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蟹高密度养殖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作为几种河蟹养殖模式中的一种,有很多地区都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养殖,比如苏北地区环洪泽湖周边的泗洪、盱眙、洪泽,宝应、金湖以及苏南的宜兴、常州等几个河蟹养殖区。这种模式有一些最普遍的特点,那就是高密度、高产出、低投入,但规格小、苗种成活率低,此种养殖模式每亩投苗数量在1800—4000只不等,产量普遍在150—400斤/亩,而且几乎只单纯的种植伊乐藻,都套养少量鳜鱼和花白鲢,宜兴和常州还主要套养青虾。那么在当前这种水产行业大环境之下,在今年这种“水瘪子”横行,天气极端异常的情况下,这种养殖模式有何风险弊端?又有何优势?该何去何从?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本文将对这种模式进行细致的探讨。
关键字:高密度 水瘪子 洪泽湖 套养青虾
正文
一.高密度养殖模式概述
1.几个高密度养殖区的养殖情况
对于这几个养殖片区,在放养密度上的差异并不明显,明显的区别是在投入、产出、套养与否、水草种植以及投喂方式等几个方面,而显而易见,,由于投入的不同,或者养殖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最后的产值效益是不同的。下面将用一个表格直观的表述:
由以上表格对比可以看出来,洪泽湖地区应该是三个养殖放养密度最高的,儒林、宜兴地区,则大部分养殖户都套养青虾,而宝应地区,今年有少量养殖户开始尝试套养青虾,但成功的不多。以上只是选择几个代表性的地区做了一个对比,其他像微山湖边或湖北监利等地区,在养殖流程上都大同小异,在此就不做详细的讨论。
2.与2015年产值效益对比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2016年与2015年的产量差异不大,甚至会更低一点,例如早期没有受到洪灾影响的泗洪地区来说,今年的整体产量并不比去年高,普遍在100—200斤左右,而目前(12月)90%以上的养殖户都还在等价,如果元旦或者年前价格上升的话,养殖户还能赚钱,但是如果是当前(12月5日)的这个价格的话,能真正赚钱的养殖户不会太多(20%左右),相当一部分人(30%左右)还是只能保本,大部分人(50%左右)亏本。
3.高密度养殖的优势和弊端
二.2016年养殖情况
(1)早期持续低温多雨,气温变化大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今年天气出现两极化,在早期3—6月份的时候,连续阴雨,同时气温不稳定,时高时低,加剧蟹苗的应激反应,导致苗种的成活率降低,反复刺激还导致苗种体质下降,抗病力减弱,发病几率增加。
上图可以大致反应江苏地区在4月、5月份的天气情况,气温时高时低,变化剧烈。
(2)虫害水浑严重
虫害是每年都有的,每年5、6月份这段时间都是一个爆发期,但今年与往年不同:一方面虫害来得非常早、难杀,在4月中旬就发现许多塘口枝角类、桡足类和吃草虫(毛蜢幼虫)爆发,导致池塘水浑严重,这时候很多塘口水草还没有长起来,有部分已经长得很好的塘口又被吃草虫吃掉草叶,而且今年出现很多塘虫难杀,甚至有部分养殖户反复杀虫但毫无效果;另一方面,持续的时间长,很多塘口在高温期之后都还有大量的虫存在,这已经超出虫子的生长周期,所以水草方面大部分塘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高温持续时间长,水草漂浮、腐烂,导致螃蟹缺氧严重,死亡量大
还是以泗洪为例,可以看出今年的天气从7月中旬一直到8月下旬都是高温,进9月份以后还有几天,前后总共接近40天最高温度在30℃以上。持续的高温,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伊乐藻漂草、腐烂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有8成左右的伊乐藻塘口在高温期出现漂草和不同程度的腐烂,有个别塘口甚至因为伊乐藻腐烂太快(两天左右),塘口急剧耗氧,导致河蟹大量缺氧死亡。
(4)“水瘪子”同样严重
今年在塘口工作的过程中让养殖户取样统计,发现有9成塘口都或多或少有水瘪子存在,严重的塘口发病率70%(取样数据,不代表整塘),少的也有5%,所以“水瘪子”问题一直都存在。虽然我们在6月份的时候发现很多塘口有“水瘪子”,但在高温期之后,明显的发现“水瘪子”的数量少了,有两种猜测,一种是水质条件和营养条件好的,有可能恢复了,另一种就是,已经死亡,而目前“水瘪子”的病因没有定论,是否具有可逆性或者可治愈也没有定论,所以这只是猜测。
(5)蓝藻爆发的时间相对往年提前
今年的蓝藻有一个特点,就是爆发早、难处理、持续时间长、杀藻风险大。今年的在6月下旬就有塘口发现蓝藻的踪迹,然后进7月份之后是一个爆发期,所以从爆发的时间点来看,相对往年有所提前。其次是在处理上,今年的蓝藻难防难治,很多塘口在6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改底下菌种,效果也不是太大,而且一旦爆发,很多往年杀藻效果好的药用下去之后效果不大。也由于高温,很多塘口不敢处理或者处理方式不当,导致了今年有多起用药事故,杀藻的风险非常大。
(6)成熟晚、上市晚、规格小、回捕率低
由当前收集到的数据来看,今年不止是高密度塘口有这样的一些问题或特点,而是全国的河蟹养殖情况都是如此。从上市时间来看,今年在中秋节的时候螃蟹还没有大量成熟,市场缺货,大规格的螃蟹数量更少。回捕率和规格方面,11月份调研数据显示,今年的螃蟹回捕率偏低,6成以上塘口的回捕率不到50%,而且规格较小,高密度养殖的塘口规格普遍在2公1.3—1.7母。
三.高密度养殖管理
1.高密度养殖的管理的几个技术关键点
(1)苗种
“甲壳光亮腹肢全,鳃丝饱满规格匀,腿长黄多膏丰满,蜕壳翻倍倍儿强”。
(2)水草
①早栽草,尽量在放苗之前让水草扎根成活,如果水草生长不佳,可施用“蟹草肥A”十天一次进行追肥。同时在种植水草时要按一定间距种植,控制好水草的密度,而当水草长起来之后,也不能让水草太多太密,导致pH值出现异常。
②在4月份水草长起来之后多用草肥控草,最好10天一次“蟹草肥B”,连续施用3—4次。
③多割草头,割草头有利于伊乐藻的再生,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5—7月份割3—4次草头。建议一次割草占全塘面积三分之一或一半,等割过的草恢复之后在进行其他部分的剪割,这样保险,同时要及时给水草补充必要的营养。
④控制水草在合理的密度,如果过密,要拉草形成通道。
⑤如果出现漂草,要及时给水草补充微量元素和肥,以利于水草能从水体中获取营养,同时,如果水草漂草腐烂,要及时打捞。
(3)底质
有句话叫“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底质在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高密度养殖,尤其是在养殖中后期,大量的残饵粪便在底部堆积,容易造成底脏,甚至发黑发臭,这样的底质,容易大量耗氧,还容易滋生大量致病菌,这时候底质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还有部分塘口,在养殖过一年之后,并没有及时的翻耕和或者晒塘清淤,而是在来年直接进行生产,这样的塘口,可以说在养殖一开始就底脏,更应该管理好底质。所以也做如下几点建议:
①在年前尽量晒塘,有条件的话最好是翻耕。
②淤泥较多较厚的塘口要及时清淤,或者洗塘。
③多改底,尤其是在高温期,尽量达到一周一次,建议施用“强效底净”或“全效底改”。
(4)水质
总体来说,螃蟹塘要求的水质,既要保持一定的透明度,又要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是因为水草,肥度是因为螃蟹需要。所以,在大量投入饵料的高密度养殖池塘,一定要利用好生态链,不要让C、N循环受到阻碍,出现严重的藻类过剩或藻类不足藻种单一,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①养殖早期做好肥水工作,有条件的可以投放部分螺蛳。
②养殖中期注意培菌,定期的往池塘投放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菌种,分解池塘里多余的有机质。
③在高温期时可定期换新水,同时注意控制水位。
(5)饵料
饵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根据水世纪“双养理论”,营养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那么在螃蟹饵料方面,主要要做好的工作,就是不但要让螃蟹吃饱,还要让螃蟹吃好!让螃蟹吃饱,就是要掌握合理的投喂量,保证其最基本的营养需要,而且螃蟹每一期壳后吃食量都有所增加,天气(水温)原因也会导致螃蟹吃食量不一样,所以合理的投喂量在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要让螃蟹吃好,就是要选择合理合适的饵料,如果是全程饲料,应该注意蛋白含量及饲料品质,如果投喂冰鲜鱼,应注意鱼的鲜度。但总体来说,还是应严格按照“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进行投喂。另外,建议定期的拌一些保肝护胆的动保产品进行内服,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小结
以上方方面面的内容总结起来,无外乎就是一句话“放好苗、控好草、改好底、调好水、喂好料”,严格的按照这句话去进行养殖,我相信养殖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针对以上这两年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年可能存在的极寒天气对苗种的影响,养殖户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做好苗种的养护越冬工作,保证苗种的营养需要,增强苗种体质,提高明年放苗成活率。其次,在明年水草种植方面,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少量套种轮叶黑藻或水韭菜,水草的多样化对螃蟹度过高温期有很好的帮助,也能保证充足的溶氧供给;对于最关键的放养密度上,建议放苗不要超过2000只/亩,在1500—2000这个阶段最好,管理不会太难,而且产量和规格都能均衡。当然,养殖是个一系列的过程,非一日之功,所以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整个养殖过程产生影响,做好每一步,效益才能更高一步!
三.总结
常在思考,虽然每年我们都在总结,都在反思,都在找方法找出路,但是每年养不好的还是大有人在,这个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还是其他的水面原因呢?今年无论是高密度养殖模式还是低密度养殖模式,赚钱的养殖户都不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气候,气候不稳定才导致今年的河蟹整体产量低且规格小。高密度养殖模式,它有很多的管理劣势,但他最大的优势和最诱人的,还是产量,抓产量成了关键中关键,当然,在有产量的同时还有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事了。以上这几点不成熟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养殖户朋友有所助益。
致谢:感谢在编写过程中提供数据的养殖户朋友以及水世纪苏南团队的陈坤、杨超,也感谢扬宿淮团队所有同事给予的帮助和建议,感谢!