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提出完善体育设施以来,《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均提出,要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城市健身步道、骑行道等场地设施建设;《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人均长度持续提升列为全民健身行动目标之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任务中强调统筹建设骑行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2018年4月,第72届联合国大会第82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设立“世界自行车日”的决议草案,肯定了包括自行车在内的运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潜力,鼓励会员国将自行车纳入跨领域发展战略以及各级发展政策、方案。
英国NCN提供了两种类型的骑行道建设模式:一类涉及的时空尺度较大,偏重长途的异地多日游,在自行车旅游过程中融入文化和生态教育等功能;另一类侧重生活化休闲健身,接近使用者社区,可进入性强,骑行距离和时间较为灵活,适于一日的近地休闲。NCN对我国骑行道建设有诸多启示。无论是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以及联合国大会“世界自行车日”决议,还是促进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积极建设骑行道,都是有力举措之一。
我国自行车运动公共设施建设起步晚、发展快,专用骑行道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跨部门跨地区统筹协调亟需推进,城市自行车交通与专用骑行道分类指导有待进一步落实。因此,要立足我国骑行道 建设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以自行车运动基础设施为着力点,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落地实施,整合骑行道场景功能,完善协同工作机制,持续监测评价效果,打造覆盖全国的自行车道路网和休闲体育旅游空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规划和规范引领,科学系统谋划蓝图
认真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城市自行车交通道路和绿道骑行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任务部署安排,坚持规划先行,系统谋划整体布局,构建中央统摄地方、省级统领地级的规划规范体系。
省级行政主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基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辖域内自然文化社会交通等资源要素特征,率先制定和优化完善省域城市综合交通、绿道专用骑行道规划和规划设计标准,确定建设目标、省域线路总体布局、下级行政区建设任务,明确规划设计总体要求、道路选线、道路要素规划设计要求、典型地段分类指引,指导和规范本行政区内自行车道规划设计工作。地级行政区要因地制宜,整体考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公共空间、居住点、主次干路支路街巷分布特点,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编制和提升本地区骑行道(含自行车专用道)、绿道规划;既支撑衔接省域主干线路,又向辖区、县(市)延伸,以绿道专用骑行道为轴线廊道,以城市自行车交通主要干道为支线,以城市自行车交通次要干道、社区支路和一般街巷为连接线,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功能多样、特色彰显、城乡贯通的市域自行车道路网络。
大力实施骑行道建设,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遵循各级规划阶段目标和任务,按照不同类别自行车道基础和服务设施相关标准要求,扎实推进自行车道规划实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道路建设对原有环境的干扰、影响减至最小,和谐融入周边景观,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处理好新建与改建的关系,最大限度就地取材,有效利用现有低流量交通道路、废弃道路、公园景区道路和田间道路进行改造提升,节约集约用地。
完善跨部门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发起主持,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自然资源、绿化园林、体育等部门单位参与的骑行道建设推进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骑行道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结合城市路网结构优化、海绵城市建设、城市自然生态修复等专项行动和重点工程,同步协调、务实有力推进自行车道建设。
推动建立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基于北京、河北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绿道专用骑行道基础,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下的省际绿道建设实践,打造突破省级界限的绿道专用骑行道示范项目,促进区域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一体化。依托国家交通要素和大尺度地形地貌以及世界遗产、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特色吸引物,打造特别命名的区域精品专用骑行道,推动跨市、跨省的区域性专用自骑行道贯通,进一步构建“社区级-市(县)级-省级-国家级”四级自行车线路网。
拓展自行车运动场景,实现骑行道多元功能效益
积极倡导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引导更多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经常使用自行车道。广泛推动自行车运动融入生活,丰富骑行道在一般出行、交通接驳、通学通勤、运动健身、休憩娱乐、生态观光、体育赛事等场景的应用,切实发挥骑行道交通、生态、体育、健康、休闲、旅游等功能,创造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
更深更广拓展骑行道场景功能,发挥骑行道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城市工作方面,将骑行道有机融入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和宜居环境营造中来,利用骑行道低交通流量、窄断面宽度、透水建材铺装的特征,改善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遗产古建筑空间秩序,提高街区路网通达性,增强城市“海绵”功能,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构建线性连续的城市风貌通道和绿色开敞空间,通过自行车线路网络将城市建成区、近郊、郊野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节点、公共空间、城乡居住点连成一体,提升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可进入性。乡村振兴方面,依托绿道专用骑行道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互动,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要素流通,实现对道路沿线农村的带动,促进乡村地区发展。
免责声明:【生态体育】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