产自主选育亲本数量在30万尾以上,培育苗种数量超过1000亿尾,良种覆盖率超过养殖面积的90%。
“种业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整个产业链条里,种业是源头。养殖要有良种和良法,才能得到好的水产品,所以最开始一定要有好的种。”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汤保贵介绍,种业发展非一日之功,不是某家企业或某所高校就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产业的协作。
在湛江,学界和业界早已达成合作的共识。近年来,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深化合作,带动水产种业发展,支撑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粤西首个省级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在优质鱼种育繁推方面进行研究,突破鮸鱼、高体鰤等鱼种的育种与养殖关键技术,正以卵形鲳鲹、石斑鱼等南海“蓝粮”品种为对象,制定技术集成及应用方案,开展养殖标准化与产业化应用。
今年1月,湛江在企第一个广东省院士工作站——林浩然院士工作站落户海威集团。海威集团育有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等重要海水鱼类的多个选育基础群体。院士工作站的成立,能依托广东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展更多研究工作,直面海水鱼苗种培育、优良种质创制关键技术问题的同时,也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
海威集团董事长刘定介绍,院士工作站团队有三十人左右,下设专门研究鱼、虾、海马的团队。“院士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主要针对深远海退化品种进行选育、研发,目前石斑鱼、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选育进展顺利,今年下半年小范围进行试养推广,如果年底能达到预计目标,明年就能大量推广。”刘定表示。
上个月,湛江全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召开,会议要求强化科技创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优质品种培育,重点抓住种业“芯片”这个核心,强化水产种业技术攻关,开展适合深远海养殖的海水鱼选育种与种苗规模化繁育,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海水鱼良种场,培育一批国家级水产种业龙头企业。
有自然禀赋,有政策支持,有科研推动,湛江水产种业正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