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我的100万尾黄鳝苗已‘乔迁新居’,到露天网箱里去生长。” 22日,见到仙桃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童国兵。他满脸都是笑,比以往更开心。
他说,这批黄鳝苗是今年3月开始繁育的,目前大约160尾一公斤。
去年6月,童国兵与上海农科院签约,全国著名黄鳝繁育专家周文宗博士成了他的技术顾问,并把自己的发明专利“给”了他。童国后投入400多万元,把成熟的设备、技术搬到了西流河,运用50亩“黄鳝工厂化温控繁育”技术,新建12个智能温控大棚,开展四季立体滚动性孵化示范, 建起了湖北首个工厂化繁育黄鳝种苗温控大棚。
“以往,露天繁育黄鳝苗一年只能搞一季,现在四季都能进行。一亩网箱的挂网量由原来的140口增加到420口;一口网箱的育苗量由原来的300尾增加到2700多尾,繁育量是常规繁育的9倍以上。”童国兵说,今年,他将繁育黄鳝苗1亿尾以上。
近段时间,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客户纷纷来电,预订他的黄鳝苗。 “我要的就是这结果。我理解,这就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争做水产养殖业的“领头雁”
41岁的童国兵,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组建成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到2016年底,童国兵个人的基地养殖面积发展到3110亩,其中繁育面积500亩。合作社吸纳社员220名,水产养殖面积总共达到8110亩。
2002年,在外闯荡多年的童国兵回到家乡,从事人工网箱养鳝。当年,他租用鱼池10亩,插网箱180口,获利近10万元,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通过一年喂养之后,童国兵在实践中了解鳝鱼一些养殖规律、习性、市场变化和风险。
随着人工网箱养鳝技术普及,参与养鳝的农户越来越多,导致进苗难、进苗贵,且质量没有保障。带着这个问题,他查阅大量资料及信息,在市科协、水产局等部门的帮扶下,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潜心研究养殖技术。
2003年,童国兵调整思路,把一年段养殖,变为两年段养殖。开始小面积尝试。由于拉长了喂养周期,黄鳝产量高,效益倍增,是一年段养殖的3-4倍。而且,错峰上市,卖出好价。
童国兵说:“一人富不算富,带动乡邻富才算富。”2004年初,乡亲们纷纷跟着童国兵学习网箱养鳝技术。20多户农户发展面积养殖200多亩,网箱6000口。童国兵手把手教,从建池、插箱、进苗、预防、调水、喂养等全过程监管,一环扣一环,从不马虎。
由于措施到位、科学喂养、精心呵护,养殖户获得了丰厚回报。他们说,“鳝鱼在网箱里拱,钱往荷包里‘捅’。”
竹林村一组村民张金国,一名因病致贫的农户。近两年,通过童国兵带着他养殖黄鳝,免费提供技术和生产资料,已经脱贫。土坑村二组村民何正想,没加入合作社前,入不敷出,生活困难。加入合作社后,收入每年在5万元以上。还有何建国、彭建国、彭丛光等10多名农户,通过养鳝,不仅脱贫致富,还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
开启黄鳝种苗繁育新模式
养了十几年黄鳝,过去童国兵也为年年到外省购黄鳝苗烦恼。用他的话说,到外地进苗,路途远,成本高,鳝苗死伤率不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010年,童国兵依托长江大学,利用仿生学,在露天培育黄鳝苗。“800万元,一半打了水漂”。
4年前,童国兵找到了露天培育黄鳝苗的密钥,牵头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纳养殖户220多户,发展家庭农场31个,养殖总面积8100亩,自有养殖面积1800亩,其中黄鳝苗繁育面积500亩,年产优质黄鳝4950吨,年孵化黄鳝苗1000多万尾,年创产值3.4亿元。一口4平方米网箱,育黄鳝苗年赚1000元左右,养商品黄鳝一年赚600元左右。
作为全省黄鳝养殖协会理事,童国兵匡算,目前,仙桃黄鳝种苗缺口10亿尾以上,全省缺口20多亿尾,全国缺口至少200亿尾。
童国兵表示,将再筹一笔资金,再办一批智能温控繁育基地,3年内把合作社黄鳝苗繁育量提高到10亿尾以上,5年后,让贴着仙桃标签的黄鳝苗“走出湖北,叫响全国”。
近年来,童国兵先后荣膺仙桃市“十佳致富能手”、“扎根沃土、辛勤耕耘”带头人、市优秀农民企业家、市乡土拔尖人才、市科协农村科普带头人等。2016年正月初十,童国兵带领乡亲们走进了中央电视台。2016年10月,他光荣地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今年,童国兵有几个打算:一是实施50亩“黄鳝工厂化温控繁育”技术,新建12个智能温控大棚,开展四季立体滚动性孵化示范。二是实施180亩“稻鳝共作”模式,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施有机肥料,汞灯诱蛾,生物防治。三是实施扩规新增500亩繁育基地,挂繁育网箱8万口,年孵化鳝苗3000万尾。
展望未来,童国兵信心百倍,对未来黄鳝产业充满希望。他的目标是,把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示范合作社,以及示范良种繁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