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为增加村民收入,他又果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远赴俄罗斯拿回订单,到河南培育秧苗,组织村民种植了1000多亩苹果洋葱,当年实现亩效益1500元,是种玉米的10倍。2009年,长富村与中粮集团联合建设了千亩高淀粉玉米基地,每斤玉米高出市场价格2分钱。2010年,与大庄园联合建设了千亩甜玉米基地,每年供应甜玉米原料10万箱。同时,与烟草公司合作种植烤烟800亩,每亩比种植玉米增收3000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富村的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成为标杆和样板,肇东市农业工作现场会基本都在长富村召开。

巧念多种经营致富经,三千头奶牛富了众乡亲

过去,长富村只养黄牛。2001年底,“伊利奶业”落户肇东市,李凤山意识到,养奶牛的黄金时代到了。

长富村村委会主任王洪义狐疑地问道:“全村没有一头奶牛,怎么办?”李凤山只回答一个字:“买!”于是,他奔走省城寻资金、要政策,到外地购买优质奶牛,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就这样,他组织建起了奶牛养殖小区,大张旗鼓地引领村民养奶牛,最高存栏数量达3000多头,远近闻名的黄牛村一下子变成了奶牛村。 接下来的好多年里,李凤山又在村里先后兴办了羊场、鸡场、鹅场,开始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他还组织村干部筹建了牛奶站,为农户免费提供送奶车、制冷罐等相应配套服务。

为保护农户利益,他多次跑到伊利公司与该公司负责人商谈:“我保证我们村的牛奶质量,但你公司必须要每斤多出2分钱收购。”经过他的软磨硬泡,与伊利公司达成了协议。靠奶牛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近500元。2012年,长富村又以种植业基地和饲养500头荷兰小白牛的养殖基地入股大庄园投资5亿元的三期工程。在他病逝前夕,还与村班子成员研究确定了兴办肉牛养殖场和黑猪养殖场的畜牧发展计划。

探索村办企业之路,米业公司为村民增收两千万

在王洪义眼中,李凤山行事果敢,对环境发展有着超乎想象的敏锐洞察力,所以他作出的每项关乎长富村发展的决定都没错过。说起和李凤山共事三十几年的感受,这位老村长不断竖起大拇指。“以前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他办公室,说说今天要干啥事,再听听他的想法。现在他不在了,心里突然就空了。”

王洪义记得李凤山有段时间就像着了魔一样,见到村里的干部就问:“农业发展能不能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王洪义知道,李凤山一定又有别出心裁的想法了。慢慢的,王洪义领会到,书记是要通过兴建村办企业带领全村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后来,在所有人看来是李凤山创新的举措,却创造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乡(镇)村经济的“长富模式”。

致富经玉米_致富经2020甜玉米_致富经玉米种植

早在两年前就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但为了不影响工作,也怕亲友和乡亲们担心,他将诊断书偷偷锁在了抽屉里。直到病情逐渐恶化转变为肝癌,不能正常工作了,才被家人强行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4月17日清晨,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凤山因肝癌医治无效,在肇东市第一医院病逝,享年67岁。而那份甲状腺癌诊断书,直到他辞世后才被家人发现。

噩耗传到村里时,全村百姓无不动容落泪。出殡那天,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自发送上的花圈摆放了近300米。老支书周恩老泪纵横:“凤山没死,他就活在我们心里。我家里有他的照片,想他的时候我就看看。”

三十七载带头人,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李大干”

十里八村都知道,在担任长富村党支部书记的37年里,李凤山一直就是扛旗的,啥时候都没落后过。

37载春秋,李凤山风雨兼程,带领长富村父老乡亲致富的步子从未停歇,靠着扎实苦干,探索出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乡村经济的“长富模式”,走上了“稳粮、兴企、活商、上牧”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今,长富村已有集体固定资产达6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2年间增长8倍,在肇东市各村排名首位。因为李凤山各项工作都想在前,干在前,排在前,几十年如一日以身示范走在前,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大干”。

早在计划经济时代李凤山就带领大家狠抓粮食生产,依靠科技种田使长富村玉米亩产达到了近300公斤,远远超出了同类地区玉米亩产近200公斤的产量,确保了完成国家粮食上交任务,没吃过一斤返销粮。上世纪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他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支持,带领全体村民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硬是用人拉肩扛等土办法,改变了全村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的现状,从一个生产队一口机电井逐步发展到全村38口机电井,并使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完备,为全村的农耕生产和畜牧业养殖打下坚实的配套设施基础。

大胆尝试栽培新技术,村里经验被推广到全省

李凤山能干,但不蛮干。他相信科学,敢用新技术,带头开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世纪90年代,省农委要搞玉米种植大垄双覆试验,亩产过吨。因为试验有风险,许多村都犹豫不决。李凤山合计了一番,认为这是改造低产田的好机会,便把这个试验要了下来。那时,村里没有覆膜机,他领着村民硬是用铁锹给几千亩地覆上了膜。一天,老天爷突然刮起狂风,刚覆盖在地上的薄膜都被刮上了树。这时,村民都瞅着李凤山。李凤山就说了一个字:“干!” 在随后几年里,长富村依托这项技术创造了亩产1250公斤的历史新纪录,率先在全省实现吨粮田目标。这项新技术在长富村成功运用后,被推广到全省。

从2004年初开始,长富村对原有集体资源进行整合,34户村民以土地经营权量化入股,长富村以原谷子加工厂入股,成立了肇东市首家农业股份合作公司——肇东市长富米业有限公司,投资20多万元建成加工生产线,终日和泥土打交道的村民放下锄头成为股东。李凤山多次赴省城、跑北京,借助名人宣传,抓住哈洽谈会等商机大力推介,打造了“绿色有机第一米”这一品牌,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纯利润140万元。如今,“大干”牌有机小米市场价每斤高出普通小米近10元钱。十年来,米业公司共为村集体累计增收1200万元,全村农民累计增收1908万元,人均年增收2000元。

依靠米业公司的拉动,全村形成了“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现在,长富米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99户,全村规模经营绿色有机谷子种植面积2300亩,同时辐射带动外村绿色有机谷子种植面积2200亩,年加工销售有机小米4万箱,村集体年纯收入200万元,入社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

“村里得干几件大事。米业得发展,农机合作社也要扩大规模……”这两年,李凤山的雄心越来越大。2012年,他代表村里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签订了小米深加工合作协议,由大学投资3000万元建设优质谷子种植基地;融资建设金色米业加工项目,落户省绿色食品产业园,预计总投资三亿元。然而,伴随着项目的紧张推进,李凤山却日渐消瘦。今年年初,体重170多斤的他,在两三个月内骤降了近50斤。

试水土地规模经营,办起肇东第一家农机合作社

2005年,随着国家逐步加大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力度,李凤山感到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兴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大趋势。他主动赢得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多次跑省里有关部门,争取到了由省政府批准立项的农机合作社项目,全省首批本来确定10个,他硬是千方百计地争取到另外1个指标,成为第11个。李凤山通过组织村民入股、争取国家投资等办法,成立了肇东市第一家农机股份合作社,购入收割机、拖拉机、翻斗车等大型农机具27台(套),并以农机合作社为牵动,整合临近村屯4万亩耕地进行规模经营,实现了“小四轮变成大农机、小白龙变成大喷灌、小垄种变成大双行”三个根本性转变。农机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7万元。同时,李凤山还兴办了长富村玉米吨粮田合作社,现入社农户186户,规模经营土地6100亩,年实现收入320万元,入社农户户均增收1.7万元。

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李凤山还积极开辟增收渠道,大搞劳务输出,组织富余劳动力走出田间,外出打工挣钱。目前,全村在石家庄做技术工人的有120人,有35户农民在天津建筑设备租赁一条街开展经营,有56名农民被俄罗斯聘为农业技术顾问,有25名农民成为专职农副产品经纪人,现在长富村每年依靠劳务输出就创收近800万元。

惊悉李凤山去世的消息,长富村的乡亲们都自发地跑去给老书记送行。老党员张万林泣不成声:“这么多年,他像照顾自己爹妈一样地照顾着我,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啊!”

斯人已去,英名却将常记人们心间。

利为民所谋,他把村民的幸福当做奋斗目标

人们常说“吃水难忘打井人”,这话在长富村村民心里体会最深。他们最清楚,村里如今能够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与李书记这些年的操劳分不开。

在李凤山的带领下,从2006年开始,长富村党总支推行“产业反哺村基建设”计划,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几年来,村里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铺设了村屯主路12公里的白色路面、2400延长米的排水沟,村屯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投资20多万元,免费为全村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为400户农民安装了自来水。全村的新农合和有线电视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缴纳,低保农户都达到应保尽保。2009年投资85万元,新建建筑面积518平方米的村委会小二楼和3800平方米的文体休闲广场,配套建设了篮球场和体育健身器材15套。每逢农闲时,休闲广场上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生活在长富村,就是感觉舒心惬意。

今年年初以来,李凤山在病重住院前先后组织召开了4次村民代表议事会,研究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他病逝的前几天,村干部到医院探望,被他轰走了:“你们有时间多想想村里的事儿,别总来看我,赶快回去干活。”村干部热泪盈眶地慨叹:“书记都病成这样了,还想着工作。”

作为村党总支书记,他始终把村民的幸福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从2011年起,各项公益事业都由村里负担,没让村民掏过一分钱。还在村里设立了村民服务站,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党员为民服务承诺制,受理和代理群众需要到镇和市里办理的各种事项,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远行,在李凤山的心里,只要能为村民们寻找到幸福乐园,宁愿跋山涉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权为民所用,他带出一个群众信得过的班子

2009年,李凤山的二儿子李延平自筹资金在肇东市黎明镇春光村建起了小米加工厂,生产和销售“同心牌”小米。两个月后李凤山得知此事,怕影响长富村米业的经营,减少村民收入,他多次找到二儿子,阻止其办加工厂,还要求各个售米点不许卖“同心牌”小米,硬是逼着二儿子把米业交给了长富村米业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

几十年来,李凤山始终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永葆新时期党员本色。2002年,村里有2000棵成材杨树需要出售。李凤山的一个亲属找到他,想以低价买下林权,被李凤山严词拒绝,那些树最终由村里作底价30万元公开拍卖。有个建筑商给李凤山送来10万元钱,要承揽长富村道路修建工程,被他赶出门外。为了保证新修道路的质量,村里统一购进高标准的水泥、石头、沙子等建材,节省资金10多万元,而且使路面在原计划4米的基础上又拓宽0.5米。他严把施工关,每天兜里揣着卷尺,从早到晚“长”在工地上,生怕在质量上出现什么问题。至今这条路已投入使用6年了,没有出现一条裂缝,成为村民的致富路、民心路,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李凤山生活俭朴,作风扎实,从不占村上一点便宜。在村上不办小食堂,不设伙食点,上级来的领导或来的客商,他都领到自己家里去吃,饭费都由家里负担,从不在村上报销。在外跑项目、办事情的时候,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住高级宾馆,从不进休闲娱乐场所。参加哈洽会,他的一日三餐基本就是包子就着白开水。多年来,他因公外出,没在村里报销过差旅费。长富米业为他配置了一辆公务用的小轿车,但他基本没坐过,60多岁的李凤山出现在田间地头或是去镇里市里开会,都是骑着那辆破旧的摩托车。

2008年初,听说村里要修水泥路,有个包工头给李凤山送来好处费,被他当场拒绝:“道路施工要由村里公开招标,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会共同参与研究做底价,要由纪检监督小组和民主监督员审核,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 其身正,不令则行。李凤山在任30多年来,长富村没有一个上访户,没有一名村干部违法违纪。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长富村党风清正、民风朴实,干部群众心连心。

李凤山更加注重村班子在群众中的形象。无论公事私事,他从不带领村干部到饭店吃饭,还要求全体村干部决不能参与打麻将、玩扑克等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有一次,几名村干部在整理完账目后,利用业余时间在村办公室打麻将赢饭费,被外出办公回来的李凤山撞见,他立即把麻将撇出窗外,并严厉批评了在场的村干部:“决不允许我们村干部在村里打麻将、玩扑克,就是自掏腰包也不能集体到饭店吃饭,必须注意影响,得在村民面前有个好形象。”

情为民所系,他爱护群众就像爱护亲人一样

在长富村采访村民,听到他们对李凤山最多的描述是,“他对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

一次,一位村民急着给女儿看病要把家里的粮食卖掉,李凤山了解情况后,极力劝阻说:“现在粮卖不上好价钱,给孩子看病缺钱先花我的,等粮食涨价了再卖。”说着就掏出钱塞到村民手中。

谈起李书记,长富村副书记李俊龙想说的话似乎特别多,“村里谁家有大事小情,他必到场、必过问、必搭把手。每逢春节,他想的不是自己家该怎么过年,而是想村里谁家有困难过不好年。村里孤寡老人、特困户的家,他经常去看望,遇到哪家村民有困难,他总是自掏腰包帮助解决。”

村民徐明江身患疾病二十多年,一直卧床不起,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只能靠妻子艰难支撑这个家。李凤山对徐家二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每到过年过节,他都要自己拿钱送米送面送油等生活用品,二十多年来除生活用品不算,仅现金就达到3万多元。村民范发从小失去左手,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父母都瘫痪在床,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直到30来岁还娶不上媳妇。李凤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仅牵线搭桥,帮助范发娶上了媳妇,还同村委会商议,免费给他提供2垧多机动地生产烤烟,并免费帮他建烤烟房,提供烤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在销售烤烟时,为了能卖上好价钱,李凤山拉上范发一起到烤烟收购站卖烟。近两年,范发年纯收入达到了10万元,不仅还清了20多万元的外债,还走上了富裕道路。范发逢人就说:“李书记是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我一辈子都感激他!”

67岁,本该乐享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他匆匆地离开了无比眷恋的这块土地,留下一行深深的足迹;他在父老乡亲们的心中,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与执着追求。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