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环柄斗菇),原产喜马拉雅山丘陵地区。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教授、国际热带食用菌协会会长张树庭博士,从印度中心食品工艺研究所博士处得到。1979年在香港首次栽培成功。凤尾菇的菌盖为灰白色,形似凤尾,故而得名。后经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引入试种,逐步推广全国。
(一)生物学特征
凤尾菇在真菌分类学上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1.形态特征
凤尾菇子实体群生至丛生,菇盖表面湿润,小时青灰色,几乎黑色。菌盖宽7~12厘米,有的更大。孢子圆柱 形,光滑,孢子印白色。
凤尾菇的生活史是由担孢子萌发成单核菌丝,单核菌丝(不同性别)互相结合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互相结合,形成子实体。
2.生活条件
(1)温度。孢子形成温度12℃~20℃;孢子萌发24℃~27℃为宜。菌丝生长范围 10℃~35℃。最适 23℃~28℃。子实体形成的温度范围10℃~30℃,最适25℃。
(2)湿度。菌丝体生长的基本要求含水量65%,子实体生长需要空气相对湿度为85%左右。
(3)营养。主要营养是纤维素和木质素、氮素、碳素、矿质元素等。
(4)酸碱度。凤尾菇喜欢在略偏酸性或中性环境中生活,培养料中最适宜的PH值为6.5~7。
(5)氧气。必须有充足氧气;空气流通。二氧化碳积累不能超1%。
(6)光线。菌丝在黑暗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在子实体发育阶段,对光的反应十分敏感,必须有一定的散射光线。
(二)栽培方法
凤尾菇栽培方法多种多样,可参照平菇栽培方法。
1.栽培场地
凤尾菇可瓶栽、箱栽、室内大床栽培及阳畦栽培,也可在地道种植。因它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所以树下、墙角下、果园里等都可以栽培。
2.栽培季节
适时栽培,正确掌握栽培季节,是播种成败的首要问题。一般除夏季不能栽培外,一年三季均可栽培。因凤尾菇比平菇耐高温,但耐低温的能力较平菇差。所以早春或冬季栽培,应选背风向阳的地方,阳畦栽培,池宜深一些。畦底可铺些马粪、麦草,泼水后让其发热而提高床温。秋季宜早一点播种,免得后季温度低而不出菇。
3.培养料栽培凤尾菇的原料可就地取材,如稻草、棉籽壳、废棉、麦秸、玉米芯、甘蔗渣、木屑、树叶、甜菜废丝、纸屑等。
常见配方:
(1)棉籽壳(废棉)加1%石灰粉。
(2)麦秸79%、米糠20%、石膏1%。
(3)玉米芯加1%石膏粉。
(4)木屑80%、米糠19%、石膏1%。
培养料调制参考平菇部分。
4.播前准备
播前应注意三件事:
(1)选优良菌种,菌丝洁白、健壮、菌龄在20天左右。凤尾菇栽培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菌种传管次数不能太多,污染的菌种绝对不能用,否则给菌床带来大量杂菌。
(2)栽培场地清理消毒。消毒方法:先用石灰水喷洒一遍,再用杀虫剂喷洒,以消灭栽培环境范围的杂菌与害虫。室内要闭门熏蒸;喷洒石灰水、杀虫剂。
(3)准备覆盖物,遮阳设备。如塑料纸、弓架、草席 等。
5.出菇前后管理
栽培方式和播种可参考平菇栽培部分。
出菇前的管理:出菇前的管理,主要是保温发菌。室内注意通风,阳畦注意温度变化。并及时观察料面有无杂菌污染,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出菇后的管理:菇房最好保持20℃~25℃之间,注意通风,给予一定散射光照,促进原基分化。幼小菇蕾,不能直接喷水,应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菌盖展平需水量最大,此时应加喷水。
6.采收加工贮存
当子实体转入成熟期,菌盖充分展开,边缘上卷时,应及时采收。
采收一批后,应将床面进行一次清理,并将料稍加压实,停水3~4天,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后再补水。 一般播种后30天可采收第一批菇,共采收3~4批。1~2 批基本上可采产菇的80%左右。
加工贮存:分干制、盐渍、制罐头等。可参照平菇加工贮存法。
(三)怎样识别凤尾菇、平菇母种、原种、栽培种的质量
母种(即一级种):菌种的菌落纯白、平整、色正、不萎、不倒。优良菌株不超过三代,传管次数不宜过多。菌丝定格好,生活力强。
原种(二级种):将母种接入原种瓶内,菌丝纯洁、色正、菌丝壮实有力。
栽培种(三级种):扩制成栽培种后,定植快、长势好, 没有杂菌污染,无衰老变质现象,菌丝体茁壮有力有清香菇味,菌种可少出幼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